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梳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唐代作家莫休符及其著作《桂林风土记》进行考辨,认为莫休符的籍贯应为广南封川开建人;《桂林风土记》存世于今的善本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桂林风土记》;《桂林风土记》原本应有三卷。  相似文献   

2.
以旅居福建的日本人宫川次郎与其著作《福建风土记》为中心加以分析整理,从福建海洋文化基因、福建文化的辐射影响力等方面,梳理《福建风土记》中所展现的福建海洋文化价值和宫川次郎的福建印象,以期探讨近代日本人的福建观。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7,(5):51-57
《桂林风土记》与同是书写岭南风土的《北户录》《岭表录异》不同,其重在书写桂林的风景名胜、人物仕宦、神异奇事。《桂林风土记》的另类书写是唐代岭南笔记中的别样风格,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这与莫休符撰写《桂林风土记》的初衷密不可分,同时也当与他生为广东人的地域身份相关。  相似文献   

4.
风土记是流行于我国古代的专门记载地理和风俗的历史文献,是一种历代传衍的民俗记录和民俗解释文献。我国汉唐时期是风土记发展的鼎盛时代,产生了以周处《风土记》为代表的大量分风土记著作。汉唐风土记体现了中国古人风俗与民情统一、时间与空间统一的民俗观念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柬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友谊。很早以前,我国同柬埔寨就有了交往和了解。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在我国古代的史地著作中有许多记载。十三世纪末周达观写的《真腊风土记》,是我国古籍中介绍柬埔寨的一本专著。本文打算将《真腊风土记》的成书情况、主要内容和史料价值,作一个概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唐代莫休符写的《桂林风土记》是一部有关桂林风土民情的笔记。他记载了文人墨客在桂林活动时留下的诗歌,这些诗歌的内容大多描绘了桂林的优美山水、士人在仕途上的奋发有为和失意惆怅、人生感慨。作者记载名士的诗文,可以考见桂林乃至古代广西文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清朝初期,我国出现了海外竹枝词。尤侗于康熙二十年创作的《外国竹枝词》为此类作品首创。1海外竹枝词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作者从书中习得他国的风土继而写诗,这类竹枝词能体现中国历代跟外国邦交的关系以及他国的风俗,但有很多失实的地方。第二,来自作者自身体验,这类作品往往是作者到了海外国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因此这类作品相比于前面一类,虽不排除作者自身的偏见,但也更具真实性。不同于国内竹枝词,在大多海外竹枝词中更能看到作为第三方即作者对于当地风俗民情的判断和描述,这可能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更可能与作者相同一代人的思想理念。近代四明浮槎客的《东洋风土竹枝词》,便是值得探讨的一部海外竹枝词。  相似文献   

8.
张岱《陶庵梦忆》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记叙了明末清初吴越民俗风土,抒发人生感悟,寄托人生品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警世和启迪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阿拉伯民族与阿拉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从沙漠到海洋的历史。这一点在其文化经典尤其是《一千零一夜》中有着生动鲜明的体现,因而,沙漠与海洋的风土学是考察《一千零一夜》的有效视角。同时,沙漠与海洋又是阿拉伯人的行为空间,其行为模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行为伦理”,相对于表现在早期经典文本中的“观念伦理”而言,它是从伦理学角度考察阿拉伯文学的又一个重要视角。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中从沙漠到海洋的风土转换及相伴而行的“行为伦理”,在《一千零一夜》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早期基于沙漠风土的“观念伦理”与《一千零一夜》中基于海洋冒险故事的“行为伦理”之间,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张力,它们通过矛盾而又统一的交互作用,不断塑成阿拉伯人的伦理风貌,形成了阿拉伯民族精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文论专著。它不仅总结了齐梁以前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而且上升到理论高度,用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对各种体裁的文章以及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批评。这部“体大思精”的著作,被誉为“文苑之学、寡二少双”。但有人批评他对“风土文学”有所忽视,据笔者粗略统计,全书引用《诗经》的达95处之多,引用民间歌谣、谚语近30处。因此,关于刘勰对风土文学的态度,应做具体分析,这对全面理解刘勰的文学观,深入研究刘勰的世界观都是有所裨益的。 诚然,在《文心雕龙》里,刘勰没有设专题对它加以讨论,但在阐述文体特点,揭示文学规律,进行文学批评时,不少地方是把风土文学,尤其把《诗经》做为论据的。我们如果能振叶寻根,观 索源。把这些散见各章片断,联结在一起,很容易看出他对风土文学的观点:风土文学不仅是文学的源头,而且泽被后世,使后世有成就的作家沾溉无穷;它不仅抒发了人民的感情,而且还以它强烈的感染力,陶冶人的性情;通过它不仅可“观得失,知厚薄”,而且它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当然,由于时代、阶级局限,也反映出刘勰对风土文学认识上的不足与评价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1.
穆健 《甘肃教育》2013,(22):93-93
《祖父的园子》一文以清新、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对童年趣事、景物的追忆和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课文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茅盾如此评价这篇课文:“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祖父的园韵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到略读课文中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本课的教学需要准确地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徜徉在多彩的风土画卷中。  相似文献   

