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阅书报时,时常遇到“察言观色”与“察颜观色”混用的例子。如: ①所有的人都对她察颜观色。普遍的印象是:瘦多了! (路遥《人生》第二十章) ②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朵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紫藤妙瀑布》) ③一边大模大样的说话,一边紧张地察颜观色,以便根据张孔的表意决定自已说话的分寸和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2.
不少资料(包括报刊上的文章)都把“察颜观色“当作“察言观色”的误写,甚至教材也如此,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就把“察言观色”与“察颜观色”处理为同一成语一“正”一“误”的两种书写形式(238页)。这里我要为“察颜观色”鸣不平——“察颜观色”本也是有书证可考的,并且已经注入成语“词籍”,为何总不能“享受”一般成语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呢?请看《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有关“察颜观色”的解说: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朱旗 《语文知识》2006,(6):25-25
宗璞的美文《紫藤萝瀑布》里有这样一句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这里,作者为什么将常见的“察言观色”写成了“察颜观色”,是一时笔误还是有意为之?这两种写法到底哪一个对?为了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笔者特意去查阅了有关的工具书,发现《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是写做“察言观色”。可以说,“察言观色”已被公认为这个成语的规范写法了。  相似文献   

5.
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曾用作人教社1990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阅读训练”的阅读材料.该文现收入2001年春季开始使用的新编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本。该文一直将成语“察言观色”误作“察颜观色”,几乎习非成是了。请看教科书中的原句:“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二册,在《荷花淀》一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中说:“‘话别’一场,一个没话找话,一个察颜观色,一个憨厚淳朴,一个机敏多情,全由那三言两语的简短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笔者不明白,是谁“没找找话”?日前听了几位老师的同一课教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水生从区上回来同妻子对话中的“爹哩?”“小华哩?”视为“没话找话”。究其根据,都出自教学参考书的上述分析。其实,这种分析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9期,桑进林先生在《“察言观色”还是“察颜观色”》一文中对“察言观色”一词做了详尽的考证、解释,并说,通过查阅包括《汉语大词典》 (罗竹凤主编)在内的多种工具书,发现均无“察颜观色”,只有“察言观色”,从而认定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和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错误使用了“察颜观色”。我认为,桑先生的看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8.
是“没话找话”吗?崂山一中江瑞德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二册,在《荷花淀》一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中说:“‘话别’一场,一个没话找话,一个察颜观色,一个憨厚淳朴,一个机敏多情,全由那三言两语的简短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笔者不明白,是谁“没话找话”?日前听...  相似文献   

9.
“的”:一般用在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前面。例:1.灰色的刀鞘。2.我爱勤劳的妈妈。3.公园里的景色美极了!在这里,“刀鞘”是名词,所以应该用“的”。句中的“妈妈”“、景物”都是名词,前面应该用“的”字。“地”:用在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前面。例:1.他冷冷地道:“…  相似文献   

10.
要提高求职的成功率,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面试准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适的仪表等不可或缺的要素外,求职者还要学会在面试时候“察颜观色”。在面试中,单位和求职者直接见面,形成了一个人际互动的局面,求职者学会如何看懂对方的“脸色”,也是求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某小学四年级(4)班的讲台前,“长”着一棵“心情树”。树上挂着红、黄、灰、黑四种颜色的心情卡,代表全班学生很好、好、差、特差四种心情。卡片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有太阳形、月亮形、心状形等形状。每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心情好坏,挂上卡片,谁的心情如何,使人一目了然。“栽种”这棵树的便是班主任徐秀莉老师。一天,学生蔡唯犯鼻炎,心情不好,挂了黑卡,大家都主动关心他。徐老师还告诉他吃什么药效果好,使小蔡唯的心情很快“阴转晴”。一般而言,孩子们的性情是很不稳定而又易于外露的。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察颜观色”,…  相似文献   

12.
在平几复习课中,教师综合运用已讲过的定理、定义、公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诱导学生追求变异.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已学知识,并培养其证题的灵活性、多向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为此,我总是精选一些几何题进行“一题多证”训练。这种训练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察颜观色,不失时  相似文献   

