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学校作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一直备受学者关注。本文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探源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形成模式,梳理学校武术教育百年的演进逻辑,并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学理上的反思,以期为今后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是一种“后发内生”的发展模式;其百年的演进逻辑表现为:从“武体分离”到“以武入体”的“体育化”演进;从“强种卫国”到“文化传承”的民族主义演进;从“由拳入操”到“段位入校”的“套路化”演进;从“以武强身”到“武以成人”的“身体化”演进。学校武术教育“体育化”的发展逻辑使其丧失了自主性独立发展的生存空间;学校武术教育“套路化”演进消解了武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技击表征的意义;学校武术教育应当承担起武术“拳种”传承的功能,实现对学生“武以成人”的终极教化。  相似文献   

2.
三元小红拳     
红拳是一种历史悠久,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武术流派。“三元小红拳”是红拳中的一个套路,来源于陕西省三元县。清朝咸丰年间,张天虎(又名孙天福),人称“麻利张”,在陕西三元县带了四个徒弟,其中以“鹞子高山”(原名高占奎)学得最好。鹞子高山在陕西教给了马叉子(因跛足而得  相似文献   

3.
“文武合一”是武术传承的理想追求,近年来学校武术“淡化套路、突出应用”“优化套路、强调应用”“打练并进、术道融合”等教改理念都是在追求“文武合一”中对武术本质“击”与“舞”的改版性重论.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历史视角对武术本质进行分析认为:“击”“舞”一体是武术传承与创新的实质与依据,以“刻意练习”为语系的“击”与以“NLP教练技术”为语系的“舞”两套编码训练系统的合一形成武术技术传承与品质培养的教育指向.与以往重“技术教学”的教改理念不同,2013年学校武术教育联盟提出的“打练并进”教改理念是武术“击”“舞”一体、重“教育”传承的回归.学校武术只有实施散打兼顾套路、套路兼顾散打的教改模式、采取与时俱进的“刻意练习”与“NLP教练技术”教育技术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打练并进”教学目标与“文武合一”的教育追求.  相似文献   

4.
武术教育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于2009年重新修订了武术的定义,确立了"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这对现行的武术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如何在教育环节中体现出武术文化符号、载体象征,如何体现武术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武术教育必须由单纯的武术技能传习转向更重要的武术文化传承.采用文献综述,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针对当前武术教育存在的弊端与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进行了阐述分析.对未来武术教学教育方式、重心的转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侵略与争夺,我们只能选择自救,把武术文化精华加以传承、发展、创新,并期望由此推动武术教育方式的转变,进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套路拳种纷呈的特征从审美趣味、审美需求以及审美风格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认为:武术套路拳种纷呈,一方面是缘于不断地融入了创拳者主体的情感与智慧,对套路动作根据个人的才情、主观意向与认知水平进行了“有意改造”,是创拳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趣味的能动反映;另一方面,武术套路拳种纷呈满足了传承者不同的审美需求,是传承过程中的主观遴选和再次创造;另外,所创编与传承的套路拳种在审美风格上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保证了武术套路在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在扬武与抑武的交替下仍然保持着拳种纷呈而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传统体育民间传承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蒙古族传统体育“主”与“支”文化的传承,剖析其繁荣与衰亡的历史根源及其影响因素,为蒙古族传统体育在民间的顺利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为探寻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对中、日、韩3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武术、柔道、跆拳道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跆拳道、柔道传播与发展成功的因素及武术文化式微的原因。认为武术文化在竞技体育领域没能进入奥运、在学校体育领域的开展不够普遍、在群众体育领域传承与发展主体的断层与缺失以及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发展的不平衡等现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可以归因为:社会转型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传统武术文化的脱节、改革开放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与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全方位接纳、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主体——农民职业身份的转变、竞技武术的商业化操作、传统文化中宗法制度的不利影响、对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管理失衡等,并据此对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  相似文献   

9.
明清晋商在创造商业辉煌的同时,也推动了山西武术的繁荣与发展。形意拳于明清时期起源于山西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四大拳种之一,是晋商文化的直接产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学、社会学为基础,从形意拳的传承风格与特点、传承地域与传播效果、传承氛围与技术和理论的创新、传承制度与文化构建等方面探讨晋商对其产生与发展的影响,以期促进地域武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选取5所体育院校套路专项课作为调查对象,对“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武术教学提供一种模式与参考。分析认为:套路专项课教学内容拳种化,拳种独特功法缺失;体用脱节,套路动作拆解实用教学不足;以技术传授为主,忽视了武术本质和学生个性品质教育;教学评价单一,主要是套路单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出现套路专选人少,学习兴趣低,遗忘率高,难以传承拳种精华等问题。为此,依据武术本质特点和教育原理,经过经验总结,提出“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回归实践应用效果突出。主要结论:1. “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教学指导;由武术功能决定教学内容结构,以全面教学目标引导教学方法,形成的一个教学体系。2. 该教学模式以拳种主要技术为主体,以套路学习为主线,形成功法、套路、用法三位一体教学结构。3. 纵向掌握拳种核心技术和技能,了解拳种完整技术和知识结构;横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群体凝聚力为教学目标。4.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主观能动性,运用“三体”法感知“内外合一、体用兼备”的魅力。5.模式操作程序,由功法入门,由套路求法,由实用求真。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套路技术教学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现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技术教学内容以竞赛套路为主,缺少技击性动作的教学内容,在拳种的武术知识传授上缺乏系统性。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以各种拳术、器械套路的演练为中心的体育活动。通过套路的演练来品评武术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高低。武术套路是由武术基本技术连续起来组成的。但武术套路的结构并不是武术基本动作的简单总合,而是有它一定的编排原则和方法的。套路的编排直接影响着武术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一、依照教学顺序进行编排编排套路时的动作选择,一般是由已知到未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新的套路编排又不脱离原有套路的基础,也不停留在原有套路水平上。编排初学者成套动作时,要考虑到为全面掌握基本动作打好基础,并在掌握基本动作过程中丰富套路。因此套路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文化学为视角,从文化构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形态出发,通过对文化层次论解析,研究指出,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着"原始形态留存""文化精髓延续"与"文化脉络延伸"三种递进传承层次. 从武术文化传承层次空间思量,现代武术文化传承主要面临着"静态"文化保护不遗余力,但"活态"内核文化传承不力;"非遗"文化制度建设完善,但"民间"传承环境受到挑战;"学风"文化气质逐渐养成,但"出新"文化思维动力不足等困境. 要实现武术文化传承第三层次空间的突破,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承应围绕传承内容开展传承活动,在内容建设中传承文化精髓;围绕传承主体建立传承机制,在制度建设中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传承方式形成传承思维,在吐故纳新中走向存续传承.  相似文献   

