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靡”的否定意义是“靡”的一个常用义,也是“靡”的本义,在古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方言中也用“靡”来表示否定,这是“靡”的本义在现代口语中的完整保留。  相似文献   

2.
敦煌、吐鲁番累计出土随葬衣物疏62件,其中20件随葬衣物疏文中载有"脚靡((足靡)、(月靡)、米)",并与"履"或与"靴"或与"鞾"共同书写于1件随葬衣物疏上.对于"脚靡((足靡)、(月靡)、米)"曾有学者进行过研究,认为是"护脚布",或称"脚披".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提出来供学术界讨论.  相似文献   

3.
靡曼由纤细,修长引申为一般的美的概念,发生于战国时期,多用于形容女性肌肤的细腻或乐曲的清越,绵长,是战国审美风尚的产物。靡曼之美是崇尚浑厚,盛大的周代传统审美观否定的对象,这与它的具体内涵及出现的时代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4.
叶周易》中有一些诗体爻辞,《中孚》卦的九二爻辞就是其中之一,共四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类似风诗的一章。其含义,古来有不同的解释,争论主要集中在末句“吾与尔靡之”之“靡”字的训释上。此句的“靡”,应通作“弥”,与《仪礼》中所言“崇酒”之“崇”字同义,训为充满。整则爻辞是祭祀傧尸的劝酒辞,可译为:鹤在树荫下鸣叫,幼鹤也鸣叫以应和。我有精制的酒爵,给你满上。这则爻辞是研究西周祭礼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轻靡书写是流行于齐梁时期的一种文学风格,“求新于俗尚之中”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而佛教文化在刘宋后推动的世俗化风尚对这一特点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宫体诗作为轻靡书写之高峰,佛教之“异相巧方便”观为其轻艳书写提供了“借异相之善巧行超越之方便”的理论依据,从而使萧纲诸人的宫体书写成为一时之潮流成为可能。而《玉台新咏》和《法宝联璧》的编纂,又为这一潮流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课文注“靡”为“倒下”。这种说法颇为流行,连《辞海》也是如此。对此,似可商榷。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齐师败绩”溃逃的情景:车轮滚滚、杀声震天,在鲁军凌厉的攻势下,齐军士卒鬼哭狼嚎、亡命奔跑,肩扛大旗的士卒如将旗子倒下、拖着大旗逃跑,后面的士卒定会踩上大旗,扛旗的士卒欲走不能,更增添混乱,加大  相似文献   

7.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全诗以弃妇的口吻讲述一个“负心汉变心抛妻”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谴责和斩断旧情的决绝之心.对诗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几句的理解,历来充满争议,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8.
晚明时期,在书院、旅舍、监狱、戍卒之中,以及官绅与男童仆、男优之间均存在同性恋现象。"男色"靡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第一,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好"男色"的示范效应;第二,学术上宋明理学的衰落与心学兴起对人性束缚的缓解;第三,明政府取消官妓制度而导致声色市场的缺失,晚明市民社会成熟而导致的"性取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夏、商、西周的法制深受宗教迷信思想的影响。奴隶主贵族“受命于天”、“恭行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和维护“亲亲”、“尊尊”的宗法思想,是其法律思想的基础。神权法思想产生于夏代,商代则发展至顶峰。两周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新的君权神授说,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胥靡"一词较常见于古代典籍中,各家对它的解释存在一些分歧。"胥靡"的基本义为奴隶,《辞海》《汉语大词典》另将"胥靡"释为"空无所有"并单独立项的做法不妥。  相似文献   

11.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名篇,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其中"靡有朝矣"的理解可谓纷繁。文章考释了"靡有朝矣"的含义,对以前的训诂成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朝"通"调"。"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即早起晚睡,从未改变。  相似文献   

12.
秦起秀 《文教资料》2007,(18):114-116
研究明末男色靡行的成因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很高的价值。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在明后期出现的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尚未有详细的说明与分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明末男色风靡的表象,找出造成当时这种社会风气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积靡"见于《荀子·儒效》篇,旧注训"靡"为"顺",释为"顺其积习"。从原文语境以及荀子在人性论问题上对"积"、"顺"二词的使用来看,旧注不可从。"靡"当训为"累","积靡"即"积累",是同义连用的复合词。"桑落之下"见于《荀子·宥坐》篇,注家众说纷纭。"桑落"的语源当是《诗经·卫风·氓》所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指困窘的处境,"桑落之下"即困境之下。  相似文献   

14.
《诗经》、汉乐府之“弃妇诗”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诗经》和汉乐府“弃妇诗”中弃妇被弃原因的解释,历来的“男人喜新厌旧”说不符合作品实际。以宗法社会“无子出妻”的风俗制度为视角,妇人被弃实因*不育。《氓》、《谷风》等诗中弃妇自诉无亏妇德,有功夫家,但却只字不提曾为夫家生儿育女,这证明她没有生育能力,正是被弃原因。《中谷有》、《上山采蘑芜》等诗中的“”、“靡芜”是专治妇人不育症的妇科药物,诗以这种药物起兴,乃是暗示妇人因*妇科病不愈而被弃。《苡》一诗虽非弃妇诗,但诗中女子集体采苡时的欢乐,是对*苡能“令人有子”的迷信,反证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全系于生育。  相似文献   

15.
"千古词帝"李煜,由于经历了从帝皇到囚徒的生活巨变,对人生有了深邃的感悟,在他的词创作中,往往以几个具有绮丽之美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柔靡朦胧之美的意境,具有"柔靡绮丽,语短情长"的艺术美,呈现出他对人生的劫难和悲哀的省悟、沉思。  相似文献   

16.
梁永国 《现代语文》2005,(12):16-17
<诗经·卫风·氓>作为"弃妇诗"的代表作品,多为高校的古代汉语、文学作品选、大学语文等课程以及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由于<诗经>的地位与影响,历代大师、学者对其注疏、解读,成果丰硕,但也多有分歧.现仅就<卫风·氓>中第五章的"靡室劳矣"一句在目前学界的不同看法略作梳理.  相似文献   

17.
爱到荼靡     
听说有一种唤做荼靡的小灌木,总是春菲凋零后固执地抽出花朵,开得旁若无人。这世上,真有一些人,孤独地坚持着美丽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戈萍 《时代教育》2012,(19):179
孔子维护周礼、崇尚周公,但后来却想推立新王来施行其仁德思想,即他所谓的"为东周"。这个转折点应当出现在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时,"知天命"使他顿悟周公"天命靡常"的奥秘。此后孔子仕于鲁及周游列国的一系列言行,可以充分印证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北宋华靡之风日盛,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肿瘤,最终导致其走向灭亡。而形成这种风气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昏庸无能,挥金如土,奢侈浪费。主要表现在官吏上行下效,以奢侈浪费为荣,不顾政事;文人士大夫隐逸奢靡,享乐意识滋生,无所作为;城市居民娱乐游玩之风盛行,终日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这些华靡之风对北宋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政治腐败,财政拮据,社会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们的消费观。最终这个表面歌舞升平的王朝倒在金的铁骑之下,从此走下了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20.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望其旗靡”之“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版《辞源》、《汉语成语词典》等都释之为“倒下”。许多散文选注本及中学语文的有关参考书亦如是说。近年有人撰文(见辞书研究编辑部编《疑难字词辨析集》)提出新解,释“靡”为“散乱”。我们认为,以“倒下”或“散乱”释“靡”不甚允当。《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此处“靡”字如解作“倒下”或“散乱”,也难惬人意:古代致师的目的在于镇慑敌军气焰、鼓舞本军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