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把译出语所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用恰切的译入语重新表达出来的一门艺术和科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工具。而翻译也就是使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达到信息交流的工具。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必须借助于语言符号(口语中是使用音符)。不同的语言都  相似文献   

2.
一、语言学习 对语言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很多,有些理论对语言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至今还延续着,所以很有必要论述一下语言学习的理论依据。 1.行为主义语言学理论 1920年,两名心理学家沃特森和雷纳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报道了他们对一个叫阿尔伯特的婴儿进行语言学习实验的结果。当阿尔伯特9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发现通过用锤子敲一个钢棒很容易使他受惊,在以后3个月时间里。他们用不同的间隔时间,让不同的动物(猫、狗、免子)在场的情况下,以此种方式来使孩子害怕,试验结果表明:3个月后,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母体 ,而翻译则是运用不同语言跨文化的传通。语言既是社会现象 ,又是文化现象。语言表现文化 ,同时又受文化制约。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则表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传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如何处理好不同语言所表现的文化个性 ,是翻译工作者十分头痛的一个难题。它是决定着翻译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一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指出 :“在文学中有许多其它因素构成原文的某些含义 ,要是把这些含义传达给文化不同的人则是根本不可…  相似文献   

4.
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与不同民族的人交往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你不但学到了语言符号,而且学到了另一族群的心态、生活方式、礼节、风俗、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的积淀。用我国文学工作上的一个特殊的词来说,学习语言就是体验生活、深入生活。把语言学活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境界。不仅仅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而且到了一定程度,用就是学,学就是用,善学者是不可能严格区分何者为学何者为用的。我们将儿童学话叫做咿呀学语,其实也可以说那是咿呀用语。做任何事情都抱一个学习的态度,也…  相似文献   

5.
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如何教英语是一个恼人的问题,也是一个热门话题。除了语言的基本技能应该由不同的方式教导,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用平等的态度的学生,添加新的教学方法,和鼓励他们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汉语詈语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节平 《学语文》2008,(1):43-44
所谓“詈语”,即那些用粗鲁、恶意地侮辱、伤害或斥责他人的话 ,俗称“骂人话”。一般说来,詈语是一个人情绪激动而普通语言难以表达其心情时的一种替代,用以渲泄情感、平衡心理。语言是文化的镜象,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在某种程度、某些侧面、某种层次也有制约作用,詈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7.
林娟 《师道》2006,(7):17-18
刘少奇同志写过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其实,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素质与修养的过程。用时间,用知识,用文化,用实践,用反思,使自己渐渐褪去青涩,走向成熟与成功,从教育教学的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优秀的教师。一、教师的语言修养教师与学生一个重要的沟通渠道是语言,教师工作对语言表达尤其是口语表达的要求远高于其他行业,一个学富五车而不会口头表达的人可以当作家,可以作学者,但难作个好教师。文明应成为教师语言的特征。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文雅大方,不能满口粗俗,更不能出口成脏。相信很多教师平时…  相似文献   

8.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莉莉  冷帆 《天中学刊》2002,17(6):68-70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现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由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必定会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的隐喻化表达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种语言在时间隐喻化表达上的共性来源于人类相似的认知能力,并共享一个"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而差异性则是来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李建高 《中学文科》2000,(12):28-28
before常被用作连词,引导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其语法功能虽简单,但由于英汉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before用在不同的语言情景或不同的句子中,它的汉语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现将其常见的一些译法列举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浅论教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从某种角度看,可以说是表演艺术家、演说家和诗人:在每节课中,教师教学中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自然流露出的艺术情趣,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输系统,是一个人际信息交流的过程,这个传输系统是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为媒体来运转的。其中教师的口头语言是主要的,它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和抓住学生的注意,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为更好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教学除了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板书)外,还有易被忽略的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即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变化运用不同的体态语言来配合口语,用非语…  相似文献   

12.
杨晓嫱 《考试周刊》2011,(50):35-37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将会用到一定的翻译手法,其中增补和删减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根据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重视程度的不同,来分析由此产生的不同句型结构的增删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大量的教学活动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可见语言是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仅从几个不同方面论述做为化学教师如何才能更好的用好课堂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14.
汉语言是生命跳动的语言,是图景灵秀的语言,是人性灵动的语言,是充盈智慧的语言。所以,对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语词、每一个句子、每一段文字,都需要阅读者用心灵去经历、用真情去解读、用智慧去品味、用生命去体验,  相似文献   

15.
“语言品味教学”,是指教师弓旧学生理解揣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内容应有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体裁要求不同的语言色彩、情味,时间。场合和对象不同,语言形式也要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语言及其组合形式,在一定语言背景中,它的意义是什么2有哪些意蕴情味?效果好在哪里?为什么选择“这一个”?等等,都是要品味的。《初中九年义务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应该培养起“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其中自然包括对语言的鉴赏能力。课本中许多传统篇目,是运用语言的精品,这些精品…  相似文献   

16.
留学的第一步是要过语言关。一般用英语教学的国家都要求学生在就读本科课程之前,通过一定的语言水平考试,否则必须学习一定时间的语言,或者读预科;其他一些非英语国家,如法国、德国,都有相应的语言学习要求。因此,依据安排语言学习的时间的不同,可有3种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新作文》2006,(4)
立意看上去是一个语言组织的过程,其实,更准确地说,立意是对某一个人、某一个事物从陌生到熟悉、从表面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作者某一种思想观念渐渐形成的过程,或者说是他自己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要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看出进步,但是,作文考试不可能给你时间让你慢慢去“成长”,而只是给你一定的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好需要花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办法只有一个,向过去“借时间”。当然,时间是不可以借的,但是,材料可以借,思考可以借,半成品的语言可以借。这些东西都是你利用平时时间完成的,一旦今天需要,把它借过来用在一篇…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2008,(5):62-62
一个人可能有许多件衣服,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却可能只有一件是最合适的。语言的使用也一样,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能只有一个词是最贴切的。中学生在词语的运用中通常存在以下毛病:一是堆砌词藻;二是生搬硬套;三是不作推敲,随心所欲,只要是个词,管它合适不合适,用了就行。  相似文献   

19.
一解多题谈     
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效率,颇有好处。值得注意的是“一解多题”的训练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一解多题”,就是给一个固定的数量关系或以一道应用题的解法为基础,要求用不同的术语、语言和文字形式反映同一实践活动、同一种事物,或是用不同的实践活动、不同的事物反映同一数量关系,形成“多题”。应用题是用语言或文字表达的、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主要方面,时间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信息传递也深受其影响。时间在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任何文化和人类的活动都可以体现在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和认识上。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取向,所以如何对待时间及如何使用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本文结合大量实例进一步论证中美时间观差异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