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2.
自2 0 0 2年始,高考对诗歌鉴赏考查作了调整:由考一首古诗一首现代诗改为只考一首古诗,考查形式由选择题变为简答或填空题。根据《考试说明》,对古诗词的考查包括:①鉴赏诗歌的形象;②鉴赏诗歌的语言;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的鉴赏是个难点,它包括比喻、拟人、象征、夸张、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衬托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很常见,而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不易想到,故以下就衬托的表达技巧做些举例和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谓衬托,就是把甲乙两个相关或相对意思主次分明地放在一起,以次要的意思衬…  相似文献   

3.
自2002年始,高考对诗歌鉴赏考查作了调整:由考一首古诗一首现代诗改为只考一首古诗,考查形式由选择题变为简答或填空题。根据《考试说明》,对古诗词的考查包括:①鉴赏诗歌的形象;③鉴赏诗歌的语言;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的鉴赏是个难点,它包括比喻、拟人、象征,夸张、  相似文献   

4.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是他们千锤百炼、执着追求完美境界的真实写照。正是他们抱定“一诗千改心始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 ,为中国的诗歌殿堂里创造了众多诗意盎然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有的意义之外 ,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这种种感情和韵味 ,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 ,它们难于用训诂的方法予以解释 ,也是一般词典中难以包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几首古诗词里的“断”字就是个例子 :《短歌行》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孔雀东南飞》 :…  相似文献   

5.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古诗词中描绘的画面,都是以文字叠加构成的。可以这样说,字是诗的灵魂,诗是字的绝唱。所以,把字理析解融合到古诗词教学中,既可以让课堂融洽和谐,又可以达到教学古诗词的目标。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字理析解引导理解诗句意思,指引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理解用字的准确性,从而达到感情升华的目的。师生在古诗词教与学中字娱字乐,既让学生体会到汉字运用的精妙之处,提高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诗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留给师生的是诗意的无穷余味。这样寓教于乐,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更显得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若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笔者认为必须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入手,探求规律,选好突破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赏析习惯和方法。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努力,并总结出“读、品、联、析”四字鉴赏法。“读”,即通读诗词,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通读,形成一个初步的感觉认知。粗读中要求读准字音,生字查字典,生词查词典,注意方言读音。如湖北方言读“膝、械、翅”为“qī、gài、zhì”,普通话读“xī、xiè、chì”。还要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多义字,并能“因境定义”“因义定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  相似文献   

7.
析字技巧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析字是通过字形结构离合分析从而使字义更加充实的一种表达技巧。在我国的古诗词中,这一技巧常被用于调整语言或寓意托旨。如苏轼《夜烧松明火》中的“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烬残”,合“十”“八”“公”为“松”字,就是充分运用了字形结构的离合,在调整语言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吴文英《唐多令》中的词句“何处合  相似文献   

8.
塑造人物形象是古诗词的常见内容,虚实结合手法经常被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塑造上,它可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饱满、真实可感,有感染力,从而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在厘清虚实结合范畴的同时,着重论述古诗词中常见的虚实结合方式,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具体说明虚实结合手法在古诗词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动静结合作为我国古诗词创作常用的传统艺术创作方法,它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以动衬动、动静互衬四种,被我国古代诗人在其作品中广泛而巧妙地运用,创作出了"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及艺术审美效果,充分体现出动静结合手法绝妙的艺术表现力,因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成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必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在诗歌创作中,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做背景来陪衬、烘托。为了更好的鉴赏古典诗词,掌握衬托手法的运用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一共有8首古诗词,分别是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宋词三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个单元主题为生命的诗意,几首诗歌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除了内容方面,在写法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其中,有几首诗词作者为了表达情感,集中笔墨,反复诉说、渲染,使所表达的情感一层累加一层,一层深入一层,这种叠加情感的艺术手法体现了非常高的创作水准,形成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其中,以《登高》《琵琶行》和《声声慢》三首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2.
13.
杨菁 《现代语文》2008,(8):59-59
中学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等指的就是知识的相互渗透。语文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广泛性,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学生平时所学的各学科之间并不都是互相排斥的,如果能注意学科的融合,那么就有可能从学习其它学科中,得到一些学习另一门功课的启示。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尤其是古诗词中隐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可谓地理知识的宝库。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学习古诗词,让孩子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但是毕竟古诗词浩如烟海,其所处的时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相差甚远,如何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尽可能地增加古诗词的积累,继承发扬这一文化瑰宝?本文旨在从实际操作的层面分析如何利用迁移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运用古诗词。  相似文献   

15.
从小读唐诗宋词,每当碰到"回"字,我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怎么这个"回"字不押韵?举例来说,我们先来读一下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第一、第四句中的"开"(kai)、"来"(lai)两字押韵,但第二句中的"回"字却发hui的音,与"开"、"来"不押韵。  相似文献   

16.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借代是一种古老的辞格。在古诗词中运用十分广泛。在解读古诗词时,要注意理解其中包含的借代手法,才能更深地领悟诗词的妙处。下面列举几种古诗词中常见的借代手法加以分析。 1.以结果指代原因《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诗中不直言“瘦”,却说衣带宽缓。表意非常委婉,这正是借代修辞所能获得的表达效果。“衣带缓”是“人憔悴”的结果。这是原  相似文献   

17.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相似文献   

18.
运用白描手法写作的诗词看似平常却奇崛,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诗人以真情挚意专注于其种事物,充分调用所把握的文字挥写诗章,白描手法就会大获成功。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是古诗词鉴赏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说起来很简单,但学生却常常在运用中发生误判:没有使用比拟的地方判断为使用了比拟,使用了比拟的地方却又看不出来或者与比喻手法相混淆。手法判断错误,对古诗词的正确鉴赏也就谈不上了。学生在鉴赏比拟手法时常见的错误情况。首先,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地方,因为对诗句的理解不到位,弄错主体而误判为使用了比拟手法。示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异彩纷呈。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古典诗歌几乎达到了至美的境界。其结构之严谨、语言之优美、风格之深远,无一不显示了其鲜明的艺术性。同时创作主体的多元性、艺术风格的渗透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创作构思的跳跃性又使古典诗歌体现出一种艺术境界的整体性和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