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戊戌"兴女学":中国近代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先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兴女学"运动是中国近代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开端,因为:(一)它首次系统驳斥了传统性别歧视教育的两大依据--男智女愚天生论和"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中国争取教育性别公平打破了精神桎梏和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它提出并部分实践了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方面的性别公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女子教育真正意义上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政府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将女子教育平等的内容列入到学校教育制度中,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第一次使男女教育平等权在法律上得以确认。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和清末时期的女子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女子教育的出现便是一项很大的进步,清末的女子教育并没有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具体来看,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在法律保障、教学设计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进步知识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批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和束缚,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大力兴办女子学校,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显示了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发展有两方面: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把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想;二是兴办女子学校,鼓励男女同校学习,把妇女从被剥夺受教育权的境地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30年代,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以及妇女自身的因素,使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状况发生变化的范围极其狭窄。某种意义上说,女子接受教育与"妇女解放"只是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开明地方少数女子的"特权",在相对传统的城镇,尤其是广大内地的农村,绝大多数的中国仍然生活在远离"解放"之中。有些已经得到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解放"的妇女,也没有在事实上特别是精神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呼吁对中国女子进行教育。林乐知、花之安等西教士主要从天赋人权、相夫教子、国家强盛等三个方面论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型的贤妻良母与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妇女解放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把女子教育看成是妇女发展与解放的必由之路;并以西方近代妇女观对中国传统落后的妇女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兴办女学是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1907年,清廷终于向女子接受学校教育开了一扇小门。不过,西教士呼吁中国兴女学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兴学育才本身,也不是中国的富强,而是为了广兴基督教于中国。  相似文献   

5.
去年11月下旬,在广州、香港召开了亚太地区首次成人女子教育研讨会。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国际广播公司曾多次对会议进行了报道。中国代表领队、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徐明同志的论文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重视,不少人士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成人女子教育应当借鉴中国的方式,走中国的道路。我们摘发这篇论文(论文原題目为“中国成人女子教育的命运及其对策”),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同仁了解中国成人女子教育的情况,重视成人女子的教育问题。因为,杜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都是与妇女的解放程度紧密相关的,而妇女的解放程度又是与妇女的教育程度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6.
教会教育与中国人自办教育的长期共存和并立构成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双体"结构。在清末新政推行之前,教会教育在中国的新式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新式教育建立起来,教会教育受到治外法权和传教宽容条款的保护,与中国人自办的新式教育并存。民国时期,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高涨,经过收回教育权运动,绝大多数教会学校开始接受中国政府的管理,"双体"归于"一体"。  相似文献   

7.
教育"走出去"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构成.语言在教育"走出去"过程中起着载体和杠杆作用.英语国家在教育"走出去"过程中,利用英语势能形成了不同的实践模式,既推销了英语,又借力英语强化了教育"走出去".二者的互动及诸种模式对中国制定国家语言战略有启发.国家语言战略要从宗旨、愿景、目标和路线图四个维度入手,既促进教育"走出去",也借力教育"走出去",形成两种战略的比翼齐飞.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大变革,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同时也对一线教师有效开展学科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带来挑战.本文结合地理学科生活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学科特点,从创新作业设计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与反思教师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郑文姬 《文教资料》2008,(33):209-210
新时期高校"两课"教育要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必须深入探讨"两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两课"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教育创新,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从而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范畴,"技"与"道"对洞明当今教育面临的困境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本文在揭示了"技"与"道"关系的教育心理学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调适失范的教育心理学根由,并提出了实现两者调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受教育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国法律和国际法对此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一些西方法学家对有关法律的实施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受教育权的合理性还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根据中国的情况,讨论法律对受教育权的规定,着重研究这一权利的伦理基础,目的是填补一些理论空白,并解决中国学术界十多年来一直争论的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在政策领域,采取了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均衡发展政策,针对社会弱势儿童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随班就读政策、"两为主"政策等,形成了相对全面的普及和救助政策体系,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是改革开放30年来义务教育政策和法制建设的主旋律。尽管如此,还存在着义务教育发展尚不均衡、弱势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全面保障等突出问题。为此,要强化政府的义务教育公平责任,建立和完善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政策和法律机制,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保障每一个儿童都能上好学。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数字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哲学基础和实践基础的"数字化素质教育".我国高等院校远程(网络)教育试点要"试"的就是:"学会数字化生存"的理念,"学会数字化学习"的目标,"学会数字化协作"的模式,即"数字化素质教育"的三大要务.本文通过对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和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开展试点所作的比较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展望我国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数字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必然包括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我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准则,由此既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也要对标国家新发展格局,即深入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循环关系、职业教育自身的国内国际循环关系以及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相互联动关系.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凸显"大职教"格局、持续适应性、突出技术性等特点,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把握好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实践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目标, 它由总目标、五个阶段性目标、五个层次性目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教育研究的本土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的知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教育研究中的“中国研究”,即强调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及中国教育自主性的教育研究,“中国人及其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教育经验与教育知识的可能性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存在的根基所在。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文本性存在、生命性存在和过程性存在。提出“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的命题,其宗旨和意义,一是追寻以“中国人”为基点的教育研究;二是为人类教育学界作出中国人的贡献。当代中国教育知识界对人类教育学界的贡献,体现在基础理论、基本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双向构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强调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教会女子大学进入中国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传教士在中国率先创办女子大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女性神职人员,以利于更广泛地传播基督福音,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教会大学在发展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方面的开创之功。中国的教会女子大学经历了从"传教机构"到"教育机构"的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教会女学开启了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之门,随后国人自办女学也开始了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早期自我探索,而分别于1904年和1907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则标志着中国制度化幼儿师范教育的确立。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迎来了其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呈现出了独立化、科学化、民族化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它拥有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华人族群母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非华人族群的"汉语热"日趋增温。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种源流"的教育政策,导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也陷入困境。华人族群的华文教育向本土化转型、非华人族群出于商业价值形成的"汉语热"这两种形态并存,是马来西亚近期华文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20.
“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会关心”,是21世纪的教育哲学,也是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学会关心”在我国学校近十余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也是道德教育从“培养论”逐步转向“学习论”的过程。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将对“学会关心”的教育指导概括为两个方面:营造关心性体系和进行道德学习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