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建构论解释教学现实的意义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社会建构论来看,教学现实乃师生在教学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秩序,以及对它的知识。社会建构理论是一个解释的框架,可以促进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促进教学理解的深入化;可以为教学研究提供方法论参照,提高研究者的理论自信;更重要的是可以重勘教学现实,对相关决策的出台提供理论关照。然而,借鉴该理论的支持和方法论指导,还需澄清它的前提并划清界限,即在认清教学活动特殊性的基础上,注意社会建构论在解释上的路径依赖性、相对性以及避免解释的泛化。  相似文献   

2.
英语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它强调开展以调节教育过程,保证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为目的的评价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控与评价,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并将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调整教  相似文献   

3.
自我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之一,形成性评价即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斯克里芬之后,美国教育家布卢姆首先将这一评价方式运用于教育评价实践,大大推进了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促进学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内容而进行的评价。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形成性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微评价活动中,网络和影像技术与权力—知识机制生产出了一种新的在场性,它使得影像意义上的看成为微评价活动的基本样式。无所不在的看和评价所透露的是一种新的权力运作方式,主体不再被归结为传统人文科学所界定的人,而是被归结为这种权力运作的符号。相应地,作为评价活动的基本方面的主体需要发生了重构。这集中表现为主体的被看的需要以及它所引发的结构性调整和变动。当是否被看成为一个前提性的东西时,评价活动必须得到重新审查,这需要回到微评价的无所不在的看。  相似文献   

5.
建构适应性专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适应性专长兼具知识和创新的双重成分,与常规专长存在质的不同,突出表现在生成性重构、理论驱动和灵活调控等方面.它是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的核心特征.当前应树立培养适应性专长的教育目标观,知识和创新并重;加强多学科交融,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为适应性专长的形成奠定深厚根基;改革评价方式,构建"为未来做准备"的评价体系,为适应性专长的形成提供正确导航.  相似文献   

6.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探究活动兼具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功能。目前,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存在“伪探究”与“试卷型知识理解”等现实问题。据此提出探究活动设计策略:在生活视域下创设问题情境,以知识为目标、生活为问题载体,打破知识与生活间的界限,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构建情境性问题;丰富证据来源,提供多样实验工具,激发多种探究方案;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脚手架”,激发学生自主性知识建构,促进探究活动结论的解释与交流;以问题为核心,问题、证据、解释与交流四者联动,相互支撑与反馈。  相似文献   

7.
自我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之一,形成性评价即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斯克里芬之后,美国教育家布卢姆首先将这一评价方式运用于教育评价实践,大大推进了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促进学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内容而进行的评价。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形成性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江启辉 《辅导员》2009,(18):46-47
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活动效果所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调节活动过程,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它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双向活动,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另一方面可为学生所在的社区提供有用的资料,以利于学校、家长和社区韵合作,帮助学生进步。  相似文献   

