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了2"的意义用法进行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了2"涉及到的时体意义表达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比较清晰的说明。本文认为"了2"表达"完成"意义时就对应"过去时"的时间表达,而表达"变化"意义时则对应"现在"或者"将来"的时间表达。  相似文献   

2.
有的英汉两个词表面上似乎是完全对应的,实际上意义相距甚远,用法各异。本分析了影响这种不完全对应关系的几种因素及这种词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Before这个词是英语中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单词,通常我们都只将其理解为"在……之前"。在实际交流和使用中,"在……之前"这个理解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很多时候得变通地翻译该词。本文从归纳before的几种用法入手,以此为例,提醒广大英语学习者翻译时要灵活地选取对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陈聪 《考试周刊》2013,(89):16-17
在“有”字存在句和“是”字存在句中,“有”和“是”在表显性存在时均在句法形式上有着各自所对应的同构关系.从而导致了二者在语义属性上同中有异.这是留学生在学习这两类句型时易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在意象图式上的特点,验证、补充了它们的差异.进一步阐述了二者在表示存在时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英汉习语就语义、用法和文化特征而言其对应关系发为三类:全对应或基本对应、半对应、 非对应。第一类习语可直译,另外两类习语须弄清他们的内涵、文化意义,再根据上下文意 译。此外对翻译中的“陷阱”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英汉习语丰富多彩,各具鲜明的文化特征,历来是最难翻译的一个部分.英汉习语的三种对应关系,即对应、半对应和不对应关系,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必须充分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表述特点,在英汉习语翻译时才能达意,进而传神.  相似文献   

7.
刘倩倩 《家教世界》2013,(7X):242-243
日语中的"陈述副词"用法看似简单,但能够做到正确无误地使用、翻译就不那么容易。学习掌握"陈述副词"的使用方法,一定要根据句子的前后情况以及及语气、语感,并需要注意"陈述副词"同后面谓语的陈述方式的对应关系。现将有关"陈述副词"的几种解释或论述大致列举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数据表明,在为数不多的日语格助词中,"に"和"で"的使用对中国日语学习者而言,是经常出现错误的。而历年关于二者的先行研究,多注重二者表示场所时的用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用法。本文主要围绕格助词"に"和"で"表示原因时发生的偏误现象,进一步对二者的区别进行对比分析及研究,并总结发生偏误的主要原因,以期对中国日语学习者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邢驰鸿 《英语辅导》2008,(2):129-131
从比较法律文化与法律翻译的关系进行研究是翻译领域的一个新视野。本文从法律文化的概念及分类入手,着重探讨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功能对应物"与法律翻译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中西法律文化的"重叠对应"、"零对应"和"间接对应"对法律翻译的影响,最后呼吁更多人加入这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英语、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其对应词语不仅书写形式有别,而且内容不尽相同一内涵、外延、词性、用法及褒贬色彩等完全吻合的等值词语极其有限,这增加了英汉翻译的难度。本文基于实例,简要归纳了英汉词语的对应关系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比喻性词语.它们的喻体与喻义之间存在着多种对应关系,即一一对应关系、部分对应关系、完全不对应关系.而由于各国文化观念、历史文化背景、信仰差异及体育运动的喜好的不同,导致设喻方式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的设喻方式可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和套用及借用法,以此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闫玉玺 《考试周刊》2014,(37):82-83
不定冠a/an在英语中相当活跃,所以掌握冠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冠词是虚词的一种,本身不能单独使用,要用在名词的前面,帮助指明名词的含义。不定冠词a/an与数词"one"同源,有"一"的意思,一些译者在翻译a/an时,很容易误译为"一"加量词,在很多情形下,这样的翻译往往不符合原意。鉴于此,作者简单概括了不定冠词的十种用法及其在每种用法下的译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日语中存在着很多用于表示确认的表达方式。其中的"だろう"与"ね"这两种表示确认的句末表达方式是最为常用的。在分析各自用法出发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表示确认关系时二者的区别,以期对日语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翻译学的角度总结了莫言小说《蛙》中情态动词的日译技巧,本研究认为,当"必须"所在的分句在复合句中的前部分,则"必须"往往不必译出。且[~~ことができる]句式在文学的翻译中几乎不被使用,频率较低。翻译"要"时,助词"には"体现了一种强调语气,在翻译汉语情态动词时,不一定是使用"べし、かもしれない、てもいい、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等生硬的用法,更多的时候还要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是"这个词的词性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汉语判断动词"是"在维吾尔语中没有具体的词与它对应,只能根据语义和语境把"是"翻译出来。拟就对汉语"是"的发展演变及其为判断动词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关系作一探讨,以便在教学中能准确理解使用。  相似文献   

16.
哲学中讨论的be和being是西方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最基本概念,反映了西方的思维方式,通常be可以翻译为"是"有"在"存在"。考虑日常语言时,be可以翻译为"是"有"存在",在讨论西方哲学时,以"是"来翻译。"是"既可以反映出"be"的系词用法,又可以反映出作为名词的"法则"的含义,也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是相对令人满意的翻译,与"be"是最接近的。由于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所以,无论是being还是be,都可以译作"是"。这样翻译有利于看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联系,更能准确反映西方哲学的文本精神。哲学对be的思考是基于日常语言中的be,表达了日常语言中be的主要含义,即系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老师”与“教师”的差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师"与"教师"虽一字之别,但自诞生之时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就大有不同。目前社会对二者的用法并没有进行严格区分,以致出现混淆二者用法的现象,尤其要引人注意的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老师"称呼语,出现在各种正式场合上,可见,"老师"的意义已不局限在其本义上,显然超出了教育界,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对于区别"老师"和"教师"之间的差异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对"consider""think"与其中文翻译"认为""考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此说明运用语料库的方法能使"翻译对等"这个在翻译理论中颇具争议的概念明晰化和可操作,并发现扩展意义单位视角下确定翻译对等词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as"是英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其用法很复杂,在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中也经常出现,最常见的是用作介词、副词、连词、关系代词等。为了把"as"的一些疑难用法搞清楚,本文主要从词法、句法和语义功能入手,对"as"的一些疑难用法进行作了初步的归纳和探索,重点弄清"as"一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词义变化以及该词和其它词构成的词组、短语、句子的各种功能和用法翻译技巧,达到准确掌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从日语动词体的角度入手,以"テイル"所表达的基本意义为切入点,通过"テイル"表达"结果的状态"、"经验记录"时与汉语体助词"了"的对应关系,分析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テイル"形和"タ"形误用的原因,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日语学习者更好的掌握"テイル"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