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无不铭刻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烙印,诞生于隋唐之际的科举制度.是农耕盛世的文明成果,也最为典型地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特质。据《唐摭言》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注释简明扼要 ,对教学很有帮助。然而白璧微瑕亦复难免 :或不符合文情语境 ,或不符合语言规律 ,或不符合逻辑事理。兹举数例以献疑 ,亦以就教于方家。1、《晏子使楚》 :“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 ?’曰 :‘坐盗。’”又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第三册注释 :“王曰 :‘何为者也 ?’ :您就问 ,‘干什么的 ?’”又“缚者曷为者也”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曷 ,同‘何’。”按 :仅从语法上分析 ,把“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似不为错 ,但问话是…  相似文献   

3.
孙忠民:4月,是躁动的季节。北方乍暖还寒,此时A是人们穿马甲的时候。可近日哈尔滨有报道说,由于赵本山和宋丹丹在今年春节晚会上演了一个“穿”、“脱”马甲的小品段子,致使今春马甲市场严重低靡。报道说:在银行供职的李先生为女儿买了一件红颜色的马甲,不料女儿只穿了一天,放学回来便将马甲扔给父亲,说:都怪你,同学们见了我就说,穿了马甲就不认识你了。第二天放学后女儿的嗔怒有增无减:都是你不好,同学们今天又说,脱了马甲我们也认识你。该文的作者走访了哈尔滨市部分经营马甲的业户。一位业户说.他今春进了300件马甲,快…  相似文献   

4.
<正> 者,是一个代词。主谓者式,是表现‘者’的指代功能的基本格式。‘者’和‘所’一样,指代的都是由主谓结构充当修饰语的名词性偏正式里的中心词。但是,‘所’指代的是动作的对象(受事)、而‘者’指代的则是动作(以及性状、处所、数量等)的主体(施事)。因此,在主谓者式中,‘者’就是复指前面的‘主’,它可以指代人、物、事,相当于‘之人、之事’等,在句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兼语。尽管,为适应白话的习惯和行文的简捷,译成白话时,往往将‘人、事’等词省略,形式上跟的字结构相似,但是,文言的‘者’不等于白话的‘的’。  相似文献   

5.
“烦心哪!”一进办公室,王女士包还没放下,便絮叨开了,’’一大早,女儿就缠着我,非买马甲、假发不上学,说是要上公开粼台湾的蝴蝶谷》。看来,不化妆这节公开课就没法上了!”不化妆,这节公开课究竟有没有办法上,这不是木文关注的问题。木文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对待公开课的‘化妆”?姑且跳出‘庐山”之外,先听一位资深的美容师诊释日常的化妆吧。她说,高级的化妆是自然,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表现主人的身份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突“烦心哪!”一进办公室,王女士包还没放下,便絮叨开“化妆”。了,“一大早,女儿就缠着我,非买马甲、假发不…  相似文献   

6.
结果可能、愿望实现的非一致性和行为趋向的一体性与非一体性是‘てくれる’、‘てもらう’表现受授关系的重要的意义特征。结果可能与愿望实现的非一致性要求二者在表现同一意义时需采用‘てくれる’→‘てもらえる’→‘てくれる’这种形式。而二者在行为趋向上的一体性与非一体性决定了‘てくれる’的‘动作者’具有动作的主动性和‘てもらう’的‘动作者’具有动作的被动性这一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家长,我常同孩子一起读人生之书。翻开第一页,我说: “‘我’字最难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我’活在世上,才有意义。‘我’还必须随时保持清醒,要自省、自警、自勉、自律。‘我’走在路上,才有信心。”孩子渐有所悟,我义说: “‘你’和‘他’两字也不好学。大多数人把‘你’和‘他’看得不那么重要,事实果该如此吗? 先得把‘我’‘你’‘他’三字连在一起读。从每个人看,‘我’就是‘我’。可‘我’同时也是谈话对方眼中的‘你’。又同时是许多相识不相识者眼中的‘他’。自称‘我’的只有一个。每个‘我’在其他人眼里都是‘你’和  相似文献   

8.
《唐阙史》载:“唐咸通中,俳优人李可及滑稽谐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谊讽喻,然巧智敏捷,亦不可多得。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褒衣博带,摄斋以升座,自称三教论衡。偶坐者问曰:‘既言含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妇人。’问者惊曰:‘何也?’曰:‘金刚经云:“敷坐而坐。”有夫有儿,非妇人而何?’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是何人?’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谕,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若非妇人,何患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曰:‘文宣王(即孔子——笔者)何人也?’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若非妇人,待嫁奚何?’上意极欢,宠锡颇厚。”  相似文献   

