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认同是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机制.各民族共有的情感发生基础、共享的情感体验内容以及共通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形成开端、稳定支撑和独特载体,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前提条件、重要基础和联结纽带.情感认同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能够促进情感有效发挥动力、调节、感染以及迁移等...  相似文献   

2.
情感依恋有文化感物的功能,也有心理认同的根基,情感交融、心理依恋有利于铸牢共同体意识。现实生活中价值意识、集体利益、情感身份是促成某种共同体产生的基本要素,也是情感依恋这种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的价值意识、集体利益、情感身份是我们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当前,正确认识情感依恋对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意义,可以为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是什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过程是什么,如何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厘清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认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核心要义、心理支撑与思想基础,并结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过程,以此提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心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中,民族认同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自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民族心理的视角,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需要动机四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从历史、情感、机制、文化等多个角度探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以此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各民族社会、制度、心理、文化、政治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的集中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和发展我国民族理论,明确指出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前进的方向。基于文化认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界定模糊不清,导致其具体实践缺乏明确的内容指向性。尤其是缺失心理学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属性的理解和关照,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的外烁论倾向明显,进而忽视了各民族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动性与自主性。为应对此问题,应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依循对象—主体—内容的逻辑,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研究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在于使各民族成员的认识从“中华民族复合体”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使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有效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五个认同”的高度共识。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而文化作为国家发展、地区进步的重要内容,是维系国家、民族文化群体的动力和源泉,因而文化认同应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甘南藏戏是甘南地区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凝聚着藏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情感,扮演着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文章拟通过分析甘南藏戏在叙事上的特征,归纳其在现代化传承中需要强化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属性,具体包括更新角色类型,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创新情节模式,突出叙事结构中的文化情感;替换词语程式,体现文化符号里的家国情怀,进而突出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注重个体心理研究,从个体心理研究入手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内在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现实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有机统一,其内涵只有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对立统一关系下进行理解才能真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进行关注,找到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影响机...  相似文献   

10.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深化身份认同、维系情感纽带、强化利益关系的坚实思想基础,更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无根无蒂,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层次内涵滋养与精神激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以及根植于中国实践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唯有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理论基础以及置于中华民族“自在”“自觉”“自为”发展阶段中探讨其历史逻辑,才能对其有根源性认识和深层次认同,为新征程中更好地推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夯实基础条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12.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建构,激活这一特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要且急迫。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知、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性行为三个维度规定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实现儿童由原生民族身份认知向中华民族身份认知的超越;二是促成儿童感性化的原生民族情感向中华民族情感的提升;三是形塑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的中华民族性行为精神特质。培育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赖有效路径。第一,优化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场域;第二,拓展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文化空间;第三,揭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一致性,突破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与中华民族性行为贯通的瓶颈;第四,优化儿童游戏的内容,促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历史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的需要;形势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性的需要;国情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提高政治认同、培育民族认同、传承精神财富等方面的价值耦合。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等有效路径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和重要任务。从价值生成的视角看,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整体上生成思想引领价值、精神塑造价值、时代蕴聚价值和实践导向价值的整合性价值意蕴,厘清“五个认同”教育与信念追求相统一,“四个自信”教育与利益诉求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时代特色相统一,社会转型与思想发展相统一的发生逻辑,建构价值指向。在创新实践路径中,需要依循强化政治认同、夯实理论认同、促进情感认同、增进身份认同的价值逻辑,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推动顺应理论发展导向、追溯历史生成进路、构建心态秩序、完善常态化设计等教育举措的制度化、长效化。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民族归属感与凝聚力产生的整体意识,历经长期发展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稳定的重要民族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基础上,需要通过对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需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加深民族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情感因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共有的情感认知、共享的情感内容、共通的情感表达方式构成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新形势下情感传播的泛化、分化、极化特点,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挑战。要通过夯实民族情感认知、打造民族情感话语、搭建民族交流平台,妥善处理负面民族情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通进路。  相似文献   

17.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展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党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尝试。边疆地区在常态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要把握边疆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等内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可通过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细化宣传教育目标受众、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手段、完善宣传教育基础工作等实践路径,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进”是民族地区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新举措,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探索,也是自觉运用和拓展“三进”理念的新尝试。组织编写国家层面的教材、具有融入式特点的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材以及相关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的路径;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教学目标,强化与培育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置专题课程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的路径;认真学习贯彻相关重要论述和政策文件,树立思想观念,涵养情感体验,形成坚定信仰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头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民族院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之一,具有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文章以“纲要”课为载体重点梳理了“纲要”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语料内容,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坚持两条主线、五大“语料”模块、两大平台、三段式教学活动,以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体系,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与共”的理念,并使其真正地入耳、入心、入脑。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具有自我教育、过程改进和路径创新等价值,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实践性四大原则,结合主体、客体、内容和方法四大维度,依据CIPP模型构建以理论认同培育为前提的背景评价、以文化认同培育为保障的输入评价、以政治认同培育为关键的过程评价以及以情感认同培育为核心的结果评价四大主指标,涵盖制度保障等12项分指标以及学校领导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等50项子指标,以期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