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牌文化对于广电媒体赢得受众关注、提升广电媒体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阐述广电媒体品牌文化形成的几大要素,即先进的节目,节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先进性,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和保持节目传播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设区市广电媒体的生存现状,已无法与十几年前的辉煌时代同日而语。为了提升广电媒体公信力、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各地市广电媒体正在紧锣密鼓地深入研究开拓新领域,不断探索事业建设和产业经营与发展的新途径。笔者以为,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广播电视媒体问政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设区市广电台也可以着手开办一档以媒体问政为内容的节目,为设区市台提升影响力、突破困局注入一股新动力。广播媒体问政的成效广播《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主要是以直播的方式与听  相似文献   

3.
余磊 《声屏世界》2016,(8):56-57
新常态下,广电媒体呈现出新的特点也面临新的挑战。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广电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使传播格局产生深刻变化。在这场变革中,地市级广电媒体最先经受创新发展的考验。节目是广电媒体的立身之本,是引导舆论的最重要载体,地市级广电媒体的节目创新将成长为核心竞争力。因此,地市级广电媒体只有全面增强节目创新能力,充分聚集品牌优势,才能在新常态下的竞争中保持充分优势,占据舆论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袁辉  张志平 《视听》2022,(2):3-5
全媒体传播环境正在深刻改变着艺术传播方式和观众的审美体验,这对广电媒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广电媒体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传播管理在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意义重大.借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管理经验,广电媒体的艺术传播管理要强化以"融合—用户—审美"为特...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有的新闻立台的广电媒体,大多从节目创新和媒体属性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改革和发展,而较少以制度创新、建设和安排作为发展的着眼点。现阶段,我国新一轮的新闻立台已经由认知的升华发展为了实践的提升和深化,因此,各个媒体要从创新实践和加深认识两个角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从节目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角度,分析了新闻立台广电媒体的创新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6.
徐琰 《新闻战线》2020,(10):7-9
通过直播带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体现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融合传播升级、突破用户圈层、发展创新节目和拓展盈利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随着5G时代的到来,广电媒体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提升自身在细分垂直领域的专业性,从而不断完善全媒体时代广电融媒体的价值链。  相似文献   

7.
魏铭一  张梓楠 《今传媒》2021,29(4):44-47
在2020年广电媒体"试水"电商直播背景下,本文采用定性方法,对现有广电媒体参与电商直播模式进行梳理,以期洞察广电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各模式特征,为之后常态化发展和深化广电媒体融合转型提供参考。本文笔者认为,当下广电媒体跨界电商直播的实践可分为媒体公信力驱动型、广电IP赋能型、独立节目型、专业销售型四种模式,在"跨界参与程度""直播互动""场景"和"内容"等维度各具特色。虽然跨界电商直播将有助于融媒体转型,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需注意勿将电商直播做成传统电视购物、理性把握参与程度和选择低门槛的细分赛道入局。  相似文献   

8.
网络视频打破了,广电媒体对传播渠道的垄断,对电视业务形成了强烈冲击,大量抢夺广电媒体的用户资源,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它为广电媒体海量的节目资源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也使得广电媒体有机会成为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商。  相似文献   

9.
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已不再是独家垄断的强势媒体。一方面要直面国内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挑战,另一方面要直面境外媒体的挑战。置身于广电媒体中的从业者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挑战,也就是说,广电媒体从业者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节目包装增强新鲜感,适应新时代潮流,是广大广电从业者必须确立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0.
《新闻战线》2015,(3):9
主持人语:2014,注定无法从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被轻易翻过。这一年,广电媒体以新闻为阵地,精心设置议题,提升引导能力,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这一年,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布局,提振了广电人融合发展的信心,各级广电媒体从不同路径向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挺进,重构互联网时代广电新优势,出现了多种融合形态;这一年,广电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资源配置有效高速,资本运作之潮涌动,广电产业向集约化、跨界化加速发展;这一年,现象级节目吸金大战全面展开,湖南卫视《我是歌手2》、《爸爸去哪儿2》取得2.35  相似文献   

