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草船借箭》(五年制八册第28课,六年制十册第16课)一文中“借”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借箭”,一是“借船”。这两处“借”字同义吗?这是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不可不仔细辨析。查《辞海》,“借”字条共有两大义项,其一为“借贷”,如借钱与人,向人借钱,并举《晋书·阮裕传》为例:“在剡曾有好车,借无不给。”为动词;其二为“凭借”、“假托”、“假使”,古常用  相似文献   

2.
课文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作为故事的起因,围绕一个“借”字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借箭的原因、准备、经过及结果。因此,导读本课应紧扣“借”字。在读写训练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和有胆略。一、扣“借”字揭题,整体感知明确题意是利用草船去借箭,中心词是“借”,文章内容都是围绕“借”字来写的。读课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要借箭?怎样借箭?结果怎样? 二、循“借”字识中心,深化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使用妙计,借箭成功了,周瑜对此是什么态度?划出并讨论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  相似文献   

3.
东方弧 《初中生》2011,(34):14-17
本文精华:历史常有被误读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更让后人难识当时真面目。譬如陈世美,多冤的一个人呐——明明是个不错的清官,却被人编排成抛弃元配的绝情人。这类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1,(12):14-17
历史常有被误读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更让后人难识当时真面目。譬如陈世美,多冤的一个人呐——明明是个不错的清官,却被人编排成抛弃元配的绝情人。这类事情,在《三国演义》中是一点也不少。不信?且听作者怎么给你道出其中的所以然。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人杜牧曾作一谜语联: 半边林靠半坡地.一条牛同一誊文。(谜底是杜、牧二字)  相似文献   

6.
「好」字趣谈四川仁寿县教研室廖建华「好」字之本意,美、善也。「好」字为何是「女」加「子」呢?细析之,甚是有趣,其由有四:其一,「女子性温柔,故女子为好」(引《康熙字典》)。女子天生好打扮,爱美之心胜于男,木兰从军归来也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皆...  相似文献   

7.
豪是一种猪?一种什么样的猪?  相似文献   

8.
“析字”,古人常用。它是通过剖析汉字的结构(笔画和偏旁部首)产生一种新的意思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寓庄于谐,能生动、风趣地表达思想内容,还可以启迪人们正确地书写汉字。能够收到一箭双雕之功效。  相似文献   

9.
甲骨丈的“人”字笔画很简单,只有一撇加一捺。孩子启蒙读本,第一句便是“人手足刀尺”,人字放在首位。“人”字的这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就像人生存在社会中,要相互支撑。不相互支撑,只有一撇或只有一捺,那成不了人,连“一”也不如。“人”字就像分开两腿,脚踏实地,站得稳稳的。这一撇一捺,要分开,但当中的尺度要把握好。分得过于大,...  相似文献   

10.
“而”作为文言虚词的一种,在传达文意,贯通文气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文言文中“而”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相似文献   

11.
“而”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上说:“而,颊毛也。”它的本义就是面颊上的毛,也就是胡须。这个字很早就被借用作虚词,所以古代文献中作胡须解的“而”字并不多见,以至于一般人不了解它的本义。  相似文献   

12.
“0”字趣谈     
在zài汉hàn字zì王wán国uó里lǐ,原yuán本běn是shì没méi有yǒu“0”的de。1973年nián出chū版bǎn的de《现xiàn代dài汉hàn语yǔ词cí典diǎn》作zuò为wéi词cí条tiáo之zhī一yī,开kāi始shǐ有yǒu了le“0”。从cón此cǐ,“0”被bèi认rèn定dìn为wéi汉hàn字zì。“0”按àn笔bǐ画huà应yīn该āi称chēn之zhī为wéi“圆yuán”。可kě是shì,在zài汉hàn字zì笔bǐ画huà名mín称chēn里lǐ却què没méi有yǒu“圆yuán”这zhè一yì说shuō法fǎ。“0”是shì最zuì难nán写xiě的de汉hàn字zì,一yī是shì它tā…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一部人才的颂歌,处处洋溢着对智慧才美的赞誉之情。一触及人才,作者就笔下生花,写下了许多富于诗情画意的篇章,编织了非常丰富的蕴涵深沉为人乐道的故事。为知识分子唱了一曲扬眉吐气的赞歌,展现了具有浓郁书卷气的才情智慧之美。这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作者并不是将这种描写与赞美游离于人物和主题之外,乃是融合其中服从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的需要,绝无卖弄博雅之弊病。因而这种描写便显得自然贴切,既凸现了人物性格,强化了主题思想,又使情节发展迭宕起伏急中出缓节奏分明。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三国纷争,群雄并起,纷繁变幻的乱世逼出了英雄们惊人的智慧。诸葛亮妙计百出,深谙儒家进取之道;曹操虽得奸雄之名,却掩盖不了他果敢且处变不惊的智慧光芒;刘备的智慧在于能进能退,有识人用人的慧眼……这些古代先贤的智慧,即使放到竞争激烈的今天,也有着奇妙的作用。《三国演义》智慧今用@沈静  相似文献   

15.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言简意深。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16.
从来的文章家都主张作文要简洁精炼,力避行文的繁冗拖沓。“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意则期多,字惟求少”(李渔《闲情偶寄》)。因而我们汉语中早就有了“一字千金”的成语,炼字、炼句的美谈佳话更是举不胜举。本文所要讲述的是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精炼得不能再精炼的绝妙好辞——“一字文”。判决书相传古时有一个年青的寡妇欲改嫁,可是在封建社会里改嫁是很困难的,须经衙门批准才行;于是她托人代写了一张诉状,曰: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插图选粹"空城计"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马谡失去街亭,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很快逼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众寡悬殊,诸葛亮无力应战。他随机应变,大开城门,放下吊桥,登上城楼镇定自若地焚香操琴。司马懿误认为城中必有伏兵,命兵马尽皆退去。画家以俯瞰角度展现双方一河相隔对阵的不同态势,张弛之间突显战局的诡异莫测。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巨著,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流传和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一部小说,要造成巨大的影响,首要的就是要塑造出突出的成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要以现代标准来衡量,并不怎么突出。它的人物是定型化的,自始至终,人物性格很少有发展和变化。这不但使人物性格不够丰满。而且也不符合生活真实。因为人物的性格,总是随着他活动的环境(社会的、甚至自然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的。《三国演义》对人物的描写,既很少有细致深入的心理刻划,也很少有与人物相称的环境描写。可是自问世以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却鲜明地活在人们的心  相似文献   

19.
20.
《三国演义》中存在着大量的人物言语交际,而一些成功的言语交际因为各种交际手段与技巧的正确运用,使它们多态纷呈,折射出智慧的光芒。用现代言语交际学的知识来考察,它们因能充分考虑言语交际诸要素,契合言语交际的规律而成为言语交际的典型范例。这些成功范例不仅有助于增强小说的学性,也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调节叙事的进程,对提升《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作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