14.
摘要:20世纪兴起注重身体“内在感觉”的身体教育与16-20世纪一直倡导“外在指标”进步效果的身体教育结合,日渐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的主流模式,而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也是以身体为载体集“外在指标与内在体验”为目标的身体教育过程,面对现代武术教学长期追求外在指标锻炼效果所导致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发展困境,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互动的身体教育视角审视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认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不仅是“外在指标提高与内在感觉深化”的一体化身体教育,而且从内外结合中强化了武术人对身体的认识,形成了四种武术身体观:分类与系统的身体观、被控制与自主的身体观、超越肢体与人械一体的身体观、意志磨炼与思考想象的身体观。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历史实践所形成的“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相融合的文化教育遗产既具有增强体质的锻炼特性,又因体验丰富而具有提高兴趣的精神元素,应成为当今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历经千年赓续至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传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机制层面探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发生问题,可在很大程度上使传承得到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更具象化的呈现。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机制进行了界定和内涵阐释,并且通过论证提出了“驱动机制、实施机制、表达机制、保障机制和反馈机制”5个呈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的维度。同时,以上述5个维度为逻辑主线,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检视,最后给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的调适策略,即在驱动机制层面要由“分散”型调整为娱乐休闲和竞技竞赛“双重”驱动,在实施机制层面的传承模式需由“单向型”调整为师徒制和师生制“复合型”,表达机制层面需从以“内容”为核心调整为以“主体”为核心,保障机制层面要从以往的“多点支撑”调整为制度和经费“双项支撑”,而在反馈机制层面的评价体系须从之前的“缺失”状态转向以“传承效果”为中心。本研究在传承机制层面的探索,一定意义上深化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为使武术的“非遗”保护这项工程更加调理有序地开展,以目前争议较大的三方面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就武术“非遗”应该“保护哪些内容、怎么保护、通过什么途径传承”展开讨论,指出:武术“非遗”保护的对象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拳种;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一方面应该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创新,这是两项并行不悖的工作;“非遗”武术既可以在民间通过传承人传承,也可进入学校通过青少年传承,但这里的学校主要是专业院校,在各级普通学校可以通过课外武术社团而非武术课由少数青少年传承。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美学角度借“线”来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解读武术的线性之美.认为,武术的线性表达并不仅仅是身体艺术表现的视觉美感,还是“武术精神”的表达与传承,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武术的线性之美主要表现为含有技击意义的阴柔美和阳刚美、构成多样化套路风格的流动之美、表现武术文化张力的中和之美,以及体现“天人合一”人文内涵的意蕴之美.武术技术动作长短、节奏、方向的线性变化,不仅是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技术动作的实践需要,也是当代武术向艺术武术不断发展的趋势表现.  相似文献   

18.
武术套路竞赛市场开发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社会学、消费行为学、体育经济学、武术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了文献资料、社会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武术套路竞赛市场开发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武术套路竞赛市场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创建武术品牌,达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摘要: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知识中心教育使体育教育中学生越来越失去自我,成为数字表征的抽象人。在此“刺激-反应”话语下,学校武术表现出实践性本体教育缺失的“去中国”化异化现象。鉴于此,通过文献资料法、辩证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传承进行分析,认为: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话语的隐喻,传统武术以“拳种人-武术人-中国人”的教育模式,在生理身体、社会身体、心理身体教育方面实现对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而进行自我认同人化教育。当前学校武术要进行拳种的“内外、己人、身心”话语转换,以“己-人-己”路径进行精神培育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育人,服从“学武术,做中国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漠南地域武术文化中的典型武术技法——漠南阴把枪的文化渊源和传承脉络进行史学梳理和文化人类学考察,研究认为:其一,漠南阴把枪传人土默川平原是清末移民携技的文化传播,传统的武技传播是以人际传播为其基本构成路径,但与此同时伴有群体传播和官方主导的组织传播为其辅助方式;其二,套路样式是漠南阴把枪自身发展完善后的文化创造,是在其传承与传播过程中文化调试与适应的结果;其三,恋土定居的客观事实是历史和当代漠南阴把枪横向传播的藩篱与桎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