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减”视域下,初中物理实验生活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此,教师从前置学习实验生活化、实验器材生活化、实验问题设置生活化、实验教学内容生活化、作业布置实验生活化对其进行探究,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如此既可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又可培养其“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2.
<正>“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同学们减轻了学习负担.针对在日常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单一的问题,本文阐述了新型学习模式,旨在帮助同学们提升学习效率,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一、观看微课学习数学知识“双减”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同学们的课后作业减少,但是这并不表示不重视学习,而是要想办法利用较少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在此,同学们的学习模式要进行转变,从以往的老师带领着学习变成自己主动学习.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同学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前进行知识的预习.例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销售问题的解答时,同学们要先理解与销售有关的基础概念,如售价、利润、进价、销量等,然后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校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需要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形成思政课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建设形成思政课的良好生态。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政课生态,提升教学质量是本体圈层,加强顶层设计是基础圈层,营造良好氛围是条件圈层,提升服务水平是保障圈层。在构建高校思政课良好生态的过程中,要树立“大思政课”的系统观念,坚持“跳出课堂看教学”的辩证思维,贯彻“围绕教学抓落实”的战略举措,切实解决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落实中央要求不力、课堂监管流于形式、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不畅、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其他课堂不能与思政课堂形成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向。突出实践育人导向,在探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之困”的基础上创构“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并从厘清概念、特征、运行模式出发,呈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的“能为之思”。最后,立足高校实际,关注学生“获得感”,从教与学主体、实施过程、资源支撑、保障体系四方面,澄明“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模式实施的“有为之策”。  相似文献   

5.
“双减”政策的推出为初中一线数学教师教学创新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教师要基于“双减”政策合理减少作业压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作业减负的基础上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才能促使学生在减负、减压的前提下能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与能力,为提升其数学素养提供保障.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更加侧重作业“减负”设计的创新,忽视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提质”创新,这无疑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就“双减”政策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进行阐述,为教师开展课堂“提质”的创新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宁肯 《辽宁教育》2022,(19):81-83
新形势下,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承担者和实施者,其“课程思政”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初中地理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需要提高,主要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能力欠缺“、双减”背景下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引发疑虑等。只有厚植教育理念、提升思政意识、挖掘地理“课程思政”内容,才能提高地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从而更好服务改革大局,发挥学科育德、学科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系统打造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态体系,高校应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打造沉浸式、大数据、故事化、协同式思政课堂,围绕“一课一品”、打造“三大课堂”、构建“五位一体”,不断探索高校思政课“135”育人新模式,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凸显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教学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习题教学能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习的知识。若在平时习题教学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则习题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不符合“双减”的要求。因此,要在习题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9.
宁波市“双减”工作,立足于中国国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落实好“双减”政策,实现减负增质,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承担起了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主要任务。探索在费曼学习法的指导下,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生成学习三个模块出发,结合康奈尔笔记法、实验探究、思维导图等学习方式,探讨出与延时服务相适应的初中科学学科学习模式,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助力初中科学教学。  相似文献   

10.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提升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成效,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当其冲。充分吸收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着力布局思政课全新课程群、培育思政课课堂新形态、形塑思政课教材新格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着力点。立足“大思政课”建设全局、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格局,直面高校思政课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既有改革困境的破解之道,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大思政课”为背景,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五个方面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促进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视野和方向,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激活育人效能的关键场域。善用“大思政课”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从价值、现实、实践等多重维度着手。在价值维度上,以“国之大者”的大胸怀、立德树人的大使命、大历史观的大视野为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遵循。在现实维度上,以立足“两个大局”的现实大格局、定格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大成就、聚焦虚拟实践的现实大转向为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际遇。在实践维度上,以协同共驱育人打造“大协同”模式、转变教师角色确立“大先生”定位、完善评价标准构建“大评价”体系为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幸军 《江西教育》2023,(11):34-35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与落实,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双减”政策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双减”政策的理念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提质增效”,从而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4.
吴玮 《教育》2024,(2):31-3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针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学校项目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梳理中三小“生态百草园”教师的思政素养,即信仰坚定素养、为人师表素养、视野宽广素养和思维创新素养,并着力从党建引擎、文化引领、思政德育和课堂涵养这四条路径探索“大思政课”视域下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一、强化党建引擎,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夯实信仰坚定素养充分发挥红色引擎赋能,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落实,语文教师的作业设计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作业是教学的反馈环节,它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检验学习效果、优化教学的重要渠道,优质的作业设计将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在“双减”视域下,对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进行探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课程教学存在评价维度、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单一,忽视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等弊端。在“双减”背景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精准减负,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将成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趋势。通过对微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探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作业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吸收和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一个重要载体。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自然也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对“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进行了分析,以期不断优化语文作业设计,落实“减负增效”的目标,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18.
“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鲜明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其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强调思政课的实践性。但当前初中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存在课时不足、资源相对缺乏、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实践育人的效果有待加强。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立足立德树人,通过深挖地方特色育人资源,积极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校外社会实践教学育人新模式,提出依托博物馆资源,馆校联手,开展参观型育人实践;挖掘社区育人资源,社(家)校联合,开展调研型育人实践;探访文化古迹,以古鉴今,开展研学型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19.
“双减”背景下,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是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做好“以生为本”服务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衔接课堂、课后,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步骤。文章基于“双减”背景下,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建设进行研究,立足农村寄宿制学校实际需求,对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建设提出相应策略,以满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的需求,通过完备的课程建设,促进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正>核心素养培育早已成为一线教师教学改进和实施的目标取向。核心素养落地,显然不能仅靠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变更,它更需要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和变革。经过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探索,"深度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共识。笔者以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为例,谈谈思想政治学科开展深度学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一、教师引导+议题设计,助力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