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读了《江南》、《长歌行》后,知道这两首诗歌选自于《乐府诗章》。那么,什么是“乐府”呢?乐府,顾名思义,音乐官府的意思。“乐府”起源于秦,汉承秦制,汉代的乐府机关从秦代沿袭而来。不过秦代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来采集民间歌谣,多唱前代旧曲,故真正的乐府诗歌始于汉代。《乐府诗章》收集了秦、汉、南北朝直至唐代的诗集。西汉时设有太乐和乐府二署,分别掌管雅乐和俗乐,汉惠帝时的乐府令,就是学雅乐的太乐令。到了汉武帝时设立了乐府,就是主管俗乐的乐府署,收集当时的民间歌谣配上音乐,揭开了乐府诗史新篇。唐代“乐府”概念逐渐脱离…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种被称为“乐府诗”的诗体。乐府,最初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一个官署名称。主要负责采集、编录、演奏所采集来的诗篇,当时称这些诗篇为“歌诗”。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才开始把这些“歌诗”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成为诗歌体裁的一种。沈约的《宋书》始有关于“乐府”的记载:“鲍照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沈林子所著诗、赋、赞、三言、箴、祭文、乐府、表、片戋、书、记、白事、启事、论老子一百二十首。”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单立《乐府》篇。萧统《昭明文选》对所选录的诗分类时,也划出…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鲍照的诗歌以乐府诗的成就为最高,早在《宋书》和《南史》本传中,两文一开头就说他“文辞赡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这里所指的“古乐府”主要是指汉魏西晋的乐府民歌。从现存于《鲍参军集》中的乐府诗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在《乐府诗集》中属于《相和歌辞》和《...  相似文献   

4.
南朝乐府《襄阳乐》有《大堤》一种,为唐代《大堤曲》、《大堤行》所本,但对“大堤”的诠释,不少述不够准确。章考诸史籍,力主宜城小河镇为古“大堤”,即乐府《大堤》孕育诞生之所,襄阳城外的大堤不具备产生乐府《大堤》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据《宋书·乐志》,《短歌行》为“汉旧歌”,但在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以本诗为早,古辞可能已佚。在《乐府诗集》中,本诗属《相和歌·平调曲》,并有《长歌行》与之相对。晋人崔豹《古今注》说:“《长歌》、《短歌》,言人生寿命,长短定分,不可妄求也。”《乐府解题》则据《古诗》“长歌正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等,指出《长歌》、《短歌》的区别在于“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现多从后说。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乐府诗作笺注成为学术取向之一,其中黄节《汉魏乐府风笺》、朱建新《乐府诗选》和闻一多《乐府诗笺》三部著作值得重视。在相对一致的广义“乐府”范畴下,三著存在“乐府”观念、选目和笺注体例的差异性。整体而言,黄著取材宏富、考证严谨、体例完备,朱著选诗广、分类新,而闻著笺释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7.
荀勖《荀氏录》与崔豹《古今注·音乐第三》,是西晋乐府诗批评中的两种代表作。《荀氏录》所反映出的荀勖之于乐府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与《宋书·乐志》、《晋书·历律志》等之相关记载,共同构成了苟勖“古今并重”乐府观最为本质的内核。崔豹在《古今注·音乐第三》中对19首乐府诗的题解,不仅首次将“前乐府”与汉乐府合而为一,同等对待,而且开对汉魏乐府“题解类批评”之先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张志国 《阅读与鉴赏》2010,(4):40-40,34
《木兰诗》是一篇优秀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它和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的“双璧”。  相似文献   

9.
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中的“田田”一词,解释各异,众说纷纭。余冠英先生释为“莲叶盛密的样子”。(见《乐府诗选》)许逸民等先生解为“叶浮出水面,挺秀鲜碧的样子”。(见《乐府名篇赏析》)高峰、孙桂清先生注为“指莲叶茂美、饱满劲秀、挺立于水面”。(见《中国古代诗歌精品》)《辞海·语词分册》及《辞海》(89年版缩印本)皆训为“荷叶相  相似文献   

10.
考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乐府二署。太乐主管宗庙之乐,隶属奉常(太常),汉初即已设立;乐府主管郊祀之乐,隶属少府,系武帝时所置。《史记》、《汉书》有关武帝以前“乐府”活动的记载均系泛指,实际上它们均是指太乐而言的。虽然“乐府”之名秦时已有,但西汉乐府为武帝所建,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实事。  相似文献   

