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的课程政策取向,制约着人们确立不同的课程政策目的、采取不同的课程政策模式乃至确定不同的课程政策内容。本文概述了课程政策的定义,对课程政策取向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政策取向的三个特点:全局性、变动性与长期性、民族性。并对这些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首先,课程要有实效。 我们将培训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研修课三类,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课程实施不同的培训方式,如必修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微型化、序列化,研修课程自主化。这些课程的内容特点有:  相似文献   

3.
论课程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课程的文化内涵●于洪卿在课程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课程的内涵问题。对于课程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如: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习者获得的全部经验;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等等。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美国学者蔡斯认为,课程的多内涵是必然的。笔者较为赞...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的知识观透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洪建 《教育科学》2004,20(3):43-45
知识既构成课程的实质要素,同时,人们对待知识的不同观点又决定着课程编制的不同范式:知识的“旁观者理论”与学科中心课程范式密切相关:知识的“参与者理论”与活动中心课程范式不可分割,而知识的“生态学理论”与综合课程(或课程综合化)不无关系。保持课程类型的内在张力,加强各类课程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有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而健康地推进。  相似文献   

5.
倪虹 《吉林教育》2004,(12):11-1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在各个实验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应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心中,但广大一线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以及课程本身还存在着不少的困惑。比如: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是政府的职能职权,教师只管教课:校本课程应该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王梅 《云南教育》2004,(7):48-48
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这里有三点应该注意:一是既然不同的科学具有适合自身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最适合各自学特点的课程资源,不盲目仿效其他学科教师的做法,不去“依样画葫芦”,弄巧成拙。二是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其中课程改革倍受人们关注。尽管各国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增长速度不同,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不同,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又有其共同特点与趋势。这些特点为:课程的现代化、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体系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提高。不同的选修课程因其内容组织的线索不同、知识的特征不同,教材在内容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选修模块(如《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在必修基础上逐级展开:  相似文献   

9.
人们谈及课程时,往往是指不同意义上的课程:从界定课程即教学科目、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或是学习经验,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的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这是由于课程经历了好几层的转换,如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课程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周此,我们在探讨课程时应注意到,既然课程存在于不同层次,若我们只注意某一层次而完全忽略其他,则不但见不到课程的全貌,更有扭曲课程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是世界性的,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历了三次大的课程改革,人们认识的不同,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也不同,要言之,总的趋势是课程要从人的发展着眼,有利于自主学习、个性发展:课程内容更趋于综合,且注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中美2国数学课程标准中初中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标准的相同之处表现在:选取内容的理念基本相同,都重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都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客观事实的发现过程;不同之处表现在:编写体例上的不同,包含内容在广度上、深度上的不同,具体目标在呈现方式上的不同,体现在技术整合上的不同,我国课程改革应该注意以下2点:(1)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加大技术整合的力度;(2)适当扩大课程的广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关键字,用内容分析法对自200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指出地区分布、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影响,找出不同单位在不同时间段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注的焦点,总结了目前已有的成果、存在的问题等,并预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专题阅读》课的设计郭纯儿《专题阅读》课在英语系三年级开设已有三年,在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计划的课程简介中,该课程被描述为:“通过分专题大量阅读不同文体、不同知识面的文章,补充其他课程难以照顾到的词汇和文体,尤其是有关当前国内外热门话题的词汇,使学生进一...  相似文献   

14.
雷湘竹 《广西教育》2004,(7A):72-72
实践证明,生活和游戏对于3~6岁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史上,生活和游戏曾经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运用。但后来,这种课程取向却不同程度地失落了:当前,随着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生活和游戏”的幼儿课程取向正在逐步回归,并不断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探究     
《上海教育》2007,(8A):42-43
自主研究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在教师辅导、协作、监督下独立从事课题研究的课程。该课程主要由教师指导小组负责,共分为四个阶段:确定研究题目;收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分析资料,提取有用信息;撰写总结,报告研究成果。自主研究课程在各国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2005,(11):2-2
人们对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价值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也导致了课程重心的差异,影响着学校课程的比例结构。我们应如何处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在课程中的关系?我们认为,其基本模式与策略有:  相似文献   

17.
课程价值取向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价值主体维度看,课程价值存在社会与学生两种取向,导致这种二元对立的因素有:教育价值选择、教育事实、社会更替。缺乏人性是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隐忧,应采用优化思想促使课程价值取向在不同层面上找到人性与科学的不同结合点,力保学生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弘扬教育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在高等学校课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以公共文化为主、以亚文化为主、折中的三种不同文化取向视野下的高校课程观的考察,阐释了文化学对高校课程的重要影响:文化对高校课程的制约作用和高校课程自身体现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迷茫与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于隐性课程是“客体性”的,还是“主体性”的;隐性课程的特点仅是非计划性还是兼其计划性等本体问题,研究观点截然对立。其原因是对隐性课程上位概念“课程”的理论认识,是见仁见智的。隐性课程为“舶来品”,西方关于隐性课程观点不一,不同专家、学对隐性课程有不同的建构和理解:暂不从隐性课程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实践的视角探讨隐性课程,应是走出迷茫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开辟了广阔的自主创新的课程空间,它在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2002年2月我校率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打破学科界限,根据教师的兴趣、特点,选用不同学科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其综合性。我校的具体实施模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