12.
《古事记》国生神话中,“天比登都柱”并非随意为之的命名,而有其深刻的涵义和意图。综合考察上古日本文献《古事记》《风土记》《日本书纪》,并与中国古代典籍文献《淮南子》《三五历纪》等进行比较,可知“天比登都柱”是天上世界与地上世界的连接物。它折射出日本神话平行世界观中对大陆的定位和认知,为我们探索古代日本人的神话空间认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3.
清人严如煜所著《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记述清代中叶陕川鄂三省交界地区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其内涵体现出事象亲历、文化续接、思想另指等特征,堪称汉水风俗文化研究生态型范本。  相似文献   

14.
钟表的风土     
Terroire(风土气候),这一词语常见于葡萄酒世界里。同一款长相思葡萄,在法国、澳大利亚、智利、中国,因为不同Terroire的气候、土壤、雨水等,会呈现完全不同的口感特质,即便酿造的方法流程完全相同,哪怕它们的妈妈是波尔多的同一棵80岁的葡萄树,却最终也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形成天差地别的不同口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很早就随着中日两国间的人员往来传播到日本,在日本也变得广为人知,影响到诸多日本作家的创作。日本近代文豪芥川龙之介的部分作品,就深深受到我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影响,小说《河童》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将通过分析《河童》与《桃花源记》两部作品内容的相似之处,结合作者的身平经历,探究《桃花源记》对《河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报》消息,长久以来,不论是日本社会哪个阶层,喜爱和追逐《三国志》里中国古代将士的读者数不胜数,《三国志》故事对日本各界读者影响很深。在当今日本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  相似文献   

17.
陈俐 《文教资料》2014,(12):4-5
《茶馆》是老舍先生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奇葩”。这部由往昔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戏,勾画出中国社会“五十年来的变迁”,鲜明地体现一个杰出的民族作家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找寻和对民间立场的操守。  相似文献   

18.
一1980年汪曾祺的《受戒》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活泼的民俗风土之气。它如一泓清泉,流入我们的心田,滋润着久被政治烘干的心。同时作家们似乎也从这恬淡和谐的描写中找到一种与政治主题相剥离的方法——建构地域文化的乌托邦——借助民族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探求文化在不同的地域的沉淀与延续。如粗犷质朴的商州文化(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神秘原始的巫楚文化(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遥远朦胧的  相似文献   

19.
中日民间故事的同源异流──中国《小鸡崽报仇》与日本《猿蟹合战》的比较陶范关键词民间故事;源流;中国;日本中国和日本有一组表现弱小动物联合起来打败凶恶敌人的优美童话故事。它在日本以《猿蟹合战》为代表。苗族的《小鸡崽报仇》则是中国较早搜集整理、为人们所熟...  相似文献   

20.
《燕行录》是古代东亚地区重要的"域外汉籍",它的体裁各异,包括日记、诗歌、杂录笔谈等。其记载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有对中国山川风貌的描写、风土民俗的记述,亦有对中国时事政治、经济、文化动态的记录,由于《燕行录》作者外邦之人的身份,其观察和记录往往比中国本土同时期的记载更为细致,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它也见证了古代中朝之间数百年的文化交流。近几年随着《燕行录》的整理出版,学界对此关注程度日益加大,学者们对《燕行录》的研究视角也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文章主要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表的关于《燕行录》的研究概况和探讨《燕行录》与中国东北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