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思想研究是学界长盛不衰的课题,但是随着我国对日本文化逐步深入地了解,我们对为之关联的鲁迅思想必有新的可探索的视角。本文试图从中日文化的角度,剖析鲁迅思想形成的外来因素。特别指出鲁迅的思想在中日交流关系中主要形成了改造国民性意识,拿来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唐朝时期日本向中国派了大批留学生,使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飘洋至日,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初年,两万多中国留日学生则从日本引进了许多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演变。留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构成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留日学生引进日  相似文献   

3.
4.
仙山飘渺,隔海相望.一衣带水,风月同天.中日两国人民和信使往还的事迹,史不绝书.仅从汉光武(57年)封赐倭奴国王印算起,两国间的正式交往,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了.自唐武后改称倭国为日本国,从此这个国号就确定下来,名垂宇宙了.从公元600~614年,  相似文献   

5.
日本文化既具有固有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又具有摄取与融合外来文化的"多元性"、"复合性"、"杂种性"特征。古代日本主要接受与融合以儒学和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亦即"唐化"或"汉化";明治维新后,日本转向"文明开化"、"脱亚入欧",吸收与摄取西欧文化,即"洋化";二战后日本则"返亚入美",积极引进美国文化,以走向"美化"道路为其主要特征。在历史上,日本文化受"汉化"影响之深,迄今仍能在各个领域发现中国文化的深刻烙印,而中国文化在近代以后同样受到了日本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自原始绳纹文化时期(约公元前九千至一千年间)的陶器,到古坟文化时期(公元三至六世纪)的埴轮土偶,都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质朴生动的艺术品。早在公元三世纪左右时(相当于中国的汉、魏时期),日本文化就与中国文化有所接触。至六世纪时,在中国已经盛行的佛教,也随中国文化一起,经朝鲜传入日本。日本当时  相似文献   

7.
日本与我国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文化交流也非常频繁,我国文化对日本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明及清代前期,两国间的文化关系,仍主要表现为我国文化的东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东亚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出发,对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主流文化的输出流向及其影响,以及作为对主流文化反馈的逆向文化输出,从文化交往的互向性、依存性角度,进行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发生在日本古代和近代历史上以吸收外来文化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两次重大改革。大化改新时期,落后的日本多次大规模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先进文化,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日本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的态势。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欧化成功,落后的清政府多次派遣使臣和大量留学生赴日学习日本近代化经验,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中国积极主动地学习日本的态势。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中日文化交流方向发生逆转与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华夷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最早以革命的动机及目的,介绍和翻译俄苏文学的人。从十月革命后诞生的苏维埃国家,鲁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还在一九一九年,鲁迅就已经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创造的“新世纪的曙光”。他不仅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看到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且从俄国文学中看到“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辛酸、的挣扎”,明白“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一九○七年,鲁迅写了早期最重要的文艺论著《摩罗诗力说》,开始表现出他对俄国文学的广泛接触。这时,他从积  相似文献   

11.
12.
江户前期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规模空前,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但是该时期通常被简单地概括为明清中日交流,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该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论述该时期文化交流的独特性,并进一步明确其性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唐代由于中日两国社会的日益发展和睦邻友好政策的执行,两国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其中文化交流已经发展到一个空前广泛,深入的新阶段.这在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唐诗中有着较充分的反映.在当时,使节往来,僧侣取经,文人交往,大都有诗.在《全唐诗》(包括《全唐诗逸》)里,有关中日交往的诗歌有三十多首(另有一些因缺少证据还未敢断定是这方面的诗歌).因此,本文试图从唐诗这一角度,来叙述一下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中日两国分别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两国虽然没有建立在正式外交基础上的文化交流,却以文献典籍和旅日华侨为重要载体,通过繁荣的民间交往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这对两国特别是对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者研究了我国自五代以来,中经宋、元、明、清各朝,直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漫长历史中的汉籍东传西归问题;揭示了通过朝野渠道,我国古代典籍东传对于日本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而汉籍西归又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所产生的良好影响的历史事实;论述了汉籍的东传与西归,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杨守敬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谷鸿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地理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擅长历史地理的考证,著有《历代舆地图》、《水经注疏》、《水经图注》、《隋书地理志考证》等。1880年至1884...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7,(76):130-131
唐太宗在位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政府引导为主,民间交流次之。其中包括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儒释道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推动了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差异直接影响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中日两国国家属性各异、国家上层建筑差异较大,两国的价值取向各自不同。新时期,两国的价值观差异成为其长期保持的文化交流传统的阻碍,全面分析中日双方在外交、军事、承担大国责任的行为中所体现的不同价值观,论述中日文化交流日趋困难的价值观成因,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的端午节至迟在公元4世纪已传入日本,经过于余年吸收、沉淀,至今五月五日这一天仍为日本的法定节日。端午节能够传入日本,并且为日本人民所接受,是有其文化基础的,这个文化基础就是农耕文化特点的“亲缘性”。通过这一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不但是日本现代学术界中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且对于中日两国在整个世纪内的文学文化交流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日本对于鲁迅的介绍与研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与文化意义。本文试从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对于20世纪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尤其是日本鲁迅研究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作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