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一点有关借代这种修辞方式的知识,对于弄清古代汉语的词语意义和思想内容,对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借代,总的说是用同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本体事物隐而不现,借体事物取而代之。根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系,常见的借代有这样几种方式: (一)以部分代全体。这种借代方式,一般是取本体事物有代表性的部分作为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相似文献   

2.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他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于“喻”(比喻);借  相似文献   

3.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它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在“喻”(比喻):借代重在“代”(代替)。中学课文中的借代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十二类:一、特征代:即用与本体在特征上有联系的借  相似文献   

4.
借代又叫“代称”,就是不把人或事物的原名直接说出来,而借用另一个有关的名称来称呼。一、借代的类型(一)旁代旁代即借某个事物本身所伴随的或附属的事物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体。约有以下几类:1.用本体事物的性质、特征代本体。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彭端淑《为学》)鲁,本为迟钝,此用作名词,迟钝的人,借指曾参。据《论语》、《史记》记载,孔子认为曾参天资愚钝,但精通孝道,所以孔子把儒道传给他,又由他传给子思,再由子思传给孟  相似文献   

5.
借代辞格的概念是: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或某种特征来代替。不直接写出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本体的事物或某种特征叫“借体”。如.(1)“孤帆一片日边来”。“帆”代“船”,“船”是本体,“帆”是借体。  相似文献   

6.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相似文献   

7.
文言借代的方式很多,根据本体和借体之间的不同关系,一般可分为旁代和对代两类.一旁代借某事物所伴随的,或附属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某事物,叫做旁代.中学文言文中的旁代可分以下几类.1.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本体.文言文里经常以人物的服饰或生理上某些特征标志称代人物.例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学文言文中选取一些借代过程较为复杂的例句,略加分析,供大家参考。借代辞格的借体与本体的关系有两种: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在借代过程中,如果借体不必经由其他事物就直接代替所要  相似文献   

9.
在文言文中,有种借代现象,即构成借代的借体和本体并无直接的借代关系,而是由某一事物作媒介,才使两者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借代关系。这种现象就是二步借代。文言文里的二步借代有两种类型:一、以地名代官名,再用来代人名,也即地名(借体)以官名作媒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修辞复习提纲中对借喻和借代的定义说得很清楚:借喻是“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仍有不少学生对这两种修辞格认识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修辞格在结构上有相似点。借喻由本体、喻体构成,但本体不出现,喻体直接出现。借代由本体、借体构成,本体也不出现,由借体直接出现。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句: (1)中国人民坚决拥护钢铁长城。[借喻]  相似文献   

11.
借代的比喻基础及其构成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代 (metonymy)是英语中的修辞格 ,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 ,而是借用与要说的人或事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的一种写作手法。借代是美学修辞范畴的一种辞格 ,其本体 (tenor)与借体 (vehicle)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其构成方式也比较复杂 ,所以在运用时就要求准确得体。适当地运用这种辞格 ,注意借代与隐喻的区别及相互渗透 ,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和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常用修辞格     
二借代(一)借代及其作用借代就是换个名字,换个说法,是借用同本体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修辞手法。小说《高玉宝》中,作者把保长的老子周春富称作“周扒皮”,把那个叫王洪业的狗腿子称作“王红眼”,把保长的臭老婆称作“大烟囱”;因为周春富剥削狠毒,王洪  相似文献   

13.
王世平 《考试周刊》2012,(17):21-22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某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它,也就是改换事物的名称。它可以使人一听到名称,就联想到该事物的特点,获得鲜明的印象.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借代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14.
借代和借喻是修辞学中两种较为难辨的修辞法。下面选用一些典型的例子同大家探讨。要区别这两种关系,必须先分析它们各自的表现方式:借代,舍去事物的本体名称,借用另外事物代替本体事物,把本体事物改换说法。这就是借代。例: ①李大个子不在家,刘德立媳妇代他挑了一个灰不溜的白骟马,拴到他的马圈里。 (周立波:《分马》) ②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鲁迅:《阿Q正传》) 上面例①“李大个子”是借用人的特征;例②“银的和铜的”指的是银元和铜板。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说出本体,只直接把做比喻的事物(喻体)借过来代替本体。例如。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 ④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上面例③的“厚障壁”是比喻“我”和闰土间产生的隔阂。例④的“阎罗”比喻反动派的头子  相似文献   

15.
吕永海 《学语文》2011,(5):70-70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其特征是: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在高中文言文中,借代修辞的应用是一种非常突出的语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重视。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借代”修辞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借代,是利用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的一种修辞办法。尽管甲事物与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就可以借代。其具体形式有: (一)用特征、标记代本体,或者说用衣着、服饰来代人。例如: 1.况田猎,虞人之所事也,君问诸皮冠。(《中山狼传》) 此句中的“皮冠”借代“打猎的人们”,“皮冠”为古时“田猎之冠”,是打猎的人们戴的皮帽子。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此句中的“纨绔”借代那些“只知享受,什么事也不干的富贵人家的子弟”,因为“纨绔”是古代富贵人家子弟常穿的细绢制成的裤,故以物代人。 3.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房。(高适《塞下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教研会上,一些同志为判断小学语文第七册《瀑布》一诗中出现的“白银”、“珍珠的屏”的修辞方法而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借喻,有的说是借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借代与借喻的区别何在,其区别有二: 第一,借喻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些相似点的事物来比喻本体事物,而借代则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  相似文献   

18.
借代和借喻     
给事物换一个名称,即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用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就是借代。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八课思考和练习二问到“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语言)”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何特色?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这句话在表达上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我认为此解答不妥。借代这种修辞手法有如下特点:第一、“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第二、本体和借体之间有相关的关系,这种相关或者是局部和整体的相关,或者是具体和抽象的相关,或者是特征和整体的相关。例如: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借代和借喻的区别谈得很多,有的很有理论深度,但不如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辨别方法更实用些。我们知道,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某事的名称,而借用与它们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一个比喻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即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代侧重相关性,侧重“代”,有人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