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表达中,多有“连及”之法。所谓“连及”,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连用在一起时,其中只有一个词语起作用,另外的词语则只是“连类而及”,没有实际意义。如《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杨树达说:“马非可造之物。”(《汉文文言修辞学》)俞樾说:  相似文献   

2.
田姽婳 《成才之路》2009,(31):40-41
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现象。也有学者称之为古汉语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今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语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篇文言文所有的词语都应该理解 ,但并不都要求掌握 ,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都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文言中常见、常用的词语。但是这个要求掌握的“常见”和“常用”的词语范围怎样明确地划定呢 ?下面试以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一文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请看例句 :“(市中游侠儿 )得佳者笼养之 ,昂其直 ,居为奇货。”句中除了“者”“之”“其”三个常用的虚词外 ,其余十个实词在今天也都是很常见的词语 ,似乎很普通。但是它们组合在这句话中 ,很多高三学生就很难准确地疏通出来了。学生读不懂 ,是因为句中包含了以下多种文言现象 :1 通…  相似文献   

4.
为了表达的需要,语法上或逻辑上两个不能组合的词语却异常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修饰与被修饰关系,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词语的超常修饰。超常修饰也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经常出现的语言现象。词语的超常修饰与辞格有关,我们在运用不同的辞格的时候,常常会形成词语的超常修饰。中学语文课本里,形成超常修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感式超常修饰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威尼斯》)“酽酽”本是形容茶等味道很浓,这里却用来修饰歌声,歌喉只有听觉才能感知,有大小之别,而无浓淡之分,由于通感的作用,两个不能搭…  相似文献   

5.
“模糊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如:“离离原上草”(《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题目),“山谷里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艰苦的岁月》)等等。(其中带点的字是模糊现象的典型词语)这里无论其作者的写作技巧多么高超、表现手法多么完美,但是,说白了,也还是“模糊”。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数学教学中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人们已习惯地认为,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数字、图形等等,非常严格,具体清楚,似乎不存在“模糊现象”,而事实上,数学教学中的“模糊现象”不仅有,而且也比较常见。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分析,认为数学教学中的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6.
英语句子中 ,语法或语义关系密切的两个词语一般都紧挨在一起 ,为了某种原因 ,根据英语行文习惯也可以把两个有关成分分开 ,这种语言现象称之为词语的分隔。还有一种情况 ,有些词语在句中紧挨在一起 ,其中一个词语从语法或语义上看 ,有时与它前面的词语相关 ,有时则与它后面的词语相关 ,这种语言现象称之为关联。遇到上述两种情况时 ,应适当处理分析 ,做到词义连贯、清晰 ,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7.
“变文”就是“文不同,互相通”(孔颖达《书·尧典》注),“变词以成文”(王筠《说文句读》),也即是将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分置在语位相同的句子中来表达。古诗文中“变文”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是同义选用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捅蛇者说》)“殚”、“竭”变文,都是竭尽、用完之意思。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诸言也在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以“化”做后缀的词(本文称之为“化”尾动词)日见增多。我们翻检了一下1987年3月18日的《人民日报》,八个版面的七版中都有“化”尾动词,共用不同的词19个,出现28次。这个情况表明,“化”尾动词已经成为汉语词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带词缀的词语的主要类别之一。(一)“×化”这种构词形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很早。《庄子·齐物论》就把庄周化蝶所达到的物我无间之境称之为“物化”;晋代干宝《搜神记》(十三)载:“木蠹生虫,羽化为蝶。”当然,我们不是说,这两个词就是“化”尾动词;这“化”在古汉语中还不能算词缀,它与“物”、“羽”二字  相似文献   

