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燕琼 《海外英语》2011,(4):181-182
语言历来被看作各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而宗教则被认为当作文化各个层面整合的结果和动力。事实上宗教与语言是同根而生的两股分支,宗教与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之间有着千缠百结的不解之缘。儒教与汉语,基督教与英语分别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宗教和语言,前者之于后者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改变后者的发展路径。这篇文章从语言和宗教的关系为切入点,分别从文字和句法两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儒教之于汉语、基督教之于英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仁与爱是儒教和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它们是两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精神类型:“仁”植根于人本主义传统,使儒教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宗教;“爱”植根于神本主义传统,使基督教成为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二者差异中也存在着相似点,不能将仁与爱完全划等号,也不能认为仁与爱存在文化上的本质的差别。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两种宗教对人类价值和终极目标的深切关怀,为人类提供了完善自我,达到不朽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时间,始终未能成为主导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儒学化”的倾向严重制约了它在中国的发展传播,但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它却在漫长的渗透历程中,逐渐融入到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到了本世纪,基督教文化作为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主体,迅速被中国知识界所接受,并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得以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早期思想和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思想资源,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性世界的复杂体认,拥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又渗透在他的戏剧结构、戏剧思维和表现方式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结构。《雷雨》的“罪恶与拯救”、《原野》及《北京人》的“神秘”都显示了作者的宗教性眼光。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新课题。基督教是一种文化.它的人性论基础是“原罪说”与“救赎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性论上坚持人性原始有善恶,因而必须进行教化。两种文化在道德形成基础问题上尽管形式不同,但在如何完善人性的道德实质内容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构成了和谐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儒学与儒教     
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是当时一个影响较大的学术团体,被称为“显学”。当时儒学只是理性的政治哲学,也可以说是政治智慧。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更受重视,在两汉之际就产生了迷信儒学的纬书,对孔子与儒学加进了一些神奇的内容。从那以后,历代当政者都要到孔子庙祭祀孔子,这就产生了信仰儒学的儒教。简单地说,历代书院是传承理性的政治智慧,各地的孔子庙则是出于信仰儒教,祭祀孔子的地方。这就可以明确了儒学在书院中传承,儒教在孔子庙中持续。儒学与儒教并存于世,可以相互配合,也可以各自发展,不必要求统一。  相似文献   

8.
论儒教伦理的缺陷及其与儒教天道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儒教对天的崇拜的剖析,证明这个“天”是一种有抽象的绝对普遍性的自然实体,这种崇拜建立起一种普遍的道德意识,不是能为在血缘家族关系之外的社会领域建立超自然超血缘的普遍伦理,而是只能勉强建立一种不纯粹的父系血缘等级伦理,故春秋时汉民族的理智觉醒必然使其丧失真理性,战国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轮回缘由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劳资关系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社会关系,因此深入理解现代劳资关系的变化固然是一个重要且普遍的视角。基于社会文化的立场,深入分析了以中国儒教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因素对我国当代劳资关系的影响,以期为当代中国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10.
11.
佛教和基督教的善恶观有着很大的差异。佛教侧重于强调人类良善的一面,认为人是善恶兼具的,但是侧重于人性本善。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来讲,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佛教的善恶观和佛性理论是佛教修行理论的一个基础,一个逻辑的起点。基督教则侧重于强调人类罪恶的一面。强调罪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让人悔改的前提;否定人的善良不是根本,而是为肯定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并让人们敬畏上帝而做出的铺垫。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宗教的善恶观最终是为修行观服务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了社会行为模式与兴趣领域模式,通过案例分析,解析了社会行为模式、兴趣领域模式与人际交往的关系,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剖析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可以发现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最深层、最独特的认识即是对儒教思想的体悟。林语堂把儒教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即所谓中国的“人文主义”。他对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心悦诚服,并对达到这种“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的“情理”精神,即“中庸”之道大为叹服。他赞扬儒家注重实际生活及在社交上有用的教育,坚持认为孔子是一个近情的人。林语堂还总结出“中国式人文主义”的发端在于明理,但他对孔子不关心“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点不满意。  相似文献   

14.
鲁迅生存语境中的爱是源于人的、有缘故的、有等次差别的爱;基督教化语境中的爱是源于神的、无条件的、无分别的爱。前爱应该爱的人,后爱所有人,前具有封闭性、矛盾性和变化性;后具有开放性、一致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李大钊在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并非偶然。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李大钊曾经发起反基督教运动,并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过深入地研究。然而,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李大钊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和认识,却有一个十分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早期李大钊曾经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虽然没有加入任何宗教,但是其留学生活及留学时期的思想发展却一度深受来自基督教文化的各种影响,特别是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是李大钊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途径,对他后来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卢芳 《文教资料》2010,(1):172-173
大学生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学业表现、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积极的人际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应充分重视新生人际交往活动的特点,并做出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促使其掌握理性的交往技能。基于上述考虑.冬文结合大学阶段几种典型的关系类型,对新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作探讨.希望能够对高校辅导员在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基督教文化的独特视角对 1 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进行了重新审视 ,认为启蒙运动虽然是有反封建、反宗教的一面 ,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倡导一种新的信念和理想 ,从而在启蒙运动内部蕴育了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新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对比英汉两种文化的异同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人名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集中了民族文化的某些特点。文章以人名为切入点,管中窥豹,挖掘出隐藏其后的民族文化,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北村是新时期文学中有宗教情感的作家,他的小说从形式的先锋性实验转变到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从热衷于小说技术的不断创新到宗教信念的“布道”,经历了新时期小说形式与意义的双重变革,试图在汉语小说里建立文学终极关怀的意义向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了沈从文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联系 ,认为沈从文小说以个体道德真实性的眼光讽刺了教会和牧师的虚伪性 ,同时也表现了文学与宗教在情感和审美上的相似性。基督教的《圣经》也在语言文体上给予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诸多启示 ,尤其是《圣经》中的《雅歌》为他表现人性与神性的牧歌性提供了语言和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