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瑾  甘勇 《新闻前哨》2006,(12):35-35
当前,很多报刊在刊登通讯员来稿时往往声明,宣称来稿责自负。当通讯员来稿引发侵权诉讼时,报刊社也往往以此作为抗辩事由。那么,通讯员来稿造成新闻侵权,报刊社能推脱责任吗?通讯员能“责自负”吗?  相似文献   

2.
姜淮超 《今传媒》2003,(5):88-89
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中,报刊社的声明、启示、稿约等,理应既合理又合法,有利于在作者和读者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翻阅近期的报刊,应当说大多数报刊社在此方面做得较好,但也有部分报刊社的声明、启示或稿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3.
从“一稿多投”话编辑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稿多投”现象一直是困扰期刊界的“老大难”问题。分析了“一稿多投”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防范“一稿多投”现象,从编辑部业务管理角度提出了几点举措。  相似文献   

4.
“文责自负”与“文责共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责”应该“自负”还是应该“共负” ?这一问题在编辑出版界曾经有过争论。《“文责自负”质疑》一文 (见《中国出版》 1995年第 12期 )的作者主张“文责”应该“共负”,我读后感到作者提出的观点有新意,颇能引发人作进一步的思考。   该文阐述道:“‘文责’到底谁负 ?文章发表后,一旦产生负面效应,文责问题就相伴而生。要追究责任,出版社编辑部自然首当其冲。显然,‘文责’首先要由出版者负。当然,作为文章的创作者,对文章的内容是要负责的。因此,文稿一旦发表,就拥有了社会属性,作者和出版者之间就构成了命运共同体,风…  相似文献   

5.
针对时下报刊社等新闻出版单位“文责自负”的声明,有的说报刊社此举是明知不符法律规定而强为之,没用;有的则说报刊社是推卸责任.是在“抵赖”。我以为两说均有失偏颇,故以此文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6.
7.
失衡的天平-关于“一稿多投”现象的合理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著作权法》颁布前的《图书期刊管理版权保护试行条例》中规定:“向国内期刊投稿,可以不签定合同,但作者不得一稿多投;期刊应在收到稿件后30天内通知作者是否采用,如过期不通知作者,作者可另行处理。”对于“一稿多投”持鲜明的反对态度。此后颁布的《著作权法》虽没有“不得一稿多投”的字样,但仍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这一规定对报刊社和作者都提出了义…  相似文献   

8.
“一稿多投”的“板子”不该全打在作者身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作者通过互联网给纸媒投稿时,常常会收到这类的自动回邮:请勿一稿多投,尤其是不要给几个版面的编辑发同一篇稿件,以免造成重稿.我们一经笈现,将停用或慎用该作者的来稿.  相似文献   

9.
俞锋  骆传 《中国出版》2012,(6):33-35
按一般理解,出版者与作者之间在出版合同中所约定的"文责自负"条款仅有内部效力,不能充当因出版行为导致侵权责任的抗辩,出版者必须和作者一起承担连带责任。基于义务设置的平衡等因素,是否可考虑将出版者与作者就出版行为视为临时合伙,令出版者充当有限合伙人,作者充当普通合伙人,以使出版者有效化解因作品侵权所产生的无限连带责任,实现出版行为中各方主体权利义务配置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4月22日,《南方周末》的一个新栏目有这样一段话:“报业行话有谓:‘无错不成报’。有错即改,以昭信实,则是正确的应对。本报自本期起开设‘有错即改’栏目,今后将在本报A 2版刊出,敬请读者关注和支持。而由读者指出(尤其欢迎简述理由)的,一经见报,即付薄酬。”该栏目还配有自己  相似文献   

11.
12.
学界曾数次探讨有闻必录,有着两点共识:一是该思想兴盛于19世纪80年代,其概念出现于1883年;二是有闻必录的兴起源于当时报馆规避言责的需要,具有争取言论自由的价值。本文从《申报》杨乃武案报道出发,尝试从另一角度来解读有闻必录的兴起,并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有闻必录在19世纪70年代已较为兴盛,其概念形成不晚于1876年;二是早期有闻必录不仅是规避言责的策略,它还发挥了另一更为根本的作用,即建构报刊话语在读者心目中的合法性地位,这与《申报》作为商业报刊的媒体属性有关。最后,文章从报刊与知识的关系角度指出,报刊话语的合法性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有着不同表征,应当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有闻必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琦 《视听界》2005,(6):68-71
本针对《发现之旅》栏目提出的“新形态纪录片”的概念,力图从理论和实例两个角度来阐释该栏目的作品并不应该算作是“新形态纪录片”,而更接近于“趣级模仿秀”,同时强调了在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这种创怍手法的使用一定不可以突破非虚构的底线。  相似文献   

14.
15.
河南教育报刊社从1978年创刊时的一种期刊《河南教育》杂志,经过26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发展成为现在的6刊5报,(《河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高中版)、《中学生阅读》(初中版、高中版)、《教育时报》、《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初中版、高中版)、《小学生学习报》(低年级版、中高年级版)。涵盖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我社主办的6种期刊全部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其中享誉全国的名牌期刊《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高中版)入选双百期刊。《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于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银奖,  相似文献   

16.
黄琼 《新闻记者》2001,(9):48-49
7月份是广告的淡季 ,但传统的淡季未必是无热点可寻。今年7月 ,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闻是 :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花落谁家 ?北京能否一圆奥运梦 ?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7月13日的莫斯科之夜 ,全国的媒体在等待那瞬息的爆发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媒体的采编部门憋足劲等待着一场新闻战的打响。由于这一新闻的意义非同寻常 ,围绕着北京申奥成功与否 ,媒体将有完全不同的新闻处理方法。所以 ,当绝大多数媒体在为“7·13之夜”的新闻战精心构思之时 ,我们却从一天天逼近的申奥脚步声中看到了一个商机———能否在打好一场申奥新闻战的同时 ,再…  相似文献   

17.
钱晓文 《新闻爱好者》2011,(20):118-119
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王保华 《新闻爱好者》2011,(10):118-119
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梳理著作权侵权之事实上相同规则的美国判例法,归纳该规则的渊薮、发展与规范化、机理;阐明人民法院直接适用该规则的可行性,以及适用时的主客观努力;评述“郑宝成案”再审判决。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4年12月21日上的《“办证”与“教授”之间》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构思独特、对比强烈的评论佳作。稿件刊出后,不少主流网站予以转载,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首先被报社评为“星稿”。之后又受到了“中国新闻奖”评委们的青睐。它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下述三点写作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