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筷子的传说     
40 0 0多年前 ,人们吃东西用手抓 ,所以至今把第二个手指叫食指 ,今天在我国的大西南 ,大西北以及非洲东部的某些地区 ,仍然有人吃“抓饭”。我国夏朝时 ,有一天 ,两个渔夫在河中打鱼 ,天要黑了 ,他们在船上喝稀饭。稀饭很热 ,他们比赛看谁喝得快。一位聪明的渔夫顺手折了两根树枝 ,一面在碗里搅动 ,一面往嘴里送饭。结果 ,这位渔夫得胜了。“你喝得好快呀 !”于是给这对树棍起名叫“快子”。回到村里 ,别人也跟着学 ,不用树棍用细竹 ,后来就叫“筷子”了筷子的传说!浙江@祁华  相似文献   

2.
筷子的传说     
四千多年前,人们吃东西用手抓。今天,很多地方的人仍在吃“抓饭”。洗过手没有?好烫!好烫!终于可以吃饭咯!嘿,干脆我们来比比谁喝得快吧!成啊!输的人洗碗!我国夏朝的时候,两个渔夫在船上喝热稀饭。一个聪明的渔夫找了两根树枝当“搅拌器”。喝完喽,不用洗碗喽!结果,他赢了。你怎么这么快?舌头没烫坏吗?用这个搅搅,稀饭很快就凉啦!我决定叫它“快子”!高!实在是高!用筷子真好,妈妈不会注意到我的手没洗!回到村里,别人也跟着学。后来又用光滑的细竹代替了粗糙的树枝,于是就叫“筷子”了。“箸”这东西很方便吧?是啊!这事越传越广,最后传到了皇…  相似文献   

3.
费文婕 《教育文汇》2014,(10):46-46
妈妈煮的白米稀饭浓浓的,带有蔗糖甜味。小时候,我的体质差,常常发烧感冒。每次生病时,妈妈就煮白米稀饭喂我喝。说也奇怪,第一次生病喝了白米稀饭,竟然感觉好多了。从此,我便将它视为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每次身体不舒服,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喝你煮的白米稀饭。”  相似文献   

4.
半分钟开场白 有一个语文老师把喜欢读我小说的同学称为“稀饭”,取沈石溪“溪”字的谐音,“稀饭”者,“溪饭”也,以对应“粉丝”。 我也不是吃干饭的,我也喜欢喝稀饭。广大“稀饭”们,你们好!  相似文献   

5.
生活偶感     
今天爸爸用新麦做了稀饭,很香,也很好喝。我比较喜欢喝它的汁,于是就拼命地吸呀吸呀,终使得其“一滴不剩”,看着碗里一个个干枯的麦仁,我心满意足地放下了筷子。一会儿闲来无事,我就拿筷子在碗里写起字来,可看到的现象却令我大吃一惊:翻了一会,碗底下竟然还有许多的汁,再捣腾捣腾竟然又冒出许多,我迫不及待地全喝了下去。饭后无事,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其实我们生活中的烦恼不正是如此吗?它们总是从这里、那里连续不断地冒出来,堵也堵不住,除也除不净。此时就有人放弃了抵抗,于是烦恼事就越积越多,越屯越大,最后把自己折腾得像一块易碎的玻璃,…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机,但却明令不能砍本国的树木,只准进口中国等国家的木材。虽然他们的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5%,而中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只占国土总面积的13%。法国人说,“人头马”、“路易十二”这些酒太贵了,我们喝不起,让中国人去喝吧。于是这些价格昂贵的洋酒,果然在中国市场上销得不错;美国人说,在经济上,我们是“第一世界”,中国是“第三世界”,但在吃喝上,我们是“第三世界”,中国是“第一世界”。看了以上信息,怎能不令稍有爱国心的中国人忧虑!我  相似文献   

7.
张东兴 《新读写》2012,(7):95-96
有对老夫妻,儿子在外地,每次打电话回家,老太太问儿子吃的啥,儿子总回答:“吃热狗”老两口平时吃烙饼喝稀饭,这“热狗”是啥滋味,  相似文献   

8.
弯曲连接筷     
我发现小孩在吃饭时老是掉筷子,电视上的外国人吃饭也用不好筷子。这时我突然想:“如果能把两只筷子连接到一起,那就可以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了。”于是我就开始想办法。但是用什么来连接呢?一开始我想到了喝饮料的管子上可以  相似文献   

9.
我的妈妈很漂亮,她什么都好,可就是不太“懂事”,老是和外婆“抢”东西吃。记得有一次,舅舅买来了一只五百多克重的甲鱼炖汤喝。晚上,我把甲鱼汤端上桌子,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起饭来。外婆是个节俭的人,吃惯了蔬菜,一碗甲鱼汤她没尝过一口。妈妈见外婆要夹青菜,连忙用自己的筷子把外婆的筷子挡住了,说:“妈,这青菜我爱吃,不用您吃,这碗菜我来吃。”说着,夹了一块甲鱼腿给外婆,说:“您还是吃这个吧!”说完,便吃起青菜来。又有一次,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天气特别热。外婆从冰箱里端出一杯冰开水正要喝,妈妈见了赶忙拿出一盒冰淇淋,说:“妈,不…  相似文献   