9.
SOLO分类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LO分类法是一种新的评价理论,它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值得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在阐述其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SOLO分类法对学习理论的贡献:把“阶段”观念迁移到具体的学习任务,使之能应用到教学实践;解释了功能方式的转换,克服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困难。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为评价学习的质量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为不同学科的教学评价构建了一个比较学习质量的共同平台;为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知识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职业教育场域中的基本问题,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默会性、经验性、情境性、程序性、实践性并不是职业教育知识的本质属性。职业能力生成性因符合普遍性、特殊性、决定性、内在联系性的原则,并以学习者职业能力形成为出发点,应成为职业教育知识的本质属性。职业能力生成性,具体指知识的选择以职业能力生成为标准,涉及整个工作世界,包含整个工作过程;知识按照能力发展顺序进行序化;知识的表征与习得方式寓于职业活动之中,习得强调知识的产生而非知识的传递。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以改造世界为取向,但也蕴含了如何解释现实世界的深刻思想。马克思实践解释学涵盖了解释的主体性、社会性和真理性三大原则。其主体性原则蕴含解释的对象性、互主体性和视域性思想,与现代解释学所彰显的理论维度相吻合;解释的社会性原则关涉解释的社会基础、社会功能及社会评价,是马克思的独特贡献;在解释的真理性原则中,马克思将真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主张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价值性的解释活动仍具有客观真理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以下五方面探讨了中小学校基于专题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选取专题教育内容;突出养成性目标,形成养成性活动为主的专题;与专业机构合作,形成指导合力;与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共同管理专题教育课程;以专题教育目标为中心评价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13.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形成过程,具有诊断、激励、调控、导向功能,与终结性评价共同形成完整、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体系。以高职综合英语口语为例,论述了基于能力项目模块教学的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与反思,指出形成性评价应该使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评价标准与能力项目模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以解决职业岗位问题为指向,有较高职业技能并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与丰厚理论积淀的职业人才。技能型知识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核心,它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根据相关理论与规则采取相应措施以回应具体情境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感悟性、意会性和语境性特征。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变革应该遵循技能知识形成的底层逻辑,开展现场型教学模式,创造学生具身体验的“工作现场”,构建“跟班式”学习模式;创新语境型教学模式,构建技能型知识形成的“实践语境”,增强师生的互动性与体悟性;倡导对话型教学模式,发扬教学民主,构建师生平等对话机制,实现技能型知识的理解与共享。  相似文献   

15.
绝大多数关于评价的界定指出:评价的目标是为作决定提供信息。一般而言,评价是个构想、获得、建构、分配信息的过程,以指导与具体的方案政策或系统有关的社会行动。典型的有外部评价,它是在方案的运作和价值存有多种疑问时,或对于操作的解释及成就优点与本质优点的展示存在着正规要求时发生的。对照之下,内部评价则是某个方案、组织或系统的运作的组成部分了,它就环境和  相似文献   

16.
摘要: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况.它对教与学的活动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关键词:新课程理论;形成性评价;探索与实践;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知识生产与创新、人才培养与培育的重要场所,学术性是大学的基本特性,在学术层面引入治理理论是教育治理理论的深化。当前大学存在过于追求效率、学术委员会运行不畅、学术治理内恰性有待提升等问题,原因在于大学学术治理的价值追求片面化、内部缺乏权力制衡机制以及传统的组织架构加剧了学术资源竞争。从治理理论出发,大学学术治理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治理价值的回归,即要复位到对学术自由的保障与追求;大学学术治理的根本保障在于大学内部不同权力的协同,共同形塑良好的大学内部权力运作样态;大学学术治理的基本方向是构建学术共同体,做强以学术委员会为代表的学术治理体系,以学术共同体推动形成协同有效的治理局面,最终形成以“善治”为特征的大学学术场域。  相似文献   

18.
教师知识共享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但在教学实践中,却面临分享意愿不足、行政干预过多、合作文化硬造等困境。拓展性学习为教师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它以活动系统为单位,通过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知识创生。拓展性学习视角下的教师知识共享,需要运用整体思维把握知识共享过程,利用矛盾突破知识边界,深化合作跨越最近发展区,借助形成性干预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语文能力是由一般能力和语文活动所需的特殊能力——言语经验格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语文活动过程就是以一般能力为依托的言语经验格的运作过程。言语经验格包含着言语知识和言语技能两种要素。在掌握言语知识和言语技能的基础上,对所获言语经验进行整合类化形成言语经验格,并以一般能力为依托,形成语文能力。从语文能力的实质、结构与形成机制看,语文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如下内容:显性语文知识;言语活动的范例、言语作品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技能训练;表达和整合言语经验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正>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各学科共同面临的基源性问题。亚里斯多德认为理论是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是永恒不变的智慧,在《论题》篇中,亚里斯多德将知识分为三类: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创制知识,进而他又将理论按其对象划分为神学和知识论两大体系。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理论开始摆脱宗教,成为现在“理论”的含义,即理论将其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与“应用”相对的概念。马克思的理论观超越了亚里斯多德的理论观和近代理论观,形成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理论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以实践为依据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