9.
三告投杼     
孙怀伦 《阅读与鉴赏》2009,(4):33-33,51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同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相似文献   

10.
笔者时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惑——为什么人们一见面老问“您吃了吗?”,而同时又为什么不少人口头上依旧招呼别人“您吃了吗?”,近日翻阅一本《口语艺术》,偶得这样一段话: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说:“从效果来说,‘礼貌语言’是人和人交际时表示自己和对方的‘价值’和‘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价值’不是指金钱多少,而是文明高低。”他认  相似文献   

11.
在人教版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以下简称“百家争鸣”)一课,教材有两处提到“礼”:一处是,在介绍孔子的主张时写道:“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另一处是,“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在教学过程中,就笔者的观察,教者对“礼”都不太重视。随着...  相似文献   

12.
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古代汉语》326页:“古代汉语还常出现‘所……者’格式,它的作用和‘所……’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所食者’等于‘所食’,指‘吃的[东西],而不等于‘食者’。”这种说法不一定符合古代汉语的实际情况,下面仅从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中举几个“所……者”≠“所……”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甘茂自保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  相似文献   

14.
秋天到了,年轻的父母们,是否觉得自己的小宝贝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最难穿衣?此时,不妨考虑一下马甲,马甲穿脱方便、调剂冷暖,不管是girls还是boys,穿上都会显得又活泼又神气。 童装马甲一般来说,分为前扣、后扣、套头(包括侧扣)  相似文献   

15.
“不腆”解     
《杀之战》中有这样一段话:‘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课文对‘不腆’的注释是‘不体面,当时的谦词。’《说文解字》、《辞海》、《辞源》中‘腆’的义项是‘厚也、善也。’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及其他有影响的文选注释都是‘富厚’之意。不腆,即不富厚,不富裕。  相似文献   

16.
文明处方     
不拘小节有损形象。大家不妨留心一下身边的琐事,你便会发现,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和抱小孩的人让座的、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排队的、在公园景区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的……这些现象虽是“小节”,却影响个人和城市的形象。这次,成都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 与“文明城市”评选擦肩而过,的确让人惋惜。究其原因,这不能不说是与一些人缺乏道德修养,文明素质不高有关。这次,我们的记者就带着四份“病历”,走进校园,让同学们为其开出处方。与此同时, 我们试问:“这些不文明行为,在你身上有吗?你‘生病’了吗?”  相似文献   

17.
“‘军营三人组’曲终人散了!”“‘军营三人组’已惨淡收场了!”前些时候,外间传出了有关“军营三人组”何去何从的种种不利传闻。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军营三人组”终于打破了沉默,以正视听。他们强调指出:“曾有朋友告诉我们,现在有一些不利于我们的传闻,说我们‘军营三人组’已经‘曲终人散’,‘已惨淡收场’,更有沽名钓誉者鱼目混珠,混淆视听,以达  相似文献   

18.
在《病梅馆记》的授课过程中,张莲同学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文中多次提到残梅病梅的系列行为,每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却不一样。开篇先说有的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审美标准,接着写‘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则与前文‘正’与‘密’的顺序相左,接下来所说的‘梅之欹之疏之曲’,也与开篇‘曲—欹—疏’的顺序不同,最后‘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一句,与上文的顺序皆不相同。大家之笔讲究前后一致,句式比…  相似文献   

19.
章校长和杨教导主任听了李老师的三堂历史课。课后,向李老师提了几点意见,其中有这样一条:“教者备课是充分的,从上课开始到下课止没有看一次课文和备课笔记;但由于讲的内容太多,没有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启发学生思考,形成教者一人活动的‘填鸭式’的教学的偏向;同时,又因讲得太快,学生不容易掌握知识,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第二课和第三课提问时,每堂都只有两个学生举手,回答得也不完整。”李老师很不开心,红着脸,怏怏的说:“‘梅兰芳唱戏’,‘戏’唱得再好,看戏的人不识戏,就成了问题。我很怀疑,是梅兰芳的‘戏’唱得不好,还是看戏的人不识‘戏’呢!”  相似文献   

20.
<正>依风小语:同学们想必还记得,本刊2008年第3期"时文英华"栏目选编了孙郁的《美国的语文书》一文,文中指出:"华夏文明几千年,教育的根底却是让人‘信’……美国的语文书也有这一共同点……不过还有一点不同,就是不都让人去‘信’,而是让人生‘疑’。"孙郁先生是读到了同心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语文》,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