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思维能力列为语文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文课程是推动语言与思维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应当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可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以新课程标准为方向,明确目标,多方参评;以情境为依托,巧设活动,教授方法;以平等对话为基础,引出疑问,启发思考,助力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泛加拿大评估计划(简称PCAP)是加拿大联邦层面的大型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项目,每三年评估一次.其中,PCAP数学素养评估项目框架清晰,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学习过程在数学测评中的重要性 、重视实际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以及提升对学生高认知水平的关注与评估,这些特点为我国数学素养的评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关欣 《中国教师》2020,(2):105-106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品质的培养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本文借助阅读英语原版小说的实践,探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思维品质。一、思维培养与阅读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为布鲁姆的认知发展模型。布鲁姆将认知领域分为六层级思维技能,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并且界定了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的概念范畴,阐述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的辩证关系—高阶思维以低阶思维活动为基础,高阶思维活动(分析、评价、创新)带动和促进低阶认知活动(记忆、理解、应用)。高阶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后,可以产生巨大的思维能量。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高阶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使思维具有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这是在对20世纪以来语文教学实践深刻反思与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对2001年版和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5.
杨薇 《江西教育》2024,(2):62-6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思维能力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这些思维能力与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辨性阅读。  相似文献   

6.
熊建峰 《江西教育》2022,(43):32-35
<正>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必备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思维能力是智力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内化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非连续性文本"。何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类阅读有什么特点,如何叩开这扇阅读的大门,这种种疑惑必定会给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思考,新的挑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PISA"国际阅读素养测评的概念和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根据  相似文献   

8.
王晔 《江苏教育》2022,(89):63-6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且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应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以四上“快乐读书吧”中的导读内容为例,探讨课外阅读教学中阅读策略的运用,以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1.图像化策略的运用一是通过“气泡图”描绘形象,探究人物。学生根据文本中对神农样貌的描写,可以勾画出一个生动真实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这一表述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据目前查阅到的资料,国内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以“连续性文本”概念的解释作为参照基础,通过列举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别形式,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能掌握抽象复杂概念的人。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单单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要点中,直接指向思维培养的三个基本要点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勤于反思。就语文学科而言,语言是思维走向高阶和成熟的主要工具,思维则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心智基础和内在动力。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单独设置。  相似文献   

11.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思维的深刻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而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是学生终生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该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具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最重要体现。传统理念下,对整本书阅读的检测与评价,常常以机械性的知识维度的题目为主,这种检测方式往往将学生的认知思维局限在固化的层面,不仅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整体的阅读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个新亮点进入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引起了不少的关注。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来源、概念、特点的阐述,谈谈如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并结合PISA阅读测试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样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阅读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实现的策略,既指阅读过程中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去准确、深刻解读文本,更指通过阅读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吴亚静 《海南教育》2013,(11):42-4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根据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要求。对此,笔者对非连续性文本以及阅读教学实践进行一个相对更为深入的理解。一、非连续性文本及其基本阅读思路的基本含义根据国内对语文教育有一定研究的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本次课程标准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概念,源自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即著名的PISA)的学生素养测评。根据周永俐先生在《浅谈倡导生活化阅  相似文献   

16.
陈芳 《教师》2023,(34):42-4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数学学科应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与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尤其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高阶思维作为一种高级认知能力,在数学学科方面主要体现为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的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深度契合,利用深度学习策略促使学生养成高阶思维,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的有力举措。基于此,文章首先从高阶思维视角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能转化,进而对高阶思维与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进行解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促进现代人有效学习和适应生活的重要能力;阅读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情感与思维的影响意义重大,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提升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增加了对课外阅读的关注,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学校、家庭、  相似文献   

18.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总目标下,培养具有高阶思维的学习者是发展方向。高阶思维能力测评对数字信息时代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梳理高阶认知成分、高阶思维表现形式、真实情境下的高阶思维概念框架,结合新分类学的三个思维系统、邓巴的科学家创新性认知、茨格勒理论的动态性系统性思想,构建高阶思维能力要素及相互影响关系框架。以选拔试题为例呈现数字信息时代高中阶段学科高阶思维能力测评工具应有的特征及测评功能。运用构建的高阶思维能力要素及相互影响关系框架论述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培养。  相似文献   

19.
钱荃 《语文学习》2020,(1):63-68
2000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首次引入“非连续性文本”概念,开始引发国内阅读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011年,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直接提出学生应“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1],使得非连续性文本成为国内阅读教学与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PISA2015年的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试结果不佳。实际上,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也并非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20.
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进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非连续性阅读依然在教学的边缘。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需要有"跨界"的思维,去开发出丰富的非连续文本阅读资源。同时需要守住文本特色,习得阅读策略;守住年段目标,到位而不越位;守住教育初心,让阅读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