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智 《中学文科》2007,(7):99-99
时下,尽管“满堂灌”的现象已被摒弃,课堂上举手发言的人数多了,但学生的回答却大多是缺少个性的人云亦云,尤其缺少融入自我理解、独具发现的思考。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进行主体性阅读,更说不上自主探索、自主感悟了。究竟是什么妨碍了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思维呢?  相似文献   

2.
只要深入课堂,我们就不无遗憾地看到,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共识,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早已被摒弃,尽管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多了,但学生的回答却大多是缺少爪.性的人云亦云的见解,尤其缺少融入自我理解、独具发现的思考。课堂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学生思想的贫乏和精神的苍白。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进行主体性阅读,从而进行个体的精神探索;是教师仍在替代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3.
只要深入课堂,我们就不无遗憾地看到,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共识,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早已被摒弃,尽管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多了,但学生的回答却大多是缺少个性的人云亦云的见解,尤其缺少融入自我理解、独具发现的思考。课堂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学生思想的贫乏和精神的苍白。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进行主体性阅读,从而进行个体的精神探索;是教师仍在替代学生阅读,顶多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温情的灌输面目。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权,这依然是一种学生阅读主体的潜在失落。究竟是什么妨碍了学生在阅读中以自由的心态、自由…  相似文献   

4.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问题”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以“主问题”来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功感,语文与人的教育、语文与人的气质培养于是有了一片美丽的良田沃土。?进行“主问题”式的阅读教学,比教师已经习惯了的讲析教学要难得多;但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这样的课要好得多,美得多,有价值得多。  相似文献   

5.
我没有给四(1)班上课前,就听他们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说这个班是学校出了名的调皮班。但我认为,学生调皮好,调皮的学生一般都有点小聪明。下面是我在摸索“捣蛋”班级课堂管理与教学的一些体会:一、尊重学生,教学民主刚开始给这个班上课时,我板起脸孔,向学生约法三章:课堂上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果然课堂很肃静。可是当我提问题时,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我火了:“怎么你们都变成哑巴了?”这时,学生才说:“老师,你不是规定我们上课不许说话吗?”我心里羞愧,但还是强辩说:“是叫你们不要乱说话,不是叫你们不回答问题呀!”学生抗议:“哪有…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新知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往往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到了初中三年级,愿意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就己经不多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的难度逐渐加大,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过多地回答问题会耽误时间,因此要求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明显减少。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失去了天真的率性,情绪逐渐变得敏感起来,虽然内心想表现自己,但又有些害羞。三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有所加重,“学困生”人数增加,影响了正常的课堂交流活动。四是课堂上教师不正确的心境,导致教师把提问变成拷问、责罚学生的手段。在这种施教方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回答问题不好或错误时,自己会有一种。负罪感”,因此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战战兢兢,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畅所欲言。五是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学生回答困难;或者是提出问题的时机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回答;或者是问题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学生无从回答。  相似文献   

7.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从一年级抓起。所以,我们应经常提出一些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例如:我们曾经多次给学生提出:“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你长大了干什么?为什么?”等等话题。要他们作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回答。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不仅要学生读,要学生写,而且要学  相似文献   

8.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我们就深深地沉浸在自责中,怪我们曾经在课堂教学中亲手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潜心探索等等。于是,为了将功补过,我们抱着亡羊补牢的心情,在课堂上连学生说错了我们也不进行评价,美其名曰:尊重学生;四人小组围坐在一起不知道说什么,曰:主动探索……在经历了这样一次次的左右摇摆之后,我们开始不停地思考:“教法和教材的改革,它们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的改革需要的是形式还是实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热闹”是需要“实在”作支撑的。一节好课是不能以“新”或“旧”来进行简单评…  相似文献   

