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莹 《辽宁教育》2023,(22):17-19
小学科技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为目的,以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整合教育部门和基层学校两股力量,以传授科学学科知识为手段,以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为抓手,探索科学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策略,从而提高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目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2010年发布了《培养下一代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杰出创新人才》的研究报告,并对科技领域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动因源于美国各界认为STEM科技领域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满足民主化社会对杰出人才的需求。以研究为基础和保障的改革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为杰出创新人才提供卓越的机会,广泛撒网的人才选拔策略,以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生态化支持系统。该报告的内容和改革计划为我国构建有效的科技杰出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和实验,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和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创举,是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科学课程标准》在多方面体现出了它的特点: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目标的偏向;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揭示了科学教育最关键的核心要素;科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凸显了我国中学科学教育中的公正和公平,突出了科学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点;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为基点,实践了科学课程的整合设计;重视对学生今后有发展意义的基础知识的选取,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与此同时,对《科学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困难和障碍做出了分析,对进一步的修改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后备军,对于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长远意义。基于此,文章分析总结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及我国对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进行的有效探索,并在分析当前影响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包括制定支持性的法律政策,探索整合性的机制体制,营造创造性的社会环境,聚焦创新人才的必备特征,设计进阶式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6.
徐国民 《人民教育》2023,(10):19-22
基础教育阶段是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强国后备人才的关键阶段。本文论述了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着力点,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顺应历史潮流,及时地推行新课程标准,为培养新型、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促进和深化了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反思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提出的"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吹响了我国教师教育创新的号角。事实上,早在2004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就已经启动,旨在确立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能够适应(引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力求凸显如下两个创新点:第一个创新点在于教师教  相似文献   

9.
现行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创造性地落实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落实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构筑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引领他们亲历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目标弹性化、内容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我国学位类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人才分为科学创新人才与技术创新人才,两种创新人才应该由不同学位类型的培养模式分别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应该主要由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应该主要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基于我国现有科技创新人才的现状,我国应该进一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正自2006年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始,创新人才培养已上升为一项事关国家发展转型的核心战略任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这项任务牵动着各级各类学校为之上下求索,不仅有作为主战场的大学在进行诸多改革,中小学同样置身其中,致力于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是一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省一级达标校,多年来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了进一步获得培养成效,我校于2011年与厦门大学开展合作,创办"科技创新实验班"(又名"启瑞班",以下简称"创新班"),集中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同时,这一项目还被列为福建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课改给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它倡导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创新教育成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谈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初中化学的教学方向.本文首先剖析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从创设趣味情境,培养化学观念;引入思考问题,培养科学思维;鼓励创新实验,加强科学探究;规范操作流程,激发责任意识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核心素养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机器人竞赛如火如荼,迄今已举办了六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旨在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选拔和培养优秀的科技后备人才:奖励具有科学研究潜质的优秀青少年人才,鼓励青少年立志投身于科学技术研究事业以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通过比赛,选拔出对科学有兴趣、立志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15.
余仙 《新教师》2019,(11):52-52,79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批判性思维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课程教学改革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河北电大商职学院对《餐饮服务》这门课程从制订科学的课程标准、加强高职教材建设、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改善教学教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得到了酒店企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为培养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酒店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知识经济大放异彩,世界各国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同时也开启了创新拔尖人才的竞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才计划应运而生。作为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导师,承担着指导学员体验科研过程及提高学员创新能力的重任和使命,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多角度、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科学的根本,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进行科学课教学时,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地科学研究的机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考虑国际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的维度划分,以及当今时代我国学生数字素养内涵要义的基础上,《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确立了以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为目标的课程核心素养,并划分了四大维度。其中,信息意识是对信息的敏感度与判断力,计算思维是可迁移应用的思想方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数字素养育人价值的核心体现,信息社会责任是参与数字生活的基本保障。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是开展信息科技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数字素养规模化培育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人才的前提条件,是培养维护国家安全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保障。培养学生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组织逻辑关联的课程内容;从“科”“技”并重视角变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建设并完善真实性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科技实验室;打造高质量的信息科技师资队伍;落实数据驱动的数字素养评价。  相似文献   

20.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其根源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拔尖创新人才事关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目前,科技水平落后、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无缘诺贝尔奖、学术界虚假繁荣、大学之殇都折射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困境重重。其中,基础教育不能免责,而高等教育也问题凸显;教育之外的社会各界也有亟待反思的地方。要突破重重困境,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是前提;构筑多元社会文化是基础;创设宽松民主的政治环境是保障;加强科学精神培养是关键;推进教育内部改革是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