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治 《新闻前哨》2003,(3):46-46
“品位”和“品味”是近几年来报纸上经常出现但又总是混用不清的两个词。这两个词如何区分,又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一直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的难题。 笔者认为,“品位”和“品味”可从以下几点区别开来: (一)名词“品位”和“品味”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当它们被用于人时,表示意义的倾向不同:“品位”倾向于“人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各方面具体  相似文献   

2.
陈长松 《编辑之友》2020,(10):67-73
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经济学命题在移植到传播学理论时,逐步延展为一则"时间完胜空间"的信条。该信条虽具有强大的理论解释力,但随着社会理论研究的空间转向,即时传播技术对传播时空的重塑,需要适时地对此信条展开再思。从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经济命题中空间的永不退场、新闻传播学科对时间与空间维度的不同偏好,以及即时传播技术带来的时空重塑三个层面再思,发现该信条内含的固化传播时间维度、忽视传播空间维度的价值取向,以此恢复空间的主体地位,拓展传播学研究的空间维度,推动传播研究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现场报道的增多,记在广播里“发声”、在电视里“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多。记与听(观)众直接交流,这无疑进一步密切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但与此同时,记也不可避免地连同新闻主体一起,成为受众评头论足的对象。如何摆正采访与被采访、采访与媒体、采访与受众的位置,处理好上述几方面的关系,是新形势下广播电视记应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5.
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考验着中华民族,也考验了中国新闻媒体。为此,本刊特邀部分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对SARS时期的传播现象、传媒表现,从理论上进行反思和评价。痛定思痛,希望SARS之灾带给中国新闻界更多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不仅成为党和政府在施政上一面高扬的旗帜.同时也成为媒体在新时期改进新闻报道的一个突出的时代标志。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使我国的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与之相连的意识形态也及时跟进。民生新闻便在这样深刻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期“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  相似文献   

7.
赵虎  王欣 《新闻前哨》2005,(7):31-3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不仅成为党和政府在施政上一面高扬的旗帜,同时也成为媒体在新时期改进新闻报道的一个突出的时代标志色。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使我国的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与之相连的意识形态也及时跟进。民生新闻便在这样深刻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期“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纪录百姓的生活实态。  相似文献   

8.
9.
10.
李文梅 《青年记者》2009,(18):69-69
在法治新闻的采访和传播过程中,除了坚持一般新闻报道的原则,法治新闻写作者还须结合法治新闻本身的特点,坚持好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新闻批评”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说的“新闻批评” ,并不是指揭露性、监督性的报道 ,而是指像“文学批评”那样的理论范式。长期以来 ,在新闻学领域 ,一门被忽视的学科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的注意 ,这就是对新闻及新闻媒体批评的研究。这一学术兴趣的出现并非偶然 ,而是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新闻报道强烈反思引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 ,即如何分析、评价新闻作品 ,如何认识和批评新闻传媒行为 ,日渐激起研究者的不断思索。没有系统的理念指导 ,或者说在缺少学说指南的氛围中 ,人们对新闻及媒体的批评只能凭藉各自的意图 ,不能不产生认识的盲区。但人们并不…  相似文献   

12.
周芳 《新闻前哨》2014,(1):38-38
从中央到地方.去年起对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视程度都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新闻都不是在那“浮搁着”,都需要借助记者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去粗取精,所以,尽管新闻都是对事实的反映,都是对一个事实进行报道,但怎样从同一事实中选择报道的角度,从哪里切人,以及报道到什么程度,说到什么“份”上,却是报报不同,各有千秋,这就涉及新闻报道角度怎么选,新闻报道的度如何把握的问题,说到底是个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时,要注意把好度,努力实现新闻舆论监督的最佳效果,坚持帮忙不添乱。所谓“度”,从哲学上来看,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反映质与量的统一。只有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本文中的“度”,是指舆论监督所报道的事情一定要准确,要讲分寸,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赵太常 《传媒》2002,(11):28-29
关于“基本真实” 在新闻报道中,人们或有关部门评价一件新闻作品时,常常使用“基本真实”或“基本属实”这两个用语。“基本真实”与“基本属实”其实是一个意思。 那么什么是新闻的“基本真实”呢? 首先,要弄清“基本”一词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基本一词的解释有4条,即;①根本;②根本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写有深浅之别,新闻报道分份量轻重,浅层稿件缺乏吸引力。在采写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找准新闻的切入点,增加文章的深度,才能写出好的新闻。归纳起来,应把握好四个度:  相似文献   

20.
傅海 《新闻采编》2007,(1):27-28
千百年来,人类的思想者不停地叩问生命存在之价值,所谓“意义”与“虚无”,所谓“时间”与“空间”,所谓“有为”与“无为”……每一项讨论都带给我们一些光亮,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迷惘。2006年5月,中国大陆一所著名新闻院校的一位学业颇优的女博士抛夫别女,从八楼跃下,结束了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