9.
自然课如何进行科学启蒙?如何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素质?本文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回答,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值得一读。还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各科教师首先要吃透大纲、掌握教材,更要着力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认真的探索和改革,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这便是我们向广大读者而不只是自然教师推荐此文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深入语文阅读课堂,发现尽管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多了,但回答却大多是缺少个性的人云亦云的见解,甚至就是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进行主体性阅读呢?本文认为,教师要教出个性,学生也要读出个性,积极倡导语文课堂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1.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引导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探索、再创造。但我们的课堂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什么内容都让学生探究、再创造,否则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说循环小数“3.333……”的写法,课堂上学生想出了非常多的  相似文献   

12.
“雪融化了是什么?”某老师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小学生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是:“春天!”然而,他的老师却一本正经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雪融化后变成水,这是常识,但孩子的回答就错了吗?没有。至今,我们的记忆中还有“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这样让人怦然心动的句子——这难道不是指美丽的春天吗?!多么面目可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成功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要使提问真正能启发学生思维,应该注意以下“八忌”。 一、忌大而无当,不着边际。如“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读了×文后,你有什么感觉?”这类提问笼统抽象,教师内在意图不够明确,学生不易回答。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在小学一年级开始实验。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带来的是新的“课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好多实验教师问我:“孩子的回答太多怎么办?”“孩子这样回答对不对、行不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年级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一册)的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1]教学实践活动课“愉快的周末”教师出示“小朋友唱歌跳舞”图,学生按教材要求统计了唱歌的、跳舞的和拉手风琴的人数  相似文献   

15.
谁在思考?     
“老师先问?学生后答?”“老师先问?学生后答。”这答案不仅看似天经地义,实际上我们不也是这么做的吗?让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的语课上,有多少次是我们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台下的“芸芸众生”发问;有多少次是我们端坐在写字台前“点灯熬油”,为课堂如何发问“犯愁”;有多少次是我们环顾教室,为“鸦雀无声”,无人回答而“灰心丧气”;有多少次……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能够答对时,我们往往会听到教师赞扬的语言:“对、很好!”其实,并非所有的“对”都可称上“好”。如有一位教师提出:“34□2这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有几种填法?”的问题,学生回答:“3462、3402、3492、3432。”这样的回答就只能讲“对”,但并不一定“好”。  相似文献   

17.
启发式教学被公认是一种好方法,启发式教学自然离不开提问。但现在一些公开课上,自始至终几乎都是对话式的提问。是否提问的次数多,举手发言的人数多,学生回答得顺利,课堂气氛热闹,就是启发式教学运用得好呢?我看不能这样说。因为这一类提问,常常是:一、听课的人还来不及思考,学生已经举手回答了。这固然可以说是学生预习得好,领会能力强。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问题,大都只需要照“本”宣读就能回答,是记忆式的,并不需  相似文献   

18.
进入五、六年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是“噤若寒蝉”。于是,课堂上几乎只有教师的“独白”。造成学生沉默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是主要的原因。“沉默者”课堂沉默有四种类型:有的学生会回答问题,甚至理解较深刻,但羞于回答;有的同学没有求知欲望,懒得回答;有的同学信心不足,担心答错了别人笑话,不敢回答;有的因为某种原因与老师存在敌对的心理,故意不答。  相似文献   

19.
学从问中来     
如果我们留心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经常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老师把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一丝不明白的地方。不带着问题进课堂,也不带着问题出课堂,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模式”。难道真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解决了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吗?学生真的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  相似文献   

20.
课题《短歌行》课堂再现执教者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感情“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诗人忧什么?通过哪些诗句能够反映出来?”学生思考后,回答“:诗人忧的是‘华年易逝,人生苦短’,通过诗歌开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诗句能够看出来。”执教者点拨说:“诗人忧的是韶华易逝、人生短暂,那么,我们再看诗歌是从哪些诗句表现出这种‘忧’来的呢?”于是,执教者仍然引导该生阅读文本,让该生从文中筛选诗句,而执教者最后给出的结论仍然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几句。思考探究课堂上,我们提倡尊重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