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灵感是指文学创作中,由于刻苦钻研,深入思考而突然触发的富于创造性的思路。灵感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现象。不少作家在构思作品时,有时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突然来了灵感,找到了写作的突破口,顿时柳暗花明,喜不自胜。  相似文献   

2.
似乎很少有人把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灵感现象,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其实,灵感不一定指发明创造,也并非科学家、艺术家所独有。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也会产生富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也可能闪烁出星星点点的灵感火花。灵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在科学、文艺、学习等活动中,因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而突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当人们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在长期、艰苦、紧张的思索中,由于有关事物的触发启示,往往会突然出现稍纵即逝的某些新形象、新概念、新思想,促使创造活动中所探索和捕捉的某些重要环节得以解决,这就可以说获得了灵感。俄国作家果戈里早就想写一部作  相似文献   

3.
灵感是脑力思维的一种反应,是脑力劳动者在构思或创作中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经常会产生“灵机一动”的感  相似文献   

4.
灵感,就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的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和认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的法宝。《西游记》的故事,原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原始认识,他们痛恨生活中像妖魔鬼怪一样的坏人,希望有那么一个能擒妖降魔的“救世主”前来惩治邪恶、伸张正义。这触发了吴承恩的灵感,创作了《西游记》,  相似文献   

5.
灵感是受有关事物的启发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人类创造性认识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而美妙的精神现象.当人们对某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某个时候却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了,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和新假设,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灵感,又称顿悟.  相似文献   

6.
冯勤荣 《教学随笔》2007,(10):20-20,9
灵感是大脑思维的一种反应,是脑力劳动者在构思创作中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在英语教学中,也经常会产生一种灵机一动的感觉,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英语教师应善于发现灵感,捕捉灵感,运用灵感,让自己的课堂更具特色,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灵感?灵感是写作者在构思和传达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潮涌的心理现象。形象地说,灵感是渴望生活化的主体心灵和渴望心灵化的客体生活在相互寻找的时候突然相遇而迸发出来的一朵或一串灿烂的火花。灵感具有突发性、亢奋性和创造性这样三个特点,其中创造性这一特点对写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灵感是脑力思维的一种反应,是脑力劳动者在构思或创作中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经常会产生"灵机一动"的感觉,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灵感,捕捉灵感,运用灵感,让自己的课堂更具特色,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9.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肯定遇到过灵感这个不速之客。什么是灵感?灵感是写作者在构思和传达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潮涌的心理现象。形象地说,灵感是渴望生活化的主体心灵和渴望心灵化的客体生活在相互寻找的时候突然相遇而进发出来的一朵或一串灿烂的火花。灵感具有突发性、亢奋性和创造性这样三个特点,其中创造性这一特点对写作至关重要。我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灵感是受有关事物的启发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人类创造性认识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而美妙的精神现象。当人们对某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某个时候却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了,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和新假设,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灵感,又称顿悟。我国古代一直用“神思神会”“妙手偶得”“神来之笔”等表达这一现象。花开花落、流水潺潺、飞鸟掠天际、朝阳跃云端……眼见这些景色,天性的萌发调动了自然的感应。于是乎,妙想横生,文思涌动,这就是灵感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授课行为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其标志之一就是授课过程中的常会出现灵感性的发挥、创造。它是由于教师平的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灵感性发挥创造具有以下特性: 1.偶然性。灵感性发挥创造是突然而至的,并非事先的有意设计和准备。 2.飞跃性。灵感性发挥创造是讲解者对应讲解知识的重新认知和对讲授方法的新的确认,是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它使认知产生了质的改变。 3.伴有激情。因为灵感大多是在人情绪高涨的时候发生的,这时教师的授课情绪可能更加昂奋,情感也更加投入…… 灵…  相似文献   

12.
李德才 《贵州教育》2010,(14):39-40
在新华字典里,灵感的解释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在学习和工作中,谁不希望产生灵感呢?如果有了灵感,实验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就能达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产生灵感呢?  相似文献   

13.
朱文艺 《考试周刊》2009,(51):51-52
服装设计构思的来源,也可以理解为服装设计构思的灵感来源。所谓灵感,是人们由于对某件事物构想的高度集中,引起情绪的高涨而并发出来的创造能力。灵感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创作者对某一事物的长期思考、反复推敲、积累经验和不断实践得来的结果。服装设计的构思与灵感有关,设计构思的最初阶段就是寻找灵感寻找素材的过程。而灵感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现实社会、科技成果、艺术现象、历史因素有关,我们可以从以上各种现象和事物中提炼出形式、色彩、材质感等,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将其转化为服装语言。寻找灵感、寻找素材就是在寻找服装设计创意构思的来源,有了这些灵感来源,再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构思、设计,我们才可以获得更多优秀的服装作品。本文从中国画的章法布局、中国画的色彩、中国画的材料与性能、中国画的题字盖印等方面入手,阐述了服装设计的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谈谈灵感     
灵感即作家、艺术家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由于生活的长期积累,而突发的创造性意念。普通说即思维触发。当你的生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思维中突发出一种创作冲动。这时,你的灵感就来临了。灵感的产生是写作者生活长期积累的结果,即作者对生活  相似文献   

15.
灵感的云雀     
正请快一些,抓住这只云雀吧!文学家有灵感时,可以立刻写成文字;音乐家有灵感时,可以马上谱成曲;艺术家有灵感时,可以赶快作成画;而一般人有了灵感,却任其飞逝。灵感就像是一只云雀,突然飞落在我们的窗前,有些人能及时抓住,使别人也欣赏到它动听的歌声;有些人只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发表处女作始,迄今已有15个年头。15年来,在教学、管理之余,我先后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市4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学文章200余篇。回忆自己撰写教学文章的经历,我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五靠”:一曰选题靠灵感摇所谓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单从灵感的本意看似乎很神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灵感,比如,我们在看书、读报、交谈中,在上课前、下课后,备课中、上课时以及睡前、醒后,甚至在睡梦中,有时头脑中会突然冒出个什么想法,发现一个很有价值很…  相似文献   

17.
论教学灵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充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灵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教学灵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因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只要教师对专业执着追求,热爱学生、关心和了解学生,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有一个良好的心绪,善于捕捉教学灵感来临的时间,能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就能激发出教学灵感。  相似文献   

18.
灵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路。学生的写作灵感,是小作者们在文章构思立意过程中的具有创造性的冲动。灵感的产生,固然离不开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但也依赖于恰到好处的点拨和启发。教师的职责在于捕捉学生灵感出现的契机,主动地、大胆地、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完成构思立意上的飞跃。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9.
灵感是指人们在问题面前调动全部智慧进行探索,使精神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再由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而对问题的解决突然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本文以物理解题中灵感的产生为例,谈几点看法.1 大信息量是灵感产生的前提灵感的产生是以大信息量为客观条件的.平时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验、多阅读,加强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并多总结一些灵活、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此获取大量信息,是有利于灵感的产生的.例  相似文献   

20.
摄影和中国画同为平面艺术,摄影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的过程中曾出现各种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当代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予艺术家以新的艺术灵感,摄影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应是去传承和再塑造中国画艺术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