11.
用“内容”留住受众——如何办好新闻直播节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地方广电媒体纷纷开办新闻直播节目,以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融入感吸引观众,以强烈的心理感受弥补观众无法亲自介入的不足,受到了电视观众和广播听众的欢迎和喜爱,也使处在胶着竞争状态的各级广电媒体从中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然而,地方广电媒体新闻直播节目如何才能扬长避短,保持对受众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传统媒体发展陷入僵局,为寻求职业发展空间,广电媒体主持开始寻求转型,由于缺乏能力提升方面的指导,导致出现转型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融媒体环境下广电媒体主持转型为up主的能力提升策略分析。首先对融媒体环境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广电媒体主持面临的挑战,包括目标受众需求多元化以及媒体融合程度加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电媒体主持的能力提升策略,包括融合受众群体、丰富传播内容以及平台角色与职能定位的二次融合,转型为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旨在为广电媒体主持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直播带货在消费升级与新媒介赋能下成为新消费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广电媒体早就有的广电广告和电视购物,与直播带货相比,具有某些相似性,直播又是广电媒体基本节目形态之一,因而广电媒体进军直播带货不足为奇.广电媒体直播带货,推动与电商平台的融合,成为实施媒体融合这一国家战略的新路径.广电媒体直播带货更看重社会效益,彰显主流媒体的...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媒体融合趋势之下,广电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升,不仅为广电事业发展提供了方向,也对广电媒体机构的工作提出新要求。而广电媒体在媒体融合中的发展还存在行业监管不足、行业机制与环境不相适应、融合发展理念滞后以及核心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将重点针对广电媒体在媒体融合中的创新发展策略展开分析,旨在助推传统广电媒体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陆地  梁斐 《中国广播》2012,(12):89-89
有传媒研究学者撰文认为,节目低俗化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节目低俗化的媒介因素。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低俗化的倾向不容忽视。可以说,片面追求高收听率、收视率和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是节目低俗化的重要原因。久而久之,这不但会影响广电媒体社会责任的践行,而且会降低广电媒体的公信力和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新媒体”一词,在人们的谈话和媒体报道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媒体在实践中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为了追踪新媒体发展,满足读者了解和掌握新媒体知识、信息以及发展情况的欲望,从本期开始,我刊特邀请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所所长董年初,为《专题讲座》栏目撰写文章,介绍新媒体的概况、有关技术以及其与广电媒体的关系。本讲座共六讲,分别是视听新媒体概述;视听新媒体与相关技术;视听新媒体与传统广电媒体的关系;视听新媒体与广电产业发展;视听新媒体与广电节目形态的变化;视听新媒体与广电管理体制改革。希望读者喜欢。  相似文献   

17.
刘荔 《记者摇篮》2007,(7):96-96
近年来,媒体在“利益”沉浮间有所迷失,低俗节目的出现在广电传媒中似乎司空见惯,导致媒体“以诚为道、以信为本”的形象大打折扣,社会公信力大为下降。  相似文献   

18.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地方广电如何应对各种媒体的挑战,进一步明确地方广电媒体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反映迅速和适应变化的运行机制。积极研究和发现市场需要,创造出能够反映市场需求和满足不同口味及群体的特色节目,是地方广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理念创新、节目创新,不断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近几年白城广播电视台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9.
顾娴 《视听界》2014,(6):110-111
全媒体时代,传统广电媒体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改革势在必行,而人才是改革的关键。培养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广电人才迫在眉睫:第一,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接轨是大势所趋,这种接轨是全面的,从硬件到软件都在转型,人才作为广电的生存之基,必须与时俱进;第二,传统节目难以吸引新的观众,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开发新的节目形态,从而扩大受众群,多样的节目形式可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适应分众传播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张庭 《传媒》2024,(8):48-50
社群化运营是广播电视媒体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能够为广电媒体深度融合提供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广电媒体社群化运营的功能及用户价值、参与度、品牌形象等相关要素,梳理广电媒体社群化运营面临的定位不清、管理散乱和追求短期效果等发展困境,并针对以上问题从借助IP力量、增强用户互动和提升服务价值三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