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儒家的孝道观和原始佛教的孝道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佛、儒孝道观的融合带来了很大阻碍。最终,佛教依靠它的圆融性,儒家也凭借它的包容性,使两种孝道观相互融合。这种矛盾和融合在目连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依旧沿袭了目连戏"孝"的主旨,但是这部戏较其他地方剧种对孝的表现力度更大。其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和融合的也体现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判断一种学说是出世抑或入世,关键看其对社会世间和人性的根本态度.佛教以彼岸世,界为终极目标,对人生世间、现实社会及人性都采取了彻底批判与否定的态度;儒家则立足现实,对社会政治、人生价值均持肯定态度,对人性也基本上是肯定的,性善论是其人性论的主流.因此,佛教的基本倾向是出世的,儒家的基本倾向是入世的.儒佛不同的精神趋向根源于各自理论对人性理解的差异,人性论上的对立与互补体现了儒佛的根本分际.  相似文献   

3.
朱琼玲 《考试周刊》2012,(13):28-29
洪迈的《夷坚志》广泛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了解宋代社会思想形态的有益资料。不孝、杀生、背信、弃义等行为均会遭受恶报,这是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与佛教报应思想的融合,反映了作者借佛教报应观劝诫人们改恶向善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生活在玄学、佛学盛行的时代 ,但其思想仍以儒家为本 ,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与佛教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 ,可以体味到儒家的浩然正气与安贫乐道 ,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 ,佛家的无常空幻与无我忘物。他受儒教的影响 ,具有严格的律己精神和浓厚的伦理观念 ,却又丝毫不受繁复的礼教的束缚 ;他具备道家消遥旷达的人生态度 ,但却不放荡不羁与傲慢无礼 ;他领悟到了佛对人生的无我解脱 ,却一点也不坠入空虚。他的这种独特的思想与生活态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精华 ,形成了一种高尚而超脱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刘勰生活的时代南北朝是我国政治上动荡、思想上融和的特殊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勰写出了《文心雕龙》。从其《体性》篇中可以看出,刘勰非常注重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雅正的传统,将文辞、质实结合起来,重视初学者学习的方向与道路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道家重艺术审美情感的思想,认为抒发真情实感最能动人。同时,佛教环境的长期熏陶也对文章的写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思想也就产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也大放异彩。《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反映了早期的人类希望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一个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为人类社会设计着理想的状态。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状况,各家都提出了自已的主张。然而,要说更为普遍为人们所认可的却是经过历史的选择和沉淀的佛、儒、道三家。儒家主张大同小康;道家主张小国寡民;佛家主张忍耐。这种种思想后来逐渐成为各个王朝的统治手段,他们或取此,或取彼,或兼用。至魏晋时,他们选择了三家合一的玄学。  相似文献   

7.
儒教血缘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注重等级秩序的世俗伦理——政治传统,需融摄佛教“出家”以求涅檠的出世宗教文化,这在我国古代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方面都有体现。剖析清《刑案汇览》和《大清律例》中的涉佛案例和相关法律规定,可见其法律制度有两方面的体现了以儒摄佛:一是对僧人更强化儒家伦理之实行。僧人同俗人一样要服从法中之“礼”,并要服从合于“礼”之精神的法中之“戒”;二是防范僧徒冲击儒家政治、社会秩序。为切断佛教与民间宗教之间的联系,严防僧人传播“不经”思想,严防僧人结社。  相似文献   

8.
9.
宋明儒在利用释、道之论阐发儒学基本道理的同时 ,在一些基本的原则上仍然自觉与佛家划清界限。唐君毅先生《宋明理学家自觉异于佛家之道》一文从为学之目的、生与灭的关系、心性与天理的关系、天道与圣道几方面对佛儒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道儒佛三家虽然有别,如道家以其隐忍见长,儒家思想进取,而佛家以和睦人间、化世救人为己任,但在宇宙观、核心价值观上,三家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与其说它们之间有对立或优劣之分,倒不如说正是它们的互补组成了华人精神世界的支柱。即以老子之道而言,便与儒佛殊途而同9-3,尽管其表述方式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11.
印光大师是具有丰厚儒学修养的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他站在儒佛平等互视的立场,融合儒佛,将儒佛本体固无二致之要义概括为"明明德,如证菩提",又以"孝"为礼佛之本,并明确提出了"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的看法.印光大师的佛教人生,贯注着浓重儒家精神,诸如劝人在家念佛、重视家庭教育、关注社会民生等,体现了他以儒家弘道精神弘法利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借用佛教心性理论阐释《大学》,憨山也从佛教角度分疏《大学》,两人解读《大学》的思维理路大致相同:畅明本体的内在精神超越。王阳明是儒家向禅的靠近,虽充满禅意却不失儒家情怀。憨山是佛家向儒家的靠近,虽隐含救世情怀但终归于佛家。儒佛两家相互交融却不失各自的主体性,这成为晚明儒佛合流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牡丹亭》一剧产生于明代晚期,由于时代和个人原因,使得《牡丹亭》文本上呈现出儒、道、释文化结合的趋势。本文立足于《牡丹亭》文本,从儒家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儒家的"尽情至性"观建构了《牡丹亭》"至情"的境界;道教的重生观念,建构了《牡丹亭》人本主义的思想内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建构了《牡丹亭》生死转化的艺术情境。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已经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时间,逐渐渗入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士大夫及官僚阶层对佛教的认识和接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颜之椎作为南北朝时比较有影响的士大夫,其传世之作《颜氏家训》里透露了他对佛教的认识。他认为佛教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其中的义理与儒家经典多有相契之处,是可以相互融合调适的,人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归周、孔而背释宗”。本文从佛教的诸行无常、缘起性空和因缘果报、业感轮回三个方面论述了颜之推对佛教义理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从个人修养还是宗教信仰,贾平凹的崇佛都很令人关注。从他的散文、小说甚至真切的生活之中处处可见他对"佛"的一种敬畏之感。当然作为一个作家,他所接受的文化是极其复杂的,影响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面上。小说《白夜》以平常男女在生活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点滴事迹及主要人物所遭受的精神苦痛为统领。虽然其中仍弥漫着多种神秘文化元素,但其主要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为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牵动着古代众多哲人的思绪。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开辟了中国生死观不同的基本分野,追求现世今生是中国生死论的主旋律。但在中国生死观上,也绝不是单一的入世结构,在人的一生中,要碰到许多不可克服的外在与内在的矛盾,因此,入世的主张必须有相应的超脱机制或超越机制作补充。这样,儒道佛的入世、避世、出世的不同生死主张构成了中国生死观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从梁山泊的演变看《水浒传》“招安”之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山泊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有一个慢慢质变的过程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是一般的"强人团伙",与其他的强盗团伙别无二致,晁盖进入后成为了一个"仁义"之师,最终在宋江加入后发展为"全忠全义"的组织。最重要的是在这样三个阶段中我们看到作者有意地逐渐将梁山泊趋于完美合理的主观倾向,以及在这种倾向中所流露出的强烈的情感,而体味到这种情感后,我们便可以在深层次上理解最后的"招安"实乃作者个人的主观意愿了。  相似文献   

18.
19.
先秦儒家“孝”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赡养、丧礼、祭祀、爱己、博爱等内容,它与忠、礼、义、行相结合,具有强大的政治作用和教化作用.本文通过对《论语》《孟子》《荀子》《孝经》的梳理,全面地论述了先秦儒家孝思想的内涵、特点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不是诗歌创作,而是一心想跻身官场,报效朝廷,走经世济民的仕途之路。然而,诗人在努力追求自己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却演绎出了一段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