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相似文献   

2.
朱亚梅  郝玉英 《海外英语》2012,(19):224-225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相似文献   

3.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透视世态人性,充溢悲悯;小说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历史叙事模式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玉米》中乡村女性的悲剧传达出作者对人的尊严、价值、自由、人性等人之存在的深切忧虑和浓重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历史电视剧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其中不乏九死不悔充满悲剧精神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生命与正义事业相结合,延续了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的精神文化血脉,实现了人类更高维度上的生命自觉和对悲剧性困境积极超越的终极价值的追求,自觉地进行理性反思,其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5.
汤玲 《云南教育》2005,(31):36-3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索溪峪的“野”》是一篇优美散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野”,即课文所写的绮丽景观纯系天造地设,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不带人间烟火味,这才让人感到“野”性十足,美得动人,趣在其中,激发了人们的潜在之情。  相似文献   

6.
《祝福》一文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却因时代的距离和一些语言的障碍难以让现在的中学生产生心灵的共振。而多数教师教学时又常常在对其语言的条分缕析中或在对其故事的肢解中丢失了作品的精髓,难以实现教学应有的感染效果。如何让学生走进作品,获得悲剧的审美体验,是当下教授《祝福》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决意要从长篇累牍的分析剖解中走出来,把一般要用四五节课完成的教学缩短到一节课,以最少的课时取得最大的效益,让学生在悲剧审美中获得灵魂的洗涤。  相似文献   

7.
鄢文龙的《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以超乎寻常的阅读体验,引领读者倘佯在史铁生的语言世界,感受其修辞魅力。这部专著给读者以深度思考的启迪,其突出特点表现在多学科交融视角的独特创新、深刻透彻的辩证理论体系建树、穷尽式的研究广度和深挖式的研究深度、充满诗意与文采的评论文字等方面。以超越解读超越,独显魅力。  相似文献   

8.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9.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常常过于功利,教学重心放在文言知识讲解和解题能力培养上,忽视了文言文对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提升的作用。以《湖心亭看雪》一文为例,从增强学生审美体验的角度出发提出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提升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与品味,让学生体验文言文之美。  相似文献   

10.
《诗经》婚恋悲剧的主题和审美特征袁定坤关键词《诗经》婚恋悲剧主题审美特征作者袁定坤,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诗》三百”,约占三分之一的篇目是表现男女婚恋生活的情诗。这些情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爱情文学。从情感基调着眼,《诗经》情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相似文献   

11.
12.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描写了在男权制度的阴影下,王家三姐妹成长、抗争的悲歌,作家用冷静的观察视角,对女性的困境保持了理性的叙述态度,让读者触摸到的是一种女性抗争与救赎悲剧的无奈气氛,令人遗憾的是,小说缺失人性的悲悯。  相似文献   

13.
魏晋士人审美人格的确立,使主体能以独立、超然、自由的心态去把握、领悟自然美的真谛。本文把散见于《世说新语》各条的有关审美体验的零星材料梳理、整合为一个由虚静到感物再到物化的递深的审美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14.
《桃花扇》一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意味,剧中侯方域和李香君以爱情破灭、双双入道作结。本文从爱情主体的可审美性、爱情悲剧得以呈现的外部环境、爱情以悲剧作结的能量释放三个方面,分析侯、李爱情悲剧的审美价值,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桃花扇》的悲剧内涵,展现作者的悲剧情结。  相似文献   

15.
在《水泥花园》中,兄弟姐妹四人在经历了父爱缺失、母亲早逝、直面死亡等历程后,内心和成长过程都发生了畸变。本文从创伤理论出发,指出孩子们扭曲的越位行为是源于其所受的创伤,并进一步挖掘孩子们受创的根源,揭示其创伤的表现以及探讨孩子们尝试走出创伤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突破传统对《洛丽塔》的道德评价,从审美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文本中女性主人公的象征意蕴。亨伯特在对美的迷恋中产生了感性与理性的;中突,而美本身在消费社会的堕落最终导致了悲剧。在这一部谜一般的作品背后,感受到了一个审美主义者的深刻危机与现代困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巴金悲剧意识在其生命体验及审美体验中的反映,包括生命体验之悲剧意识,艺术创造之悲剧形象和审美体验之悲剧效应三部分。  相似文献   

18.
莱辛的代表作《野草在歌唱》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讲述了白人女性玛丽的悲剧。关于这本小说,国内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是从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进行的分析与阐述。本文在叙述玛丽的悲剧命运的基础上,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分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悲悼》中奥林的悲剧命运与他极端的俄狄浦斯情结分不开,而周围至亲至爱的人都无不以爱他的名义伤害他,使他一次次被推至痛苦抉择的风口浪尖,每一次都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记忆。在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与残暴、家庭中理性与情感的较量以及自我的正义与罪恶的挣扎与沉沦之后,奥林最终成为家庭悲剧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西悲剧具有不同的审美个性,所以同为复仇母题的《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在悲剧冲突性质、人物塑造手法、主人公社会地位和结局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旨趣。但这些不同并不能作为评判悲剧优劣的标准,更不能作为衡量剧本是否是悲剧的标尺。实际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造就了彼此不同的悲剧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