9.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两个“之”字用在主谓之间,使它们分别成为全句的主语和宾语部分,但有两种情况容易同上例产生混淆,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0.
期待精彩     
QQ感觉只是眨巴了一下眼睛,2003年就过去了,回首这一年,我们百感交集——有《高中生》期发行量突破60万册大关带来的喜悦之情,有《高中生》继2002年“巧合”362分高考题之后2003年再次“巧合”371分高考题带来的自豪之情……此刻,站在新年的门槛上,我们期待和所有的读者朋友一起经历更多的精彩!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的"巧合"艺术有"巧夺天工"、"大巧若拙"、"弄巧成拙"等现象,细细分析《李娃传》中的六处"巧合"艺术,发现巧中之妙、巧中之慧,也有巧中之拙,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有作文教学“航母”之誉的《作文成功之路》,以与高考作文题的极高相关度为人们所称道。要了解这方面的详情,可参读《巧合不过三成功自有路》(《路》刊2003年第9期)、《擦边·撞车·涵融》(《路》刊2004年高中版第10期)《、16家大考文题拷问路刊,题题巧遇对应指导及多种样文》(《路》刊2005年高中版第10期)《、文在〈路〉上,题在〈路〉中》(本期)等文章。这些文章,介绍了《路》刊与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巧合”处和对接点。下面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看《路》刊是如何准确把握高考作文命题方向的。从两个维度来进行考察,一是题型维度,一是内容维度…  相似文献   

13.
所谓巧合,指的是把现实生活中似乎不大容易碰到一起的东西巧妙地让它们在文艺作品中碰头。其中,有时间上的巧合、地点上的巧合、人与人关系上的巧合,也有人与环境之间的巧合等等。通过《江村小景》和《警察与赞美诗》的对比阅读,明白什么是巧合以及巧合对文学作品产生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单义词多词一义。文言词语中几个单义词具有同一意义,也就是几个单义词的词义相同。这种现象较少,一般名词具有这个特点。“天子、君、皇上、上、陛下”意思都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隆中对》) ②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原君》)  相似文献   

15.
在拜读了《山东教育》(2002.11.32期中的《聪明的差生现象浅析》和2003.7.21期的《也谈聪明的差生现象》)两篇文章之后,颇有感慨。如果说第一篇文章有蜻蜓点水之感,那么第二篇文章则有观其表面之嫌。在《也谈聪明的差生现象》一文中指出造成学生减负虚“减”实“加”的根源在于教育制度的不健全,在于上一级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巧合”高考题362分2003年“,巧合”高考题371分……2008年“,巧合”高考题339分2002年,《高中生》“巧合”了362分高考题。2003年,《高中生》“巧合”了371分高考题。2004年,《高中生》“巧合”了363分高考题。2005年,《高中生》“巧合”了404分高考题。2006年,《高中  相似文献   

17.
在宋代的白话小说和元代的杂剧中,以公案为题材的作品保存了相当的篇目。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狭义的“公案”题材作品比例占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四分之一以上,明末的《三言》、《二拍》中,描写冤狱的作品就已数不少,在这些作品中,许多巧合的情节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线,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小说中人物悲欢离合的戏剧情节,本文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角度,对《三言》、《二拍》中的冤狱巧合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舛文:属于一种修辞格。指类似两类互相矛盾的词语用在同一个句子当中,说明同一种情况。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舛文”妙用,不仅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沉郁的激情,而且发人深思,让读者回味无穷。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似乎”意思是“好像”,表示不肯定;“确凿”意思是“确实”,表示肯定。这一对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其实正表明了百草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过去的百草园并不“只有一些野草”,还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相似文献   

19.
所谓反义联合双音词语 ,指的是由一对反义词或词素 (它们之间或为矛盾关系 ,或为反对关系 )构成的双音合成词或双音短语。这种合成词或短语一用到句子中 ,就有着十分丰富的表意功能。有趣的是 ,这种现象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都大量存在着。因此 ,研究这种反义联合双音词的表意功能 ,既有利于在阅读时准确理解文意 ,又有利于在写作时准确地遣词造句。反义联合双音词语的表意功能有如下诸种 :一、表并列关系①寒暑易节 ,始一返焉。 (《愚公移山》)②审堂下之阴 ,而知日月之行 ,阴阳之变。 (《察今》)例①中 ,“寒暑”表示两种自然气候…  相似文献   

20.
一、新教材关注生命新教材第二册有四篇课文以“生命”为主题——第一课“短文两篇”(《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第二课《紫藤萝瀑布》、第五课《白蝴蝶之恋》、第十七课《安塞腰鼓》。这种内容的课文安排不是巧合。在课本前面的六页彩色插图中,第3页就是一幅寓意为“生命”的插图。第一课的教学建议第一条明确指出:“生命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通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