13.
为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老师上课讲到重要知识点时常说:“请同学们注意!”在课堂上,虽然我从不说:“请同学们注意!”但在调节学生注意力方面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察颜观色,巧弹插曲。倘若学生听课神色茫然不解,答问吞吞吐吐,含混不清,这说明他们可能注意听了,但未听懂。这时,如果讲课照旧进行下去,学生的注意力则会开始分散。倘若学生听课的神色心不在焉,甚至恹恹欲睡,答问迟迟不语,或风马牛不相及,这说明他们的注意力已经分散。这时,教师应适当转移话题或暂停讲课,设法调节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可能使讲课收到预期效果。开门有彩,引人入…  相似文献   

14.
“言”和“语”都表示语言行为,但是古代的分别是很清楚的。可用“言”的情况:1.动词,谓。《礼记》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言观色也。”  相似文献   

15.
1.This is our first lesson.so Idon’t know all your name. 问:(1)序双词first前面为何不加定冠词the?(2)“so I don‘tknow all your names。”应理解为A.你们的名字我一个都不知道B.你们的名字我没有全部都知道? 答:(1)序数词first前面一般应该加定冠词the,但是有物主代词my,his,her,your,our,their等修饰时,序数词前不用加the。如: This is our second lesson.We aregoing to learn the second lesson.这是我们的第二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二课。(2)应理解为B。注意,在英语中,表示“全部”(all)与“每一个”(every)的词若跟not连用,不是表示“全部否定”,而是表示“部分否定”。注意下面两个英语句子的译法: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平行”与“垂直”.就拿黑板来说吧:上下两个边缘是平行的,左右两个边缘也是平行的.而相邻的两个边缘又都是垂直的.你能举出一些“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吗?可与同学交流.在数学里.“平行”与“垂直”都是指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下面分别阐述. 一、先来谈一谈“平行”1、学好平行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B与CD平行,记作AB∥CD.学好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学了英语单词及短语后 ,在运用过程中却感到很困难 ,现举例如下 :一、learn ,learnfrom ,learn……这三个词都与“学习”有关。Learn往往指通过学习、练习或由别人教授以获得知识或技能 ,侧重学习的成果 ,有“学会” ,“学到”的意思。在学习做具体的事情时也要用learn。如 :ThechildrenarelearningtospeakEnglish .这些孩子的正在学说英语。Thatbayislearningtojump .那个男孩正在学跳高。Somestudentsarelearningcomputers .一些学生正在学电脑。learnfrom意为“学习” ,“向……学习”。如 :WemustlearnfromcomradeLeiFeng .我…  相似文献   

18.
有一些文章里,往往“两”、“俩”混用,这是很不对的。“两”是数词,例如:两个、两千、两万等。而“俩”是两个的意思,“俩”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例如:他们俩是好朋友,小明吃俩馒头等。这里的“俩”都是表示两个的意思。如果“俩”后面用了量词,那就要闹出笑话。例如: 1.我已经收到你的辞职电报,知道你有诚意。现在舆论压力很大,内部争执也不小。我们处境很难,全国都在攻击我们俩个人。 2.……约瑟不向父亲屈服,在外面租了房子同亚德莉一起住.小俩口相亲相爱。上述两例中的“俩”字用得很不准确,很不恰当。  相似文献   

19.
在说话或作文时,我们常常用到“自己”这个词。如果问个问题:“自己”究竟是指谁?谁多同学一定会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指“我”喽!其实,答案是错误的。就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吧: 1.他把自己(指“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爷爷的俭朴生活》 2.任凭风吹雨打,我们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三册周汝昌《谈笑》中“冠缨索绝”一词,课本注:“冠缨索绝:《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冠缨,是系帽子的两根丝带.索绝,指带子断了。”很明显.课本把“索绝”合在一起注为“指带子断了”,忽略了“索”的意义。“冠缨索绝”之“索”当为副词,是“尽.全.都”之义。《汉语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