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神化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登位之初是怀疑天命的,也不知如何实现天下大治,多次征集贤良文学问以治国之道.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天命观及阴阳五行学说,从而使儒学神学化.汉武帝肯定天命、大一统观,部分地吸收了董仲舒的"春秋决狱"思想,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3.
武功爵制是西汉武帝时期为缓解财政支用不足而专门设立的新爵制度。政府对该种爵制作出有别于传统军功爵的政策安排,允许中下级爵位获得者自行寻求变现。在一定时期内,武功爵在弥补政府支出不足上的确发挥“国债”作用,即将短期内需要大量支付的赏赐支出转化为可以在长期以爵位收益进行偿还的政府债务,为西汉政府解决短期的财政困难提供缓冲时间。但是,由于在爵位交易中存在着不对称信息以及缺乏长效的制度建设,武功爵逐渐成为西汉政府将战争成本转嫁至爵位持有者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何谓文采     
在文学创作或欣赏过程中,我们常以有无文采作为品评作家作品的审美尺度之一。但是,设若问及什么是文采,我们往往又会觉得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其实,追根溯源,“文采”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出现在六朝。刘勰《文心雕龙》一书就多处使用这一范畴。不过,当时的人似乎更倾向于只用“采”字表达文采的各种意义。《文心雕龙》就有30多篇出现“采”字,合计115次。文采一词蕴含的意义较为丰富,此举荤荤大端如下。首先指色彩。中国古籍中,“采”与“色”相联。《庄子·马蹄》云:“五色不乱,孰为文采。”意为各种鲜美色彩的错杂交织,构成文采。刘勰由此…  相似文献   

5.
诏书是统治者发出的命令,是统治者进行施政的重要工具,具有权威性,并且具有教化功能。汉武帝时期,诏书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呈现出儒化、经学化的特点。基于此,围绕汉武帝诏书中所引的《易》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丰富武帝时期的政治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作文“看文采”,是《考试大纲》在“语言通顺”基础上提出的高一级的要求。需要明确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固然是有“文采”,但更多的情况下,“文采”,指内含的一种韵味,一种气派,一种光泽,它以自然流露为上。怎样做到有“文采”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以前,我只知道古代的侠客会武功,电视里的武林中人会武功,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妈妈也会“武功”。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对策,提出了"《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的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损抑诸侯、宾服四夷。这一主张适应了当时的形势,为汉武帝解决即位以来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诸侯坐大与对匈奴的和战问题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指导,从而为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灿国 《考试周刊》2012,(24):30-31
汉武帝登基不久就发动了长达四十四年的征伐匈奴的战争。战争前期,汉王朝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安全而战.太史公对此持赞成态度。但当战争取得胜利后,汉武帝却滋生了好大喜功的骄傲心理,穷兵黩武,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深刻的批评与讥刺。  相似文献   

10.
刘辉 《湖南教育》2001,(16):52-52
意采有了某种“意念”,求“深”不易,求“采”更不易。同是有深意的作品,有的人取的是“照标准像”式,有的人则取的是“照艺术像”式。角度新颖,用力巧而收获大,这是一种文采,也是一种才气。鲁迅要表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政体变了而民情未变),这个主题实在太大了,但他在短篇小说《风波》中只围绕一条辫子作文章,收效不亚于一部长篇,这就是“意采”不凡。  相似文献   

11.
挖掘圣君贤相的管理智慧,是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重要内容。汉武帝气势磅礴的战略智慧、高瞻远瞩的权变智慧、不拘一格的任贤智慧,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依然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楚歌作为汉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贯穿汉代始终并在汉武帝时期攀升至顶峰。汉武帝时期的楚歌创作不仅丰富了楚歌的题材和主题,并加深了楚歌的表现力和文学性。文章在整体把握楚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汉武帝时期的楚歌创作和兴盛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3.
吴晗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明史专家,《朱元璋传》是其代表作之一。有关朱元璋传记的四个版本是吴晗先生个人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现实与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映。他的多版朱元璋传记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对朱元璋的认识历程,展示了他勇于探索、敢于自我批评和追求真知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封禅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章说,司马相如的“封禅”是对汉武帝封禅的“讽谏”和“尸谏”,是“讽武帝不要夸功封禅”,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也是反对封禅的。武帝封禅是迷信神仙的活动,但司马相如和司马谈父子并没有反对封禅,武帝本人对迷信神仙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晚年有所觉醒,简单否定是容易的,但不能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以前的经学尚处于私家传授阶段,教授弟子并非博士本职。也未有立博士弟子之制,当然,这并不影响博士招收私门弟子。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为博士设弟子。从此,经学官学化。成为为西汉皇朝培养官员的重要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通道,政治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代政治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对内、对外政策与措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他开疆拓土、征伐四夷的举措,为后世的疆域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制定的疆域政策,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学界一般认为巫蛊之乱是汉武帝对太子有所不满甚至是为了易储而有意策划的.文章通过对巫蛊案的分析,重新审视了汉武帝与太子的父子关系,认为汉武帝对太子一直信任有加、着意栽培,从未想过要更换太子.巫蛊之乱是因为江充选择了有利时机,汉武帝与太子信息交流中断,江充党羽意外逃脱等三个偶然因素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上,对西南夷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所修西南夷道包括唐蒙道、西夷道、博南山道三段。对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民族矛盾、经济困难、山险石硬等种种情况,积极应对,采取"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各以地比"对口援助、"募豪民田南夷"、"积薪烧岩"等政策措施,终于成功开辟了"西南夷道",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并为当今开发西南地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封禅方说》原书已佚,无法详考该书与汉武帝的关系.现存《史记·孝武本纪》几乎与《史记·封禅书》完全相同.根据《史记·封禅书》、《汉书》、《风俗通义》等相关记载,可大略推测汉武帝不得不封禅是《封禅方说》的成书背景,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之风加速了《封禅方说》的形成,以公孙卿为代表的方士群体创作了《封禅方说》.汉武帝晚年对求仙态度的转变是《封禅方说》一书散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吸取黄老“道论”、“精气”精华,充实儒家天道理论体系;采纳黄老“无为”精要,弥补儒家“治术”不足;提炼黄老养生之道,充实儒家修身之术;融会黄老阴阳尊卑学说,论证儒家伦理三纲,成功实现了对先秦儒学的革新与转化,使儒学由先秦学术的一支成为封建社会定于一尊的官学,进而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