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闲笔”是王蒙小说语言运用中的普遍现象。从表现功能上说,闲笔可以增添语言的情致,使语言更有趣味。从叙事功能上看,闲笔可以调节叙事节奏,制造间离效果。从文化功能上说,闲笔扩大了生活内容的表现范围,体现了广泛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闲笔”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为切合表达的需要,而有意造成情节的断续、文笔的婉转迂徐、气氛的调节变换、节奏的张弛间歇等的一种叙事方法。“闲笔”表面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可有可无,细细品味,则独具匠心,不可或缺。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切不可忽视“闲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闲笔”的概念并未有权威工具书进行命名。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称之为“游离于叙事线索之外的细节描写”[1]。后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认为“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2],这一观点得到学界认可。  相似文献   

4.
闲笔理论作为中国古典叙事理论,在阐释中外叙事性文学作品上具有极强的有效性。用闲笔理论解读影片《为奴十二年》,其闲笔艺术体现为:次要人物、故事作为闲笔扩展叙事内容,自然情景作为闲笔增加文学意义,歌曲作为闲笔抒发人物情感,补笔作为闲笔完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中的“闲笔”,应指那些看似闲散、游离,实则与主题密切相关且别具表达效果的文字或情节。“闲笔”不闲,因为它们在文中或延伸补充,或衬托渲染,可使文章层次更加丰富,虚实相间,摇曳生姿。这样的“闲笔”亦可称为“妙笔”。刘静老师《基于〈藤野先生〉的“1+X”教学设计》以“研究‘闲笔’的妙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关注“闲笔”、理解“闲笔”、品味“闲笔”、运用“闲笔”,整合阅读三篇散文《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我的母亲》,并将对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指导渗透其中,较好地实现了“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构思新颖、实用,可谓教学设计上的“妙笔”。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第二回的叙事承接第一回,用冷子兴演说的形式预写贾府情况,看似闲笔,实则有意用"冷"语闲笔作开场,引起下文叙事。而这一回包括回目联句的四处韵文则寓写故事的"兴衰"背景。  相似文献   

7.
闲笔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为切合表达的需要,而有意造成情节的断续、文笔的婉转迂徐、气氛的调节变换、节奏的张弛间歇等的一种叙事方法。闲笔表面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可有可无,细细品味,则独具匠心,不可或缺。我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的小说以“闲美”著称,读他的小说如在丛林中徘徊漫步,惬意无比。他善用“闲笔”,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味和意蕴。譬如汪老的《金岳霖先生》,这是一篇十分寻常的回忆性散文,但由于闲笔的运用,使散文旁辟小径,曲径通幽,尽显自然洒脱的“散”文之美。请看课堂上关于“闲笔”探讨的四个镜头:  相似文献   

9.
吴卓君 《考试周刊》2011,(88):51-51
本文通过文本“闲笔”“留白”处的研究,让学生能自主地在“闲笔”处流连,欣赏言外之意的独特风景;在“留白”徜徉,领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韵境界。  相似文献   

10.
“双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深度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以“闲笔”为散文深度教学的切入口,厘清“闲笔”的定义、类型、作用,设计品读散文“闲笔”的学习任务,提出品读散文的策略,实现学生对散文的深度学习,有效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李准曾这样来说明他近几年来创作中的一个体会,叫作“闲笔不闲”。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中就有许多精美的“闲笔”,充实着、美化着作品的细节描写,调节着作品的情节结构,在形成李准这一时期创作的特有色调、情趣、节奏、风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闲笔”本身已在逐步成为李准小说创作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12.
近日,笔者研读了《语文月刊》2014年第6期发表的两篇文章,一是印江苏老师的《难文浅教,让学生收获幸福》,一是黄翠、陈学敏老师的《探讨“浅文深教”式教材处理艺术》。客观地说,二文是文本教学中每每遇到的一个问题相对的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难文与浅文有相当的启迪意义。让我惊叹的是二文都不约而同地言及如何处理作品“闲笔”的内容,前文主体内容的第二部分是“品‘闲笔’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后文主体内容的第一部分是“闲中有趣:闲来之笔赏新趣”。看似闲笔而不能闲置,笔者也想对“闲笔”的准确界定与解读方法作一番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散文向以“形散神聚”为主要特征,与“散”相呼应的,是散文中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这些“闲笔”如何与文章的意脉相接?这就成了散文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重难点。以经典文本《故都的秋》为例,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涵泳文本,观照作者如何在“文脉”之外开枝散叶,挖掘隐含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资源,或能为散文教学中的“闲笔之探”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4.
有意味的叙事时间设置一直是毕飞宇小说叙事艺术的独特之处。在小说中,毕飞宇巧妙地以弱化的、超越的、对峙的时间姿态和空白、静述、闲笔三种叙事时间节奏生动有力地展示人物性格,凸显叙述者对历史的思考和生命的体验,由此形成了毕飞宇小说有意味的叙事时间设置。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小说、散文中,常有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其实,“闲笔”不闲,作者往往在貌似闲笔的有限笔墨中,隐着丰厚、深刻的内涵,从对其小说、散文的个例分析,我们可看到鲁迅语言的精粹、笔墨的经济、内涵的腴厚。鲁迅堪称语言巨匠。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常把与文章中心无关的文字称为“闲笔”。在不少文章中,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看似闲笔实则必要的文字,阅读时应该理解出它应有的作用。一、交待缘由。例如《小橘灯》,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小姑娘,可是在“我”离开小姑娘家之后,作者写了“我”与朋友的一段对话,好像是画蛇添足。实际上,这段对话透露出小姑娘的爸爸与革命组织的关系,照应了前文  相似文献   

17.
论闲笔     
古代文体论有文笔之分。笔,用来指广义的散文,即无韵之文;文,则指有韵之文。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文笔,可说是古人对文章的总称。但闲笔(还有闲文),与一般说的文笔不同,不同就在于前边加了个“闲”。这个“闲”,乃无关紧要之意。闲笔闲文(以下简称作闲笔),  相似文献   

18.
【设计说明】闲笔,是写人记事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教学时关注闲笔,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思,咀嚼文章的情味。本设计按照“1+X”阅读课程形态,组合了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以及八年级上册第6课推荐阅读篇目《我的母亲》(邹韬奋)等三篇散文,引导学生辨识、鉴赏、学习三篇课文中的“闲笔”,促进学生对文章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分析和解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解读的范例和方法,引导学生去深入文章内部,去发现那绰约多姿、千变万化和蕴涵无穷韵味的特色,去感受语言的神韵,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点燃起来。教材中许多地方,乍看明白如话,一目了然,平淡无奇,似乎游离于题旨之外的语言———“闲笔”,学生没有深蕴而轻易滑过。其实,这些闲笔意蕴丰厚,韵味无穷,它往往是无技巧的技巧,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闲笔”充溢浓情。《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文章是通过项脊轩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有这样一节记叙:贾雨村与门子正在私室密谈,门子献出护官符,雨村尚未看完,忽见传点来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忙具衣冠接迎,“有顿饭工夫方回”。这节记叙中“王老爷来拜”和“有顿饭工夫方回”,乍看似与全文关联不大,属于可有可无的穿插,是个闲笔。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非但不是闲笔,而且还是十分精彩的妙笔。它妙就妙在——第一,暗示了此案背景。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个“王老爷”,这“王老爷”是谁?文中没有交代。我们把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