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记者:李老师,你好!你对中考现代文阅读很有研究,根据你对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的了解,请你说说现代文阅读题中,考查人物形象的方式有哪些呢? 李仰臣:考查人物形象主要有五种方式:①请结合全文,简析文中××的形象.②读罢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为什么?③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④第×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⑤比较“××”和“××”这两个人物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审题(板书课题)。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2.你看到这个课题想到了什么?(这篇课文是对小车站的描写。) (说明:培养学生“看题学文”的习惯,养成自拟题目的能力。) 二、通读全文,分段。(全文共分三段。1、2小节为第一段,3——6小节为第二段,7、8小节为第三段。) (说明:通过给课文分段,进行编写“作文提纲”的训练。) 三、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详写部分。(第二段,即写“月台布置”的部分。) (说明:通过自学,认识“详略得当”的写法。) 四、讨论:课题与文章材料是否相符?  相似文献   

3.
问题教案一、出示课题,提出自学要求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产哪些水果?2.自学生字,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3.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二、检查自学情况1.指导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疆、蜜、够”。2.出示“吐鲁番、葡萄沟、新疆”,让学生练习说“葡萄沟在什么地方?”3.出示中国地图,教师指出吐鲁番的位置。4.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齐读这一段,说说葡萄沟产哪些水果?2.填空练习这段话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___、___、___。第三句话是按水果成熟的___顺序写的,写出葡萄沟水果___的特点。3.葡萄沟那么…  相似文献   

4.
[总体阅读思考]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它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全文是怎样围绕论题来展开论证的?试就以下问题进行阅读分析: 一、全文共四段,是怎样围绕中心论题来做文章的?各段的大意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 二、什么是“恰到好处”?文中举了哪些事例作说明?从文章里划出表示“恰到好处”的关键性语句。三、列宁说的“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同“恰到好处”有什么论述关系?用了哪些事例说明“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坏事”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片段一:识图、读文、质疑.[出示CAI课件:展示放风筝的动态画面]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天气怎么样?图上有哪些人?哪些风筝?图上的哥哥和我在做什么?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6.
本课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三、四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其教学设计如下: 第三段教学(渗透学法): 1.指名读课文,用“△”划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用“——”和“?”划出描写孩子和水手动作、神态的句子。  相似文献   

7.
《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季节”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最近,笔者在一次教学比赛中有幸听到该课,该堂课令人耳目一新,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从学科融合的角度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教学案例描述。(一)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春天图片,问学生该图是什么季节的风景?是哪里的风景?引出著名散文《春》。(这位老师借用了反映该校春天景色的图片,目的在于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消除陌生感,以达到更好的配合效果。)(二)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脱稿朗诵全文,同时布置学生思考文章描写了哪些画面?师:“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角度之一赏图探美全文共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通过五幅图画,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美好的感受。教学过程与方法:一、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二、全文充满诗情画意,思考下列问题:1.全文描绘了哪几幅图画?2.每幅图画各抓住了被描写景物的什么特征?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由所描绘的几幅图画进行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4.各幅图国描绘的角度有何变化或特点?三、由所描绘的几幅图画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的思路。四、仿写。仿照本文写法,选取一景,描绘几幅图画。例如写日出,可以“日出前——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为顺序,描绘四幅图:山睡图、朝霞图、日升图、晨曦图。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整体把握1.听写词语。第一组:盐碱地不毛之地环境恶劣第二组:精心侍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2.读了这两组词语,你们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两幅画面?请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描绘自己所想象的画面。3.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可它们偏偏又出现在同一个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呢?(板书":?")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观潮》一课的“天下奇观”。 1.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3—5段)描写了哪些景象?(声音和样子) 2.这些景象是怎样的?(那条白线……大地都被振得颤动起来) 3.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没有)文中把这种景象叫什么?(天下奇观) 4.“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查词典)在文中指什  相似文献   

11.
进行看图作文教学,必须处理好两大关系,即看图与作文的关系;图上内容与生活内容的关系。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遵循以下四个步骤进行看图作文指导,效果良好。 一、总览图画全貌,了解画面意思 面对一幅图,首先要从整体入手,进行全面观察,把握住画面的基本内容。一般要理清以下几个问题:①画面上显示出来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周围环境怎样?②画面上有哪些人物?其中谁是主要角色,谁是次要角色?③画面上的人物各在干什么?图上的哪些景  相似文献   

12.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一层一层地表现出文章中心思想的路子,亦即“文脉”。如果说思路是文章的纲绳,那么,词、句、段就是缀在上面的珠子。纲举而目张,脉络清而义理显。下面试以自己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为例,谈谈讲读课抓文章思路的体会。 1、粗读课文,探思路。布置预习时,我除让学生运用工具书自学字词外,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这课是写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意在让学生探索作者的思路。课堂教学时,检查预习情况后,我再解题。紧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课文哪一部分是写人们和总理的灵车告别的?还写了哪些场面?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就能迅速把握住:课文最后一部分是写人们和总理的灵车告别场面的;第一、二段分别描写了人们等灵车、望灵车想总理的动人情景。这样,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结合板书;“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全文思路就出来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学生也就能自然地将课文按三个场面分为三段。  相似文献   

