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社会有“乡贤治村”的传统,乡贤群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乡贤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中构建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同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乡贤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乡贤治村”的优良传统,发挥乡愁纽带吸引人,搭建良好有效平台使用人,建立保障激励机制留住人,引导以优秀精英为代表的“新乡贤”返乡建设桑梓、造福家乡,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拉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也是守好乡村文化之根、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归引。自古以来,乡贤作为乡村中“智慧”与“能力”的优秀群体,他们在责任定位上带有“文化传承”和“时代发展”的双重含义。文章通过对乡贤文化的梳理,分析阐述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总结乡贤文化的价值与实现路径,即强化“乡愁”的情感吸引和优化乡村治理组织结构,以期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乡愁具有空间恋地、时间怀旧、主体泛化和社会记忆等要素。美丽乡村建设应以"生态家园"理念留住乡愁空间恋地情结,以"追寻民俗日常生活"理念留住乡愁时间怀旧情感,以"产业引导和人性尊重"理念留住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以"建构乡愁的社会记忆"理念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以及民众日益丰富的文化体验需求,推动着“数字乡愁”实践与理论的创新深入,对其形式展现及内涵挖掘均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然而,当下“数字乡愁”实践依然存在诸多共性与个性的问题,需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宏观统筹,力促文化与科技融合协作;守好优秀的传统村落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成果的创造转化与创新发展;同时汇聚民智,赋权于民,实现生活与科技、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立足深厚的农耕文化,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乡愁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情感诉求,更多的是从思想上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是对乡村文化之“根”的执着。文章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其相辅相成、互促发展、密不可分的原生关系,并结合乡愁特征,尝试探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视觉形象呈现乡愁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实施途径,使建成后的美丽乡村既能留住现代人心理深层的“乡愁”,又能强化乡村文化意识、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民间艺术技艺、展现乡村在新时代的风采、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时期,“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遵循“民本思想承载、教育功能延续、乡村生态发展”的历史逻辑、“国家治理、教育功能论、共生教育”的理论逻辑、“国家元治理引领下教育全方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逻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体现为基于“三农”的人的发展教育、新农人产业教育、组织治理教育以及聚焦乡村振兴主题的教育自我治理。思考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教育—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逻辑与实践路径,有助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内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广西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仍存在村民自治能力较差、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治理尚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超级乡村”治理模式提高广西乡村治理水平,并不断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凝心聚力打造乡村治理品牌,切实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完善人才、资金协同政策。  相似文献   

8.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提倡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成为较热的话题。一些学者就此提出乡村教师应成为新乡贤型教师,要承担多方面的乡村振兴事务。然而,乡村教师成为新乡贤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乡村学校“离土”,教育隔离于村治之外,乡村教师难以参与乡村治理;乡村教师非本土化,教师乡土情怀淡薄;教育专业化抑制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经由乡村教育振兴乡村之路较为理想化。基于此,文章认为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应从属于专业属性,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最大任务是教书育人,在乡村学校“离土”的背景下,乡村教师能够坚守教书育人本职工作,就是为乡村教育“兜底”,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相似文献   

9.
周秀 《科教导刊》2019,(12):160-161,185
农村能让现代城市人感受到更强烈的乡愁文化,可以勾起人们更深切的感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当下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美丽乡村建设要结合乡土文化,以打造原乡思想为核心思想,在产业支撑和绿色环境的基础之上,加强对乡愁元素的应用,探索乡村乡愁景观建设的新型设计模式。本文立足于现实,详细分析乡愁景观在乡村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以此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乡村声景是乡愁产生的重要因素。以四川成都乡村旅游地为案例,通过扎根理论构建声景对乡村旅游地在地居民和旅游者乡愁触发影响机制模型,对两者在声景识别和乡愁感知维度的异同展开比较与讨论。研究发现,声景能激发乡村旅游地在地居民和旅游者的乡愁,其中,自然地理声最能激发两者乡愁情感,生物声次之,而人类活动声触发乡愁情感的作用最弱;在地居民和旅游者产生的乡愁维度基本一致,情感体验是对在地居民和旅游者影响最大的维度;乡愁维度中存在主观精神层面的乡村想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正处在实施的交汇期和关键期,面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不确定性因素,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事关民族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厘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好地推进两者的有效衔接,同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乡村振兴现实梗阻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优化策略提供参考,为乡村振兴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2.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人才撬动乡村振兴大舞台。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人才面临着“卡脖子”的困境,具体体现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失衡、人才机制不合理。只有积极引进人才、大力培育人才、设法留住人才,才能突破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三治融合”背景下,本文梳理“三治融合”的相关概念,从自治、法治、德治三个角度分析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乡村治理中应该坚持党的领导,进行多元治理、依法治村,创新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乡村发展面临新挑战下的战略选择,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村干部治理能力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成效。乡村振兴对村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村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面临着认识理念滞后、工作任务繁重、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动员难度增加等挑战。为此,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村干部成长机制、坚持“红色领航”、重塑基层公共性,是提升村干部治理能力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5.
刘和平 《山东教育》2014,(10):63-64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一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16.
乡愁作为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是小到个体,中到乡村地域,大到家国情怀的心理认同和精神寄托。同时,乡愁作为乡村德育的核心诉求,是记忆的乡愁也是理想的乡愁。文章重点论述卢氏德育的先时困境,分析德育改革突围,包括运行机制与表现形式,推动乡村德育创新与提升,发掘出卢氏德育的内在逻辑和张力。同时深入剖析实践取得的成效并总结启示,从而为我国贫困乡村地区的德育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多月来,“乡愁”成了网络上一个热门的词汇。“乡愁”,意思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借用徐志摩的诗,乡愁又是一种“蜜甜的忧愁”。城镇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而“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留得住乡愁”。为此,本刊特发这组“美丽乡村与美好乡愁”笔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巨大成就背后的治理经验值得认真进行总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将党的乡村治理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转化为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观察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包含“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坚持群众史观和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演变的“变中的不变”,这种“变中的不变”同时又包含“不变中的变”,即党的领导的乡村治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逻辑。从哲学层面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逻辑进行系统总结,可以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却在加剧,并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成为新时代乡贤的重要代表。由于新时代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而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能够且必须助力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为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表达提供了路径选择。在“五大振兴”视角下,乡村教师能以“增产”“领路”“作宪”“筑才”“优治”的表达路径,践行乡贤身份,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充分彰显乡村教师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