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说教材。1.1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湖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第三、四自然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是教学的重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我们”到宁海县盐官镇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景象的情形。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运用准确、贴切的比喻,抓住潮水到来的声势,具体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两段:“揭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和“观潮经过”。其中观察经过可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层,第二层是全文重点。作者根据观潮的顺序,由远及近,先声后形,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精选四篇课文和一篇“语文园地”。作者始终抓住“奇”这条主线,贯穿课文始终.以平实、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观潮》记叙的是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相似文献   

4.
《观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以富于表现力的笔触,描绘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图画,热情地讴歌了大潮的伟力,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总领全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抓住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以“天下奇观”发端,使读者产生探求的意向,形成一种大潮般的心理落差。教学时,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它究竟“奇”在哪里?教师在这里要引而不发,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习第2自然段,老师略加提示:人们观赏大潮  相似文献   

5.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变化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课文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生动地描述了潮来时大潮由远至近声音和样子的变化。写得有声、有形、有势,是全课的重点。教学  相似文献   

6.
这篇课文作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个板书就是抓住题目的字眼,以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是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然后按照观潮经过,“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三部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和雄伟的画面。教学时让学生懂得作者写的顺序正是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在这段里,作者根据观察顺序,由远而近地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叉在一起写了出来。这部分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是:  相似文献   

7.
一、乐学点“潮来时”雄伟、壮观的奇特景象。二、施教步骤1.创情境,激发兴趣教师用导语激趣:同学们,你们可看过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现”的钱塘江大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现潮日,让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你们看,这就是钱塘江!(在充满激情的述说中播放录像教材《观潮》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初步体验“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个壮观场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钱塘江潮是我国的著名自然奇观之一,历来有不少文学作品描写过它。《观潮》这篇笔记的特点,是以高度精练的文字绘制出一幅历史生活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南宋时期观潮的盛况。文中着重描写的是水上表演,在其前后则分别以潮的声势和观潮人群的场面为衬托,结构精巧,主次分明。作者又善于用恰当的比喻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使人觉得种种景物如在眼前。  相似文献   

9.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雄伟壮观、奔腾咆哮的景象。教学本文,应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相似文献   

10.
在读中比在比中读《观潮》教学片断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林睿《观潮》一课在描写“潮来时”将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的雄伟景象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如临其境。在这部分教学中,可设计四次比较,让学生在读中比,在比中读,以领略江潮之壮美,文句之精妙,培养语感。一比...  相似文献   

11.
《观潮》第三、四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象。作者抓住大潮的声育、景象特征,运用生动细腻的描写,形象贴切的比喻,成功地再现了大潮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恢宏气势,让人读后浮想联翩凉叹不已之余,既为这自然奇观的壮丽所震慑,又为作者奇绝的描写所陶醉。指导阅读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逐步深入作者描绘的境界,反复品味感受,深切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之美,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提升。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足够的…  相似文献   

12.
比喻句具有绘声、绘色、绘形和抒情的作用。《观潮》(人教版第七册)一文多处运用比喻句,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3.
赵华 《湖南教育》2003,(3):50-51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师:“奇观”是什么意思?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师:你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生不断发出赞叹)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  相似文献   

14.
《观潮》(第七册)以凝炼的文字,形象地描绘了气势磅礴、色彩绚丽的钱塘潮,文章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言简意丰。作者开篇概写了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  相似文献   

15.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气势磅礴,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宋代诗人苏东坡在看了钱塘江潮后,曾赋诗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潮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观潮》(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6课)是一篇新选入教材的课文。作者用浅显、生动的文字和形象的比喻记叙了在浙江海宁县盐官镇观潮的情景,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那么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由于月亮、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出现了潮水有规律的涨落现象,这就是常说的“潮汐”。一个月  相似文献   

16.
黄凤玲 《广西教育》2007,(4A):30-31
一、说教材特点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美读体验,积累运用,发展创新》,所说的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观潮》。这篇课文是第一单元“自然奇观”中的第一篇,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赞叹钱塘江秋潮的诗句。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课文以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逼真地再现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盛况,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进行,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钱塘江大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被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所吸引,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宋朝周密的《观潮》就是其中一篇颇有艺术特色的写景记事的佳作。文章以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结尾"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那么,此处第二个"间"字该如何理解呢?  相似文献   

18.
《观潮》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宏伟气势。教学要求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宏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建立起钱塘江大潮的美丽壮观画面,体会到钱塘  相似文献   

19.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6课的《观潮》一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结构紧严,语言凝炼,再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和雄奇景象。学习本文,可从以下几方面让学生感  相似文献   

20.
小语第七册《观潮》一文,具体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临之前、之时、之后壮丽而奇特的自然景观。阅读此文后,为什么会留给人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呢?经反复品味,认真分析,便可悟出作者对“奇”的几处巧妙点染,为全文展现“奇”起到了渲染作用。 历史评价巧妙点“奇”。课文起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不是今日之“奇观”,而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