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媒介赋权时代,竖屏微短剧凭借“爆点式”的情节设置迎合了青年“替代性满足”的心理。作为糅合了网络文学、短视频、横屏网剧等多种特征的短视频新兴形式,短剧颠覆了传统横屏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叙事风格。本文以快手小剧场竖屏微短剧为研究对象,分析竖屏微短剧情节设置特征,探究竖屏微短剧现象级流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尹鸿  张维肖 《传媒》2023,(2):16-18+20
<正>2021—2022年,中国电视剧和网络剧行业在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宏观大环境下,配合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宣传任务节点,积极回应弘扬主旋律、强化正能量的要求,同时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受众心理的复杂变化,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呈现出“减量提质、降本增效”的新常态。随着内容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网标”“剧标”先后出台,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社会效益优先成为剧集创制的必然要求。呼应大时代、唱响主旋律成为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的自觉选择。新主流影视剧在现实主义深度和艺术表现完整度上取得突破。“温暖+现实主义”成为创作主色调。融媒时代的微短剧、短剧、竖屏剧、  相似文献   

3.
互动性和即时性强的移动互联网络已然全方位地覆盖了人们的视听生活,碎片化、即时化的信息变得更能抓住用户的注意力,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碎片化内容的亟需、分众化市场的形成,竖屏微综艺应运而生。竖屏微综艺节目可分为访谈类、旅游类、生活类、音乐类、娱乐类等类型。竖屏微综艺节目具有体量“微”、灵活性强、传播效率高、制作成本低、潜在营销空间庞大等优势,但也存在管理混乱、专业人才短缺、节目特色不鲜明等不足。竖屏微综艺的发展应该重视前期用户数据挖掘,打造高质量内容,并将其当做IP进行品牌运营。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设备成为视频播放的第一大终端,竖屏电视剧、竖屏纪录片、竖屏直播、竖屏微综艺等符合手机端观看习惯和交互体验的竖视频迅速兴起。因其执行难度低、时间跨度短、成本相对较小等特点,竖视频吸引了大量内容创作者。然而要真正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防止“随看便被划走”,竖视频的制作需要打破传统的横屏叙事逻辑,  相似文献   

5.
碎片化时代,智能手机、移动网络技术的完善及相关费用的下调刺激着手机用户对短视频需求量的激增。在短视频行业高速发展的风口,有一个新动向值得被重视——倒置了传统宽屏格式宽高比的竖屏格式逐渐兴起,手机短视频正在步入竖屏时代。本文从竖屏格式的优势、争议及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三部分进行分析,认为竖屏格式能为手机用户提供更佳观看体验,是短视频行业值得推进的新格式。  相似文献   

6.
周思灼 《传媒》2022,(10):55-57
随着用户的观影习惯由“长”向“短”演变,微短剧正成为网络视听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延续短、平、快的短视频传播逻辑下,微短剧以浓缩化剧情、社交化互动、垂直化运营的特点得以快速传播。但作为网络视听行业新兴业务模式,其发展还存在粗放生产、易于“成瘾”及文化价值不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价值引导、提升平台自律能力及创作人员创新能力,以谋求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发展,使用手机浏览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远远超过观看传统电脑获取资讯的人数,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手机竖屏获得资讯,用户使用客户端的习惯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在推动竖屏时代的发展。今天为了实现手机便携式传播目的和效果,新兴的竖屏剧迎合受众观感,逐步从实验短视频一步步发展到日常观看的电视剧综艺电影等,竖屏影视剧运用新鲜的故事机制,结合沉浸式的传播方法,论证了新媒体的"沉浸感"与竖屏时代新的传播策略,加强视听交互性,而竖屏剧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电视剧及电影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董军华 《传媒》2023,(9):41-43
移动媒体时代下,传统广电纷纷介入竖屏传播,推进竖屏内容的专业化制作。广电媒体的竖屏转向由多方因素协同促成:短视频平台的普及和支持、媒介技术的革新升级、受众定位和消费场景的转变,以及轻体量的内容转型。竖屏传播机制下,媒体需要多维切入营造沉浸感:建立针对竖屏的制播流程,优化用户的操作空间和交互性,注重界面视觉美学的整体性,并打造系列化的竖屏内容矩阵。广电媒体要不断激发竖屏表达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传播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陈海燕  范容 《青年记者》2022,(18):117-119
网络文学IP和微短剧的交互赋能有助于在受众注意力碎片化的今天,集合有限的受众资源“辐辏”出注意力“轮毂”,而在这种受众注意力集聚效应下,IP微短剧的盈利空间得以大幅拓宽。平台分账、资本催化,IP微短剧曾乘此东风扶摇直上,但在暂时性繁荣的表象之下,如何克服对平台补贴的依赖心理?IP微短剧正逐步在直播带货和商务合作等“后链路”式变现的可能性上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使竖屏模式更能满足手机用户的习惯及碎片化阅读和传播的需求,同时,竖屏模式的广告转化率也更高。随着竖屏在国内外视频网站的应用越来越火爆,以信息和内容为主的短视频开始向竖屏剧迭代,虽然竖屏不会完全取代横屏,但竖屏剧必将成为移动传播时代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电视媒体面临竖屏传播的时代趋势,从美学、技术、终端、受众、收视习惯、哲学等方面,论证了竖屏时代来临的历史必然,呼吁倡导传统媒体积极行动、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热情拥抱竖屏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探讨移动竖屏如何影响社会变革,并进一步研究剧本创作与屏幕媒体领域相关的创意实践之间的关系。从手写、印刷到数字存储技术,电影早期的撰写格式和惯例可能会限制电影编剧的创新,甚至改变了整个电影行业的剧作方式。作为创造变革和挑战传统媒体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必要条件,智能手机为当代关于电影剧本创作是如何发展电影理念做出了突破性贡献。技术进步通过应用程序和数字工具孕育新类型的编剧实践,其本质是为了响应市场需求,促进了现有的剧作实践,而没有真正激发新的创作实践。如果技术可以决定正在制作的屏幕媒体类型、风格和形式(例如网络大电影、网剧、短剧等),除了复制模拟世界中发生的事情之外,移动竖屏时代如何塑造和增强编剧的故事制作实践?  相似文献   