11.
<正>我写的这本书是考证《雍熙乐府》这部曲总集里所收的那许多不注撰人或剧名的曲子的作者各为何人,而不是考证《雍熙乐府》的编者是谁。关于《雍熙乐府》的编者,虽然原书也不曾明确的写出。但根据王国维的《雍熙乐府跋》,说他“曾于清宣统改元冬十月,见日本毛利侯《草月楼书目》,有《雍熙乐府》十六卷,明郭勋编”并云“郭勋为明武定侯郭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可以看到“乐府”一词。如初中所学课文《陌上桑》、《观沧海》、《木兰诗》、《敕勒歌》等都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的《新乐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苏轼的《东坡乐府》,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也曾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作《渭城曲》。那么,乐府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说来,它具有以下一些含义:  相似文献   

13.
<正> 《陌上桑》叙述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辞拒绝的故事。是我国东汉时代的一首乐府民歌。所谓乐府,原是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它不仅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还兼有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的任务。《陌上桑》就是被采集的民歌之一。由乐府配上曲谱,可以歌唱。到了六朝时代,人们为了把这种诗跟没有配曲的诗区别开来,就管它们叫“乐府”涛。  相似文献   

14.
歌行与乐府的关系既密切而又复杂。《文苑英华》中20卷歌行主要为新题乐府,20卷乐府主要为旧题乐府。这一事实表明,《文苑英华》中歌行与乐府,是同一家庭中的两位重要成员。清人冯班“歌行者,乐府之名也”的认识,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乐府》是《文心雕龙》“论文叙笔”部分的重要篇章。刘勰在此篇中强调乐府诗的诗乐两住一体的特质,并以雅正为标准评价历代乐府。本文拟以这两个方面为讨论重点,探讨刘勰的乐府评价标准及目的,以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乐府观。  相似文献   

16.
刘勰以“征圣”、“宗经”为论文宗旨,其《文心雕龙-乐府》一文,开乐府诗批评史上“品第类批评”之先河.刘勰在《乐府》中首倡“乐府”为一种文体,认为可与诗歌并列,主张诗声合一,崇雅黜郑,为其乐府论的核心所在.在“诗”与“声”两个方面,“声”主而“诗”次,并以之对汉、魏乐府与齐、梁“艳歌”进行了程度不同、形式不同之批评,得失各俱.刘勰的乐府论虽然有失偏颇,但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西周建立的乐府体制助歌诗挣脱鬼神怀抱,造就最早的诗人群体,促成诗之文学蜕变。《诗经》乃乐府体制产物、乐府诗的本初形态,其文本定型于颁诗制度解体之时。“风雅颂”的体例折射西周宗法社会政治架构。《诗经》形式上诸多特征,皆可从乐府体制中究因。《诗经》开乐府诗体,树“诗人”风范。复杂奇特的乐府效应,形成中国古代诗歌之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三册李贺《李凭箜篌引》课后注释:“箜篌引,乐府相和歌旧题。”这一注释不够准确,其中的“箜篌引”当为“引”。利用乐府旧题写乐府诗,始于汉末建安时期,多用歌、行、曲、引、吟、谣等。徐师曾《文体明辨》:“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其放情长言,杂而不放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曰曲……”隋唐及隋唐以后,以乐府体写诗一直很流行。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和张籍等,都有许多乐府名篇。他们都不过是用乐府古题,学习古代民间乐府歌辞的‘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数不  相似文献   

19.
乐府旧题《将进酒》“将”字读音的探讨争论主要体现在读“jiāng”还是读“qiāng”上。从语气语境来看,《将进酒》不同于《诗经》中“将子无怒”、“将仲子兮”的温婉和缓语气;从语法结构来看,“将仲子兮”、“将子无怒”都是“将+宾语+无+谓语”的结构,而李白《将进酒》一诗不同;从对仗辞例来看,将”字在“将进酒”中没有做动词“愿,请”之意的可能;从语义词例来看,李白《将进酒》一诗包含宾主、进酒、歌诗、劝饮四要素,乐府旧题的“将进酒”三字应是主敬酒于宾客之义。乐府旧题《将进酒》中的“将”字应该读“jiāng”。  相似文献   

20.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两汉乐府诗”一章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笔者认为有不少地方是需要进一步斟酌的:(一)《大风歌》不是由乐府机关负责演唱的;(二)《安世房中歌》也是由太乐负责的;(三)太乐不管郊祀之乐,郊祀之乐是由乐府来管辖的;(四)汉乐府是武帝时始立的;(五)太乐主管的音乐并不是由前代留传下来的雅颂古乐;(六)乐府所掌乐章不一定以楚声为主;(七)“乐府诗”之“乐府”乃属泛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