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5年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并运用ArcGIS可视化及HotSpot Analysis空间分析模块,从空间和关联性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结果表明,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各片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空间分布表现为西部低、东部高,且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2015年以来,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推进,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效果,多年来贫困程度居高不下的问题得以改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特别突出"教育扶贫",这一重要举措必然为燕山-太行山连片区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文章以燕山-太行山连片区为背景,针对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进行探析,为进一步理清职业教育扶贫路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县域层面出发,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大别山连片特困区36个县域2008-2014年间农业生产、农业收入、教育和医疗四个方面与贫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判断各贫困影响因素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产、农业收入、教育和医疗四个方面与农村贫困存在较强的耦合性;第二,贫困主要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受人均农业收入水平低影响的县域最多,其次分别为教育水平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受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影响的县域最少。  相似文献   

4.
根据二十字总要求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β收敛模型测度和考察2012—2021年中国乡村振兴及5个维度发展水平、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特征。研究结论表明:基于熵值法测度结果,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考察期内平稳上升,不同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5个维度指数大小依次为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基于核密度估计结果,全国与中部地区呈现高水平集聚、西部地区呈现高低水平集聚、东部地区未呈现明显的高低水平集聚现象,不同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绝对差异逐步缩小,全国分布极化现象不断改善,不同地区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基于空间β收敛结果,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存在明显的空间β收敛,并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所控制的差异化经济特征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空间收敛。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安徽省局部县域实地考察,选用熵权法分析县域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动态及其差异。研究显示,安徽县域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动态整体不佳,但有向好且均衡化发展趋势,且与地区人均GDP水平、金融资源配置正向关联,与金融交易成本负相关。针对其发展困境,文章从乡村产业振兴发展、金融资源配置、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等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晋陕豫三省14个乡村旅游案例地的居民感知情况,验证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效。借鉴国家政策文件和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乡村旅游的四个维度和乡村振兴的五个维度,对晋陕豫14个旅游乡村开展问卷调查,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验证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效果。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保障体系等要素对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均有促进作用。旅游保障体系对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促进作用显著,旅游形象塑造对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促进作用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促进作用显著,资源开发水平对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促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探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至关重要。县域经济发展历经长远,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业发展低效、发展要素制约、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治理现代化水平不高等困境。需要在分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探索其发展路径,具体包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发展体系;激活各类要素,增添经济发展活力;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强化政策机制保障,营造良好制度氛围;构建协作治理框架,提升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构建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衡量乡村振兴水平,甄别制约因素,并为乡村全面振兴指明方向。研究基于河南省固始县的调研分析,根据乡村振兴总要求和目标,构建了“3层次—6维度—36指标”的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固始县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结果表明,固始县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效果得分达到了4.161,总体水平较高。从各维度看,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评价得分最高,随后依次是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城乡融合、生态宜居等项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9.
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探究人口统计因素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的影响,以期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以邯郸市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测评旅游扶贫效果,找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性别因素对居民感知的社会文化扶贫绩效有显著影响;2)年龄因素对居民感知的扶贫绩效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3)文化程度因素对居民感知的扶贫绩效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4)家庭收入因素对居民感知的扶贫绩效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5)职业因素对居民感知的扶贫绩效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县域高职教育承担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县域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是:聚焦“县域需求”,彰显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性;瞄准“内部重塑”,凸显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重组“教育资源”,强化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性。县域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需通过创新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等路径,实现人才强农、产业富农、科技兴农、文化育农。  相似文献   

11.
融入乡村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当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产业"先进主义"、企业"以大为美"以及地域"城市中心"等倾向,不利于高职教育与县域以及乡村产业形成深度合作.基于"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政府引导、精准对接和共享发展为原则,构建高职院校融入乡村产业的基本框架,实现以产教融合优化乡村产业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和创新以及参与乡村秩序构建与乡村治理.推动高职教育融入乡村产业,重在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改进县域产教融合治理;促进有效衔接,完善高职教育融入乡村产业的实践框架;培育生态,实现高职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乡村收缩是我国城乡结构转化进程中呈现的新现象。文章首先从概念层面阐释了乡村收缩的内涵,梳理了我国乡村收缩需要重点把握的逻辑线索,进而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以甘肃省为例从县域尺度对乡村收缩程度进行测度,从乡村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揭示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乡村收缩在不同语境其内涵可能存在差异,但其本质均是青壮年劳动力的过度流失;(2)2000年、2010年、2020年甘肃省乡村收缩指数均值呈现动态大幅度上升趋势,分别为26.11%、38.97%、49.98%,且上升趋势具有比较显著的空间差异性;(3)城乡二元结构下,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经济发展与要素流动、历史基础与社会文化、政策安排与治理能力都对乡村收缩有影响。新时代我国应从振兴县域经济出发,依靠产业聚集、人才引进、资金筹措、城乡融合的政策组合来回应乡村收缩现象。  相似文献   

13.
农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安徽省2012—2020年农旅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通过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测算安徽省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水平。实证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旅产业耦合水平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下降至调和协调水平。安徽省应深入挖掘农旅耦合点,强化政府引导,以“农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核心内容,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开展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与防返贫等工作的现实要求.本研究以豫南大别山区的郝堂村为案例区域,以层次分析法、语义差异法为研究方法,构建了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了游客组和专家组在郝堂村生态宜居建设绩效的评价结果方面存在的差异,以期为广大省际边缘区和革命老区等连片特困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生态宜居建设仍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郝堂村美丽乡村的生态宜居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层次分析法和语义差异法在美丽乡村绩效评价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6.
旅游扶贫方式已经得到贫困地区的广泛认可和重视.如何评价、衡量旅游扶贫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绩效状况已成为研究焦点.国内外有关旅游扶贫绩效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对突出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文章从旅游扶贫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入手,构建了基于农民受益、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产业关联的区域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规划制定、项目验收、战略选择及调整等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和助推器。文章基于我国2015—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在指标测度基础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稳健性检验下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作用远大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鉴于此,文章提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引导东部地区主动帮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加强学习借鉴,促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动能。  相似文献   

18.
选取福建省2014年至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及乡村振兴发展相关因素指标数据,采用AHP-熵权法对乡村振兴各维度相关因素指标进行组合赋权,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算法对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担当与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的关联度均大于1.3,说明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质量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度;其中,与“乡风文明”维度关联性最强,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乡村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推进作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保障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基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多维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扶贫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基于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从产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维度评价扶贫绩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皖江城市带扶贫绩效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产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较低。  相似文献   

20.
《广西教育》2014,(8):12-12
问:国家近期出台了什么文件对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 答: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于2013年9月13日印发了《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决定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以下简称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