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从传统社会、近代社会、当代社会的历史逻辑中阐述“人民至上”的演变,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中阐述“人民至上”的延承,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传承、理念传承、作风传承的实践逻辑中阐述“人民至上”的发展。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理念进行解读,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者,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者。  相似文献   

2.
全面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三重逻辑,弄清楚其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对于更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逻辑看,“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根本属性。从历史逻辑看,“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镌刻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之中。从实践逻辑看,“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相似文献   

3.
人民至上是我国一切政治理论及政治语境始终强调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也是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就理论逻辑而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由人民评判;就价值逻辑而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至上,有利于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有益于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时至当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已构成,要在内涵式建设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有必要将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集中人民智慧、尊重人民创造性作为其实践旨趣。  相似文献   

4.
人民至上话语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表达最鲜明和系统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至上话语逻辑的坚持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始终。在“为谁说”的话语主体上,马克思主义崇高价值理想从整体规划到具体描摹的延展,聚焦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价值;在“说什么”的话语内容上,党对人的关切从人的出场到人的发展的实践展开,凸显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主题;在“怎么说”的话语考量上,党对人民话语的把握从话语认知到话语传播的构建,完善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形式;在“怎么做”的话语要求上,党对人民话语的总体把握从价值之“是”到价值之“态”的提升,深化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实践。当前,全面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话语逻辑,对于总结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提升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水平,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坚持人民至上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石,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基础,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依靠,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走好群众路线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方法。这五个方面内容既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核。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要树立系统性思维,整体把握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核。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论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依靠民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民的认识,新时代实现了人民至上的理论升华.高扬人民至上的伟大旗帜,在理论上要精准把握人民至上的性质和内涵,在实践上要全面落实人民至上的政策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论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依靠民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民的认识,新时代实现了人民至上的理论升华.高扬人民至上的伟大旗帜,在理论上要精准把握人民至上的性质和内涵,在实践上要全面落实人民至上的政策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作为共同富裕的首倡者,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不仅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汲取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其实践逻辑体现在:党的领导是共同富裕实践的指引力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共同富裕实践保障了制度基础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共同富裕实践夯实了物质实力等方面;其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为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包含极大的价值意蕴,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维度系统地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史也是党对人民至上思想进行探索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先后围绕人民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利益和人民美好生活等主题对人民至上思想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保障等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0.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起点及疫情冲击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即执政一切为了人民、执政紧紧依靠人民、执政成效由人民评判,这是对中国特色"执政为民"理念在新时代下的继承和发展,与西方宪政观在理论基础、出发点落脚点、人的发展的实现方式等方面存在根本性差异。"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基本依归,其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治理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和评判主体。  相似文献   

11.
近代自然法思想是在古希腊和欧洲中世纪的自然法思想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近代自然法思想把人的理性从神的意志中解放出来,孕育出了新的理论精髓——自由、平等、分权等。自由、平等、分权等思想成为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重要武器,同时也为资产阶级法治建设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从理论维度上看,这一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批判传承,是对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从价值维度上看,这一理念是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助推剂。从实践维度上看,这一理念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眼光和思维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思考与判断后形成的执政理念。从历史之脉上看,党的“三个务必”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把握历史主动,基于时代要求对“两个务必”的深化和发展;从理论之据上看,“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论断;从实践之路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创造性实践是“三个务必”提出的重要基础,“三个务必”是党对新时代治国理政重大问题的现实回应。从三个维度深入探析“三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接续带领中国人民奋力实现伟大梦想,具有深刻而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铸就的伟大精神。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渊源。在百年斗争精神的历史推进中,分别形成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为代表的首创精神、“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代表的奋斗精神、“改革开放”为代表的改革精神、“有腐必反,除恶务尽”为代表的反腐败精神。斗争精神的创新实践,提振了全党的斗争意识、斗争立场、斗争底线,增强了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坚持人民至上的恒心、坚守党性修养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对百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凝聚了党对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思考。坚持人民至上,回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民力,汇民智,得民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相似文献   

16.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实践支点与价值原点.“人民至上论”的生成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以及深刻的实践逻辑.基于主体维度、价值维度、方法维度、实践维度的视角来把握习近平“人民至上论”丰富的理论内涵,是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  相似文献   

17.
“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向全党提出的更高政治要求。“三个务必”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建设的历史征程,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三个务必”源自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历史经验,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三个务必”的生成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紧密相连,反映了实践的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三个务必”生成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全党全社会深刻领会并坚决践行“三个务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反复强调的重要精神内核。因此,深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思政工作教育理念,明确教育改革主要方向,对我国高等院校的高质量、高标准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联系;明确其高校思政工作的内涵与实质;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践逻辑及其融入思政工作的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立足百年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归宿,形成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实践;在理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为渊源,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逻辑起点,继承、融汇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情怀并实现了全面发展,实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飞跃,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重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