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攻击行为指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例如:用木棍、拳头打人;用言语直接伤害他人,侮辱他人人格,造谣,诬陷他人等行为。同样的攻击行为,可能出自不同的心态。小学生常有的攻击行为有以下9种心态。一、需求受挫心态案例:某学生父亲是位养路工人,他总觉得抬不起头来,同学一提起,他就以拳脚相向。分析:小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物质的、有精神的。这些需求一旦受挫,就可能产生攻击行  相似文献   

2.
攻击行为是对他人身体或心理实施或试图进行的有目的的伤害行为,或者破坏物品的行为。本能论观点认为,攻击性是人先天所固有的本能;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行为是攻击者受挫后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后天的学习经验,通过强化和模仿两种机制习得;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在与人对信息加工各个环节的认知造成的。在消除与控制攻击行为问题上,家庭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基于以上理论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攻击行为又名侵犯行为,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近几年来,中职生发生攻击行为的事件屡见报道,如何有效进行预防已成为中职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发现中职生攻击行为主要是由于青春期的矛盾心理、被误读的个性化发展、盲目从众心理及被误导的社会认同感造成的。因此,要正确理解青春期、树立正确的个性观、创设良性的成长环境、理性解读社会认同感来预防中职生的攻击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4.
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攻击是指故意操纵或破坏他人同伴关系的一种伤害性行为,它比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更加间接和隐蔽,不容易被教师和家长发现,但对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有长期的负面影响.然而,有关学前儿童关系攻击行为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却刚刚起步.本文对相关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梳理,探讨当前对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问题行为,又称为爆发型或者冲动性人格障碍。它是以口头或者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对抗心理往往表现为一种情绪上的敌对,它比逆反心理更具反抗性和破坏性。情绪的痛苦和愤怒,常常表现出攻击行为。或直接攻击,即直指造成挫折的人,怒目而视,言词激烈,甚至挥舞拳头;或间接攻击,即不敢直指造成挫折的人,或者对造成挫折的人还不清楚,于是迁怒于人,  相似文献   

6.
让语言暴力远离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暴力是攻击行为的一种形态,凡意图引起他人身体的、心理的伤害行为都被认定为攻击行为,而暴力专指造成身体伤害(包括心理伤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在人的社会行为中,有一类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从邻里间的吵架纠纷,到小范围的滋事斗殴,直至大规模的流血战争,社会心理学称之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一向是以往各种社会的主要问题.尽管存在着所谓亲社会的攻击行为,但大多数的攻击行为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他人痛苦,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因此,探讨如何控制和消减这类攻击行为就成为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探明攻击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基于边种考虑,本文对攻击行为的动力来源与影响因素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8.
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 ,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侵犯 ,即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 ;二是言语攻击 ,如通过讥笑、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欺侮。儿童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阻碍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如何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呢 ?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有人观察了幼儿园孩子的日常活动后发现 :如果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不加干预的话 ,即使是比较内向温和的孩子 ,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  相似文献   

9.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语言或暴力的方式对他人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通常表现为用拳头、棍棒打人;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侮辱他人人格或间接损伤他人心理等。笔者近年对五年制高职新生开学第一个月的行为进行观察,发生攻击行为的约占6%(基本为男生),起因常常是为了一句话、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然后人打出手,甚至打群架。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攻击性行为,不仅侵犯他人的公民权利,损害其身心健康,而且毒化了攻击者的心灵。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通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逃夜等,对教师教学、学校正常秩序造成干扰,对其他同学带来消极影响。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家庭的暴力环境,是影响学  相似文献   

10.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33):45-4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它。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  相似文献   

11.
论攻击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攻击行为的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有的攻击性弱,攻击行为少;有的攻击性强,攻击行为发生频率高。为什么会发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心理发生机制是什么?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种种的理论。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无意识层中隐藏的动物性本能(包括各种野蛮、残忍和异常的冲动与欲望)冲破前意识的抑制和阻碍,进入意识领域并占据了支配地位,将其所携带的动物性本能能量释放出来,便会外化为人类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2.
关系攻击行为是一种基于关系的伤害行为,虽然在幼儿期就已有所表现,但容易被教师、家长忽视.关系攻击行为会导致攻击幼儿和受攻击幼儿产生一系列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对幼儿关系攻击行为的干预可从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来进行.有效的干预有利于营造安全的社交氛围,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幼儿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多的是打人、说脏话和以其他行为方式给人带来不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也有一些行为是不明显的,如生闷气、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人不和某人玩等。在幼儿初期,幼儿的攻击行为趋势不明显,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攻击便可转化为勇敢、坚强等积极方面的个性品质;但如果忽略  相似文献   

14.
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幼儿,特别是行为异常的幼儿,其主要表现就是具有很多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对同伴说出一些威吓、刺人的话。同时,稍有不顺,就会对同伴或家里的大人拳脚相加,或者抛物掷人。幼儿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幼儿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如何矫正幼儿的攻击行为呢  相似文献   

15.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儿童骂人、打人、故意损坏他人物品等,都属于攻击行为。大多数的智障儿童都存在不少不良心理行为,如轻率、焦躁、多动症、强迫症、神经过敏、任性、攻击行为等,其中攻击性问题行为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比例高达71.6%。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就可能转化为品德不良,甚至使儿童在长大后走上犯罪的道路。通过对三名个案的观察研究,从冷处理、情绪转移、适当惩罚、情感体验、情绪宣泄、集体力量、成功体验、家校合作八个方面,阐述对智障儿童攻击行为进行行为干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攻击行为是对另外一个人有目的的侮辱或伤害。它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攻击行为对儿童社交、心理、行为及学业发展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攻击的概念界定入手,列举了五种攻击的理论,进而提出减少学前期儿童攻击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关系攻击及相关概念 传统上攻击行为形式主要分为身体攻击(Physical Aggression)和言语攻击(Verbal Aggression)。身体攻击是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主要采用推、撞、踢、咬等手段的攻击行为;言语攻击是以污蔑、谩骂、诅咒等言辞羞辱他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都具有直接性和外显性,易被人发现,也容易激起反抗和报复。  相似文献   

18.
<正>模仿性攻击行为是模仿别人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一、模仿性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1.家庭教育因素(1)家庭的环境氛围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2)家庭的榜样作用有些家长习惯于用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在某些方面也为孩子提供了  相似文献   

19.
攻击行为目前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大部分学生都曾在学校中经历过攻击行为.提升在校学生的生活质量,取决于有意伤害行为频率的降低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增加.本文回顾了社会依存理论和社会支配理论中对攻击行为的有关预测,描述了合作和竞争在攻击及亲社会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减少攻击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攻击行为常常困扰着家长,并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从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矫治及转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为家庭和社会对儿童攻击行为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对策提供参考意见。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 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对他人进行言语和身体的攻击。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①言语较多,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时常讲粗话,骂人。②任性执拗,好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叫喊、扔东西或以头撞墙。③自控能力差,易冲动,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何人、咬人、推人、踢人,欺负同龄儿童或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