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珂 《学语文》2006,(4):16-16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98年,其时俄国正处在沙星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曾做过医生的契诃夫,以敏锐冷峻的目光解剖了庸碌的生活层面,以从容不迫的节奏开始了他的叙述,引出了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  相似文献   

2.
契可夫的小说“套中人”里,有位主人公叫別里柯夫。这位别里柯夫先生,不管天气冷热,出門总是穿着套鞋和棉大衣,带着雨伞。有人问别里柯夫說:“請問,为什么你在这样热的七月天还穿着套鞋和棉大衣呢?”别里柯夫回答说:“以防万一,不要弄出什么事情来,要是突然冷起来,那怎么办呢?”人家开办个新食堂,他也立刻就恐惧起来,他说:“当然,有个食堂也許是好的,可是要当心啊,不要弄出什么事情来。”人家組织一个戏剧组,成立了一个閱覽室,他又恐惧起来:“戏剧組,新閱覽室,要这些东西干嗎,当心啊,不要弄出什么事情来。”总之,他象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轨以外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经典之作,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别里科夫的中学老师,教希腊语,并借此来逃避现实.他动不动就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辖制整个中学乃至整个城市十几年.他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存始终被置于一个外在的框架之下,最后在被羞辱、推搡、取笑之后,只能“躲”进棺木这个“套子”里.作品表现出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促使我们对自身的命运与生活有了自觉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发展应试教育没有错,因为应试教育中同样应重视人格发展:情商发展,宽松自由的身心发展和紧张学习生活形成一张一弛的协调配合。错的是,教育者将应试教育弄成了“考试教育”,将精神营养、快乐自由元素残忍地过滤掉了。  相似文献   

5.
妈妈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总是竭尽全力地去适应这个社会,去适应这个社会中新的思潮,也竭尽全力地去接受我们这一代人的行为和思想,尽管这非常难,但妈妈却做到了,她从不强迫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或许我们还记得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飞行员尤索林,他想回家,按第二十二条军规飞行40次就可免飞,但同时又规定要绝对服从长官。尤索林的愿望落空了。按规定精神病人可申请免飞,但尤索林又因有能力申请而被认定不可能是精神病……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荒谬可笑。然而何其相似的是,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的《一场悲剧》和契诃夫的《套中人》都勾画了其同胞"精神瘫痪"或"国民劣根性"的精神状况。从历史语境、人物刻画、作者经历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看,这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达菲先生与别里科夫存在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的悲剧人物和牺牲品。两篇小说都承载着文明与欲望、帝国和殖民地、现代和传统、新老一代之间的较量与冲撞。  相似文献   

8.
祥林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是《祝福》中的重要情节,表明祥林嫂性格的刚烈。历年来关于祥林嫂的“从一而终”论,值得商榷。根据祥林嫂的成长经历,结合课文内容,对祥林嫂“从一而终”的说法进行质疑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人教版《语文必修5》选录契诃夫短篇名著《装在套子里的人》,惟妙惟肖地刻绘出别里科夫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与之相媲美的,鲁迅先生《祝福》中典型形象祥林嫂也同样成为被装进套子中的人。两名伟大的文学家不约而同地活化出两个被社会“吃掉”的人,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生备受凌辱、饱尝煎熬,最后悲惨地死去。那么这样一个人物,怎么能与“笑”联系起来呢?在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笑”的描写有三处,作者这样安排不是偶然的,它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方相成 《学语文》2004,(2):5-16
评议鲁迅先生对待笔下的人物的态度,论者通常要用这样的断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一概括用在诸如阿Q、孔乙己、华老栓等人物形象,自然是恰如其分的。用在《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身上则有失公允。祥林嫂是一个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妇女传统美德的典型代表,她善良、质朴、勤劳、坚韧、顽强,面对封建礼教的压迫和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与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在课文的选择和编排上有很大的变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将《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编排在一起,本文就此略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祝福》是鲁迅白话小说作品之一,通过对“祥林嫂”的全方位刻画,塑造出文学史上的经典。“祥林嫂”的生活充满了“笑”与“泪”,是“荒诞”和“悲剧”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15.
历史以其特有的固定的步伐滚滚向前。曾几何时,人们惊叹,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人类的极大进步。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得太严酷了。两千年来,广大人民不得不在封建王国里,苦苦挣扎,默默忍受着肉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套中人",不是契诃夫笔下那个挟着黑色雨伞、永远把自己裹在长袍里的别里科夫。何为"套"?思维、情感和话语中的种种程式、套路、模式与惯性也。这些"套子",非常深刻地影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祝福》的过程中,当论及小说的悲剧主人公祥林嫂的姓氏时,有许多同学认为祥林嫂姓“卫”,理由是小说里曾写道:“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因此许多同学认为祥林嫂该姓“卫”。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鲁迅作品中的“祥林嫂”反反复复唠叨着一句话,最后连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听了都麻木了。我们做家长的,也容易唠叨,尤其是妈妈们,很容易犯这样的错,即抓住孩子的一个错误,反复唠叨。  相似文献   

19.
阿Q与套中人都有典型性类型化、由喜剧转化为悲剧、受到统治阶级思想毒害的共同特征。也有不同之处:阿Q是农民,套中人是小知识分子;阿Q有革命要求,套中人则完全服从;阿Q用精神胜利法战胜别人,套中人则用套子辖制别人。  相似文献   

20.
《祝福》通过讲述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神权、族权、夫权和政权四条绳索的扼窒下最终走向坟墓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戕害。《祝福》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完美的艺术性以及意蕴深厚的社会性,从中可见中国社会的影子,而且小说中的每个细节,甚至是毫不起眼的小细节,都具有解读不尽的深意,值得细细玩味揣摩,其中关于祥林嫂的多次哭的描写正可作为此种情况的明证。揭示小说中祥林嫂哭的意蕴,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