13.
王晨 《新闻战线》2020,(5):62-64
移动互联网时代,更符合手机用户观看习惯的竖屏视频流行开来,主流媒体不但开发了以竖屏为呈现形式的视频新闻栏目,还借助短视频平台,打造了一批现象级的竖屏短视频产品,让严肃的时政新闻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受欢迎。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智能传播技术逻辑主导的主流媒体小屏端竖屏成为新的媒介视听传播空间载体,媒介话语逻辑建构也因之产生新的势能与裂变。融合新闻生产的边界不断突破与突围,手机端竖屏的信息呈现、叙事能力与舆论引导能力成为衡量新型主流媒体有效传播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进入Web3.0阶段,习惯于社交媒介的“Z世代”审美品味、情感与消费偏向均发生重要变化,碎片化、轻量化的阅读习惯使得主流媒体的叙事场景出现了“大屏—小屏—横屏-竖屏”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下,短视频凭借简短化、可视化、碎片化的特征和适应移动设备的竖屏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关注。2019年7月29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的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主播说联播》正式上线,创新使用竖屏模式使传统媒体年轻化、严肃报道幽默化、官方媒体亲民化,然而此种创新却在模式推广上遇到了难题。本文将探析《主播说联播》的特点,分析其在竖屏模式下遇到的困境,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林海峰 《兰台内外》2022,(10):61-63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向网络电子化和碎片化方向转变,社会进入了“微时代”。在“微时代”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呈碎片化发展,逐渐形成网络社交微文化,给图书馆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本文从“微时代”环境下读者碎片化、微型化的最新需求出发,分析传统图书馆存在的文献资料利用率低、服务内容与形式陈旧、交流功能不完善,以及专业化服务水平、资源整合能力不高等问题、原因,并提出在“微时代”环境下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工作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网络微短剧是技术、平台双重赋能的结果,也是适配场景化消费诉求的产物。它不仅借由生产主体的泛众化,以平民的视角、微小化的事件、内化的表达为精英文化"去蔽",还通过密集设置矛盾以及对人性的关照和洞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振。网络微短剧是一种碎片的艺术,也是一种语言的游戏。内容生产者、广告商和目标用户以某种彼此均可接受的规则行事,并以此建立起内在的社会关联,这种复杂的文化张力是网络微短剧创作泥沙俱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短视频App的使用普及,短视频媒介的美学特质与叙事潜力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得到深入探索.基于手机竖屏画框的影像创作逐渐兴起,竖屏银幕微电影《替身》等竖屏微电影的成功使传统电影宽银幕影像受到挑战.竖屏影像在现实感、空间感、时间感方面具有"新"的美学特征,使影像美学出现"竖屏转向".同时,经由这一转向带来了新的影像文化生态,即在真实空间的回归中,通过口语叙述,产生了主体间的共鸣.本文在银幕画框发展历史中理解竖屏银幕,阐述影像美学的竖屏转向,并探讨竖屏转向对传统影视的补偿与补救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9,(5):11-19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提速,人们的移动端媒介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竖屏视频应运而生并呈强劲的发展之势。各大流媒体平台的入局和业界实践数据都间接或直接体现了竖屏视频的媒介效果。那么为什么竖屏视频的效果如此突出?在哪些情况下竖屏视频的效果更佳?研究将以在场理论(Presence)为基础,论证竖屏视频能够产生在场感进而产生其他媒介效果的观点,并借鉴在场效应来构建起横竖屏视频媒介效果的多维指标体系。研究还将对横竖屏视频进行结构化分析,提出内容—功能—场景的分析框架,为比较横竖屏视频的长短之处提供参考,为5G时代的视频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媒介生产与消费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定量研究和个案分析,发现抖音平台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手工艺类非遗”)短视频注重微叙事,追求“瞬时审美”;讲求故事性,注重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以竖屏和特写镜头为主,建构一种沉浸式审美体验。研究认为,通过发掘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创新表现形式,加强传受互动,拓展意义空间,有助于推动手工艺类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