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中国加入WTO对大连旅游业的影响是利弊互见 ,利大于弊。将整体提高大连旅游业的国际化程度 ,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扩大国际旅游客源和商务客源 ;促进旅游业管理机制的转换 ,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是 ,大连旅游业企业由于现存问题 ,在国外旅游业企业进入后 ,竞争的弱势也将进一步显现。因此 ,应抓住机遇 ,尽快提高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 ,以良好的状态应对“入世”挑战 ,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设阿坝州旅游文献数据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坝州旅游业重建恢复与振兴的大背景下,从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牌战略需要,促进旅游业信息化深入发展,旅游科研以及人才培养对旅游文献信息需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建设阿坝州旅游文献数据库的重要性,并结合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和地方文献特色对旅游文献数据库建设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根据旅游文献数据库内容与特点。提出了建设旅游文献数据库的政策法规、经费和技术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海南旅游业将全面与国际接轨,这意味着海南将在旅游业方面进行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多政策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仅体现在对国外游客的开放,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中,开放的政策会有机会让更多的国外旅行社参与竞争,按国际惯例,先进的电子商务手段是国外旅行社占领其他国家旅游市场份额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海南旅游电子商务行业已经成为了全球旅业的投资热点。  相似文献   

4.
继续教育能够推进人才职业能力的提高和更新,促进人才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人才竞争优势,为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文章基于旅游业继续教育的实践分析,总结旅游业继续教育发展国际模式,构建以政府支持为核心保障、以旅游院校人才培训基地为核心平台和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主体协同参与的中国旅游业继续教育路径,共同推进中国旅游业继续教育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提升,推动旅游人才强国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旅游企业更需要越来越多地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综合化的旅游产品,这种一站式提供方式需要依赖于强大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和网络信息传输系统来支撑.当世界范围内旅游电子商务已成业内发展趋势,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子商务便开始引领旅游产业的未来.要实现我省旅游业从传统向现代、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实现培育旅游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旅游业加以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关于创建中国会展旅游品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世界旅游业重要的客源市场和争相竞争的目标市场。未来会展旅游市场的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创建中国会展旅游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中国旅游品牌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中国会展旅游品牌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虹  吴桐 《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35-36
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旅游教育的竞争就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因此,高职院校应分析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根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方面的愿景,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国内旅游市场发育良好,但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中,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本文以四川省2000年到2005年的入境旅游市场相关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四川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分布情况,并根据入境旅游者在四川旅游的时空分布和消费特点,系统研究了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的特征,提出了开发四川入境旅游市场的思路和营销战略,以增强四川旅游业的竞争实力,促进四川国际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支出在人们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旅游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我国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到我国旅游业本身的发展,加入WTO以后,我国旅游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实施旅游产品品牌战略,有利于提高中国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旅游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却得到了飞速发展,信息化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近年来,随着3G、4G 网络及 WIFI 技术的普及和成熟,使得移动电子商务打破了上网速度和资费的限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旅游业的开发也开始向移动网络技术转移,基于移动商务技术的旅游项目的建设成了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势态。阐述利用移动商务技术开发旅游业的可行性,分析了大别山景区移动商务的建设现状,提出了大别山旅游移动商务平台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旅游业正迅猛发展,而以营运为目的的旅游网站在国际上看好的行业却在国内出境尴尬。本文从我国旅游网络在线销售现状出发,针对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通过对重庆市旅游网站进行的调查,分析了重庆市旅游网站在线销售前景,以期对重庆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中,宗教文化得天独厚,优势明显。特别是重庆市,宗教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开发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可以使宗教文化成为重庆旅游品牌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为重庆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重庆旅游产业新增长点打造:基于乡村旅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重庆乡村旅游的市场潜力和存在的问题。对将乡村旅游打造为重庆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重庆由于独特的政治环境和地理位置,成为了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也因此留下了大量的抗战文物.这些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为摆脱奴役、压迫,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不惜流血牺牲,与中外反动派奋力抗争的大无畏精神.陪都文化已经成为重庆的旅游特色,是重庆区别于国内其它历史文化名城所独有的资源.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今天,怎样充分发挥抗战文物在重庆的旅游经济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农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旅游是重庆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体现,是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重庆市农村旅游发展的背景条件,指出了重庆市农村旅游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庆市农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融合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旅游新业态是旅游产业融合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河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旅游市场的教烈竞争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相关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在旅游产业融合的进程中;产业融合主动性不足,旅游产业价值链不完善,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旅游新业态人才匮乏等问题;成为制约河南省旅游新业态的瓶颈。提高旅游产业融合的意识、拉长旅游产业价值链、提升旅游新业态竞争力、构建旅游新业态人才的培养体系等措施,有助于产业融合趋势下河南省旅游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在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旅游电子商务作为提升学生旅游信息素养的核心课程,需要在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予以特别关注。从旅游电子商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课程教学目标出发,提出了旅游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及框架,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开设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旅游业是近些年膨胀式发展起来的一个产业,就业人数大量增加。各大民办院校也紧随市场需求开设旅游专业,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均存在教育结构不合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市场的需求错位的现象,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旅游企业却又反映出巨大的人才缺口。针对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设备、课程设置和学生思想教育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京东旅游环线为例分析了智慧旅游体系下的环线资源整合策略,建设环线智慧旅游云计算平台、建立旅游环线网、打造环线智慧景区、建立旅游环线感知网络及智慧的区域旅游行业管理。将智慧旅游引入旅游环线资源整合将提高区域合作各方的综合效益,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但要把这种优势变为现实还需要依赖公共服务平台、旅游者应用终端及基础信息化设施,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不断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泛长三角旅游区正在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目的地,安徽旅游应该趁势而上,借助建设国际旅游区之势、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之势、旅游业发展空间的扩展之势、开发资金集聚与溢出之势、旅游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之势、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之势、海内外市场名声之势,实施以下腾飞策略:政府推动建立合作和联动发展机制,制定和实施安徽旅游业促进政策,强化与苏浙沪的联合营销,提高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水平,加强国际型旅游人才的培养,建立高效的旅游交通与信息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