10.
泡饭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嚼大葱啃馒头,南方人却吃泡饭喝稀粥。光这几个动词就可以一窥南北两方人饮食的文雅程度。当然北方人也有不服气的,说从泡饭、稀饭之中就可以看出南方人的小家子气,以至于如今“吃泡饭”、“喝稀粥”已成为没有真才实干混日子的代名词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这天午饭孩子们喝的是虾皮紫菜汤。浩浩一直讨厌喝虾皮汤,他一边用筷子搅着面前的汤,一边用眼角偷瞧宋老师。宋老师早看出浩浩在故意拖延时间,于是走了过去。浩浩小声说:“我喝不了……” 若您遇到类似情况,将如何处理呢?  相似文献   

12.
平时我特别喜欢喝蜂蜜水,每次喝蜂蜜水的时候我都会用筷子在玻璃杯里搅拌搅拌,慢慢地,我发现了其中很神奇的现象,经过总结后,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从侧面水平观察水中的筷子,会发现它变粗了,并且错位了。到底还有哪些变化呢?我选了两种形状的容器,注入水,把筷子一半直立在水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右表:二、分析原因: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光经过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三、现象联想:圆形的金鱼缸养金鱼,从侧面看到的金鱼是放大了的。长方形的金鱼缸养金鱼,从侧面看,金鱼大小不变。筷子“变身”戏法@潘灵珺$浙江省浦江县实验小学…  相似文献   

13.
选择的幸福     
小时候,家里穷,可母亲总喜欢"制造"一些可能的事情,供我选择。早上,母亲会说:"孩子,早餐是吃红薯还是喝稀饭呢?"当我说喝稀饭时,母亲就会高高兴兴地下厨为我做起稀饭。过年了,母亲没有那么多钱给我既买上衣又买裤子。于是,母亲就对我说:"孩子,  相似文献   

14.
悦读文摘     
李政道谈筷子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由美国经东京飞往台北探视病重的母亲,并在东京成田机场接受采访。他高度评价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从中国人使用独有的筷子论证: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种族。他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它是人类手指的延长,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而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比较起来,西方人使用刀叉吃东西,大概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但刀叉哪里能跟筷子相比呢!”(小韩辑)一副短而多典的楹联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苏州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筷子”又称“箸”,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富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不尽相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现在有塑料筷。湖南的筷子长而细,长的可达两尺左右。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李政道在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  相似文献   

16.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尤其是中日两国广泛使用的餐具,其形状设计非常契合东亚国家的饮食文化。中国是公认的筷子发源地,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受中国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日本列岛的人们也开始学习使用筷子用餐。筷子传到日本后,其形状及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筷子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筷子,进一步研究中日筷子文化。  相似文献   

17.
亚洲 1、日本 当今日本的饮食方式有和食(传统饭菜)、洋食(西餐)、中华料理(中国饭菜)三种。早餐喜欢喝热牛奶、吃面包、稀饭等;午餐和晚餐吃大米饭,副食多为鱼、虾、肉、鸡、蛋及豆腐、竹笋和各种新鲜蔬菜。口味喜酸甜、微辣、麻香。喜食泡菜,几乎每餐必备。饭前喝清茶。除夕之夜要吃空心面条,祝来年健康长寿。一般都使用筷子,而且很讲究。 2、朝鲜 口味宜清淡,调味喜用辣椒粉、胡椒粉、芝麻等。烹调以烤、蒸、煎、炸、炒等为主。很少用糖、醋。过春节时喜用糯米蒸成甜饭,象征在新的一年里生活甜蜜。忌食  相似文献   

18.
按照一般的说法,“箸”改称“筷”是因为古代船家的忌讳.但是筷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经常用到的高频词,从语音变化的发展来看,这样的词语不容易改变.一般来说,标准语的确立是和经济政治文化分不开的,明清时期的吴越文化是中国汉族文化中最先进的区域文化,并且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地位,吴中地区的方言词“筷子”由于吴中先进的经济文化,扩散到其他地区,并最终取代原有的“箸”的称谓,成为标准语.  相似文献   

19.
少年“老渔夫”吉月木我的家乡河渠纵横、沟汊如织,在记忆中.那时的农田不肯产粮棉.水里鱼虾却出奇的多.我的少年时代因而充斥着鱼虾的故事。从蹒跚学步就跟随父母叔婶哥姐去捞鱼摸虾.很像是具有天赋.稍稍长高的时候便成了捞鱼摸虾的高手.以至获得了“老渔夫”的雅...  相似文献   

20.
筷子是我国传统饮食丁具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进餐工具。一方面,“筷子”以其普适性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走入任何一户中国家庭,都可以看到一个盛满了筷子的筷笼。另一方面,“筷子”又是汉文化的标志性事物,灵活自如地运用两根筷子进食几乎成了中国人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