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分别从文献信息资源的传播机制、载体形式、读者需求及服务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陈奎霖  高进 《新闻传播》2023,(3):44-46+50
“高校新媒体矩阵”是新媒体时代讨论的热点之一,构建新媒体矩阵也是当下高校宣传的主要渠道。通过统计分析、高校调研显示,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普遍面临着新媒体矩阵内部互动性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面狭窄导致传播力不足、宣传工作缺乏科学的传播策略等问题,想要解决新媒体矩阵构建中的弊病,必须从构建理念与总体规划、差异化传播、运营策略等方面来对主题进行创新研究,为高校新媒体矩阵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积淀的新媒体运营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在信息传递、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巩固和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基于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应锁定智媒体融合发展的契机,加大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研发和创新力度,不断优化新媒体融合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耦合发展优势,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提高传播能力,提升传播效能,借力全媒体数字技术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阵地,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4.
王玉珠  唐潇 《新闻窗》2013,(3):16-17
作为展示学生才艺、服务校园文化生活、传递校方与学生间信息的重要平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高校的建设重点。新传播环境变化、新媒介工具使用和新传播模式变迁———新媒体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得校园文化呈现出交互性、多样性和兼容性等特点,重视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是新时期发展校园文化的必要前提。课题组综合办学层次、学校性质、学生规模等因素,选取某地高校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5.
丛楠 《兰台内外》2022,(2):37-39
新媒体为高校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播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新媒体视域下,加深校史文化研究,创新校史文化传播途径,构建多管齐下的校史文化新媒体传播格局,具有现实且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播现状的不足,提出新媒体在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播方面发挥的有效作用,结合燕山大学校史馆实例,探讨新媒体视域下加快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高校媒体主要包括校报、校园电视广播、校园BBS、社团刊物等多种媒介形式,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媒体形式新增了如手机媒体等自媒体形式的传播形式,高校媒体传播的范围和广度也因为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而有了更大的空间,如何利用新媒体实现高校媒体传播发展的新高度成为了学术界越发关注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媒体传播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了高校媒体传播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强 《传媒》2022,(17):84-86
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在信息传播主客体间的界限、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本研究通过开展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SWOT分析,力求为找寻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打下基础。本文认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应从三个途径入手,包括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创新、信息传播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创新和媒介环境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张道明 《传媒》2021,(15):82-84,86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深刻改变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生态.高校要正确审视新媒体场域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变化和凸显的新问题,善用新媒体思维、新媒体信息、新媒体语言、新媒体载体和新媒体素养激活爱国主义教育,生动传播好爱国主义精神,因势而新、顺势而为,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心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提供精神力量。然而,在培育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多元一体"逻辑关系认识不清、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效果欠佳、新媒体管理运用不规范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下,未来应从"多元一体"逻辑关系符号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化、少数民族发展现代化、中外关系合理化、新媒体运用科学化等方面着眼,进一步培育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国内各高校纷纷借助这一平台来建设和传播自身的品牌形象。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建构和传播自身品牌,对于塑造其亲民开放的良好形象以及积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等方面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伟红 《出版广角》2021,(10):88-90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赋予传播多元、互动、实时等特点,使用户黏性及忠诚度大幅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思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定位等均有了显著的变化,并呈现新的特点,高校图书馆服务由此迎来拓展与深化的良机.高校图书馆应认识新媒体给用户服务思维、合作服务思维带来的新变化,从精准做好服务定位、积极拓展服务方式、深入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等方面优化图书馆服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通讯设备的普及,新媒体在我国迅速发展,与以往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互动性和个人化等特征,因此信息传播更加及时更加便捷,信息内容也更加庞大更加多元复杂。高校作为新媒体传播的前沿阵地,受新媒体环境影响巨大,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也具有极深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屹峰 《青年记者》2016,(32):93-94
利用新媒体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传播领域的技术革新使新媒体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各行各业均有涉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是无法回避新媒体技术.创新创业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创新创业更被认为是新常态经济的新引擎.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紧密契合度,为其开辟了有效传播平台、指引创新范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巨大市场,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新媒体视阈下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创新,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媒体支持体系、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构筑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对全面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0月12日至14日,由2007"中国网络传播年会"暨"新新论坛"组委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承办的2007年度"中国网络传播年会(2007 CHINA CMC Annul Convention)"与"新媒体与新思维论坛(简称新新论坛)"在武汉举行.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参会代表及港、澳、台专家学者通过专题讨论、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围绕新媒体技术环境对传播学及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展开热烈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丁梦琪 《今传媒》2015,(3):32-34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传播学5w 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都体现出新兴的传播特点。基于此,媒介工作者应当加深对新媒传播过程及特性的认识,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丁利 《中国记者》2018,(3):88-90
近年来,政务新媒体快速发展,在推进政务公开、引导网络舆论、加强政民互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作为政务传播的新尝试、新应用,在传播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分析当前政务新媒体发展面临的多重传播困境,并从角色定位、内容建设、参与互动、队伍建设四方面提出做好政务传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广告的"新"主要体现在其打破了传统媒体广告在传播地域、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为广告受众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互动体验,给广告主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但也正是由于新媒体广告的"新",使得其在传播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内容缺乏创意、受众碎片化、效果监测技术不完善、可信度降低等问题。本文立足新媒体广告的内涵及其传播优势,重点探讨了新媒体广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新媒体广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0月12日至14日,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承办的2007年度“中国网络传播年会”与“新媒体与新思维论坛(简称新新论坛)”在武汉举行。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参会代表及港、澳、台专家学者通过专题讨论、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围绕新媒体技术环境对传播学及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展开热烈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竞争的日趋激烈,各高校都加大了对校园学习生活氛围、科研教学环境等的宣传力度。新媒体传播工具具备掌上移动的特点,能够及时、快捷地传播信息。微信无疑是当下校园内外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信息传播载体,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新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的困境,探讨高校新媒体传播力影响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20.
借助高校新媒体平台传播网络文化正能量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增强正能量传播效果、正确引导校园舆论导向.然而目前高校新媒体平台在传播网络文化正能量的过程中,存在平台管理不规范、运营团队专业性不强、互动性较低、内容和形式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强化对新媒体平台的规范化管理、协作共建及组建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增强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