13.
一、设计练习,品析词语。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出现了几个“才”字? 2.自由读文,体会三个“才”字在句中的意思;思考它们各自强凋了什么。 3.出示练习题,指名填空:  相似文献   

14.
《周总理的睡衣》是一篇看图学文.凭借画面学课文,通过学习,知道图文讲的是什么,图文告诉我们些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这篇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课后思考练习中的三个问题紧连着课文的这三段内容.教学重点在第一、三自然段,难点是“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为什么特别引人注目”这个问题.为了落实本课教学任务,可以从下边几个方面去组织教学.1、充分发挥图的作用.学习课文前,在进行简要的准备性谈话之后,凭借画面,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可安排五次看图.第一次看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说一说;画面上都有谁?还有什么?画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次看图,要在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之上,说出“邓奶奶”、“护土”、“针线包”这几部分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第三次仔细看图,说一说邓奶奶在干什么?她做得怎样?(引出第一自然段,再学习课文).第四次认真看图,回答:邓奶奶、护士面前有什么?读第三自然段,看课文中的哪几句话是画中的内容?(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五次看图,把整幅画的内容连起来看,边看边总结全文.理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周总结为什么总是穿着补了又补的睡衣?五次看图,每次的目的、要求都不相同,如果与学文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15.
第二课时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引入品读1.出示第一组词语:(山洪爆发溪水猛涨脱鞋绾裤)指名读2.出示第二组词语:(谴责懒惰保持平衡平稳俗语)指名读这两组词语教学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注意“涨”“俗”等字的读音指导。3.出示第三组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这组词语要求读好,所谓读好就是读懂意思,读出画面,可以设问“:看着词语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当学生读得不好时,指导学生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在句子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评析:重视词语教学,指导有层次、有重点,体现由会读到读好的过程。)第二板块:感悟课文2——4自然…  相似文献   

16.
《海滨小城》是一篇描写海边城市美丽景色的文章。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画面中领悟写法。一、启发想象,进入画面先从整体入手提问:课文写了海演的哪些景物?(大海、海面、海滩),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庭院、公园、街道)。再要求学生逐段阅读,启发他们想象画面: 展示海景图。让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儿的?什么时候的景色最美?重点体会大海、天空的色彩。从海边的沙滩上躺着的贝壳,到靠岸的捕鱼船队,体会作者是怎样由静到动来展示画面的。作者集中摄取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个镜头,表现了小城美丽而又整洁的市容,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三个特写镜头所再现的典型形象。小城的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树叶香气飘逸,花开如云。这是小城庭院的镜头,要突出叶绿花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一、从解题入手,建立总的印象。 1.简介“赤壁”并将“壁”、“璧”二字作区分后,提问:“之”怎样解释?整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3.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是哪一个?按照这个题目,你觉得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3.默读课文一遍,想想课文是怎样紧紧围绕“战”这个关键词语来写的? 4.划分意义段,概括每段大意,找出重点段落。  相似文献   

18.
老师讲“总—分—总”,就是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这是写文章时常用的方法。写作时先把图看仔细,想想这一幅或几幅图总的讲什么,用一两句话概(!ài)括(kuò)出全貌来。这就是文章开头的总起段。写好了总起段,再进一步细看画面,想想图上有哪些内容,可以分几方面对总起段进行具体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听的语文课,包括各级的教学大赛、研究课、观摩课,有几百节,其中,“半截子语文课”居多。何谓“半截子语文课”?我们来见识见识它的模样。下面是《散步》的案例(提纲):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1.文章写什么内容?2.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后,全班讨论:1.文章所表现的亲情体现在哪里?2.结尾段如何理解?3.哪一段最能表现出“我”的责任感?4.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总结课文内容;朗读课文,之后向课外延伸,讨论:1.你知道哪些关于亲情的名言?2.你知道哪些关于亲情的作品、故事?3.教师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这节课,…  相似文献   

20.
《绝唱》     
【自读导言】 1.描写戏园子明湖居的环境气氛,意图何在 ? 2.琴师、黑妞的艺术描写对表现“绝唱”有什么作用 ? 3.听众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 4.对白妞的“绝唱”进行直接描写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好处 ?  (解说:“自读导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样从侧面和正面来表现“绝唱”的写作特色的,同时也要思考作者在正面描写中是如何把声音化成形象的。 )【自读程序】  1.速读全文,了解大概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其表达作用:高谈阔论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谈笑自如 鸦雀无声 千回百折屏气凝神 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