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能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共有的最基本追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体,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抓好入职初期教师的角色定位教育和理论培训,也要重视对处于成长期的中青年教师的系统培养培训,更要抓好处于成熟阶段的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和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2.
“双师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链条上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及发展,但目前“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普遍缺乏系统性和一体化的考虑和设计,很难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针对此现象,探讨了“双师型”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构建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推行是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结合武汉铁路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师制培养案例,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因此,高职院校应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帮助教师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整合,从而建设一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5.
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提高内涵建设水平的保证。对校内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对电气专业的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利用校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资源进行中级电工培训,可促进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有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探求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章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5.0、SATI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点聚焦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等方面,并有逐渐向深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聚焦兼职教师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重视青年教师专业化培养等方面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既具有普通教育教师发展的共性特征,又有着职业教育教师的“跨界性”与“实践性”特征。由于“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目标,“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本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以追求成为“双师型”专家型教师为发展愿景。通过对国内外教师发展理论的文献梳理和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状况的调研,挖掘“双师型”专家型教师内涵及其要素,从专业化培训、教研共同体建设、教学反思、企业实践、自我指导五方面探讨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国家标准驱动、院校支持推动、教师发展主动”的“三动”职教教师发展模式,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师范类高职院校的发展,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目前培养培训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和"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师范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应做到:完善和健全培训政策制度;资金支持,保证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经费;促进多元化培训、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相结合;加强师德培训;促进实践教学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工业4.0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亟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197所“双高计划”职业院校的中期自评报告及“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文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形成以综合素质为导向的准入机制、激励与监管兼顾的保障机制、实践提升与培训进修并重的培养机制。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从规范准入机制、健全保障机制、完善培养机制三个维度进一步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院校要创新发展,必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做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对学院长远发展的特殊作用,他们的培养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我院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践,提出了如何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的分析,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渡过教学适用期,提过了关于“传、帮、带”的几点建议。其次,为使青年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提高青年教师理论水平,本文提出了“双师型”青年教师标准和具体要求,并细化为三方面内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最后,从三个方面提供了建设“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新生力量.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走上岗位,成为“双师型”教师,本课题组以江苏省内22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青年教师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发现旅游类的青年教师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与技能水平不对称、行业经历偏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制度改革、校企合作、建立导师制等建议,以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职业院校采取校外引进、校内培养、定期轮训等多种形式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本文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江西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实施成效,探寻政策生效或失灵的原因,提出政策优化的建议。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实施对不同教师群体均有促进效果,对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和青年“双师型”教师占比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从政策异质性来看,“激励型”和“保障型”政策效果明显,“约束型”政策效果不显著。从年龄和职称结构来看,“激励型”政策对不同年龄和职称“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的效果明显,“保障型”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青年“双师型”教师结构的优化。从异质性政策交互作用来看,“激励型”和“保障型”政策、“约束型”和“保障型”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效应。公办高职院校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成效更显著,工程技术类高职院校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成效与商科、卫生、师范类高职院校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素质考核的标准必须是“双师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本文试从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应变对策,以期对高职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力量,是职业院校实现“双高计划”的控制因素。高职院校要在把握教师队伍建设价值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双师认定标准、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引入机制、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考核评价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高职院校应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进程,使“双师型”教师个体具有良好的双重知识与能力.整体在“理论型”与“技能型”结构上保持合理的比例。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高职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一定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高职人才。  相似文献   

18.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内容,制订科学合理的资格认定标准,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从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出发,探索如何合理认定“双师型”教师,以期能为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敏 《成人教育》2009,29(10):56-57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专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高职院校应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进程,使“双师型”教师个体具有良好的双重知识与能力,整体在“理论型”与“技能型”结构上保持合理的比例。从而提高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高职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职院校应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本文基于相关概念的厘定,调查江苏地区4所高职院校“校-企互动‘双师型’ESP师资”现状,分析了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ESP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