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粗读作家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认为新媳妇起初没借被给通讯员的原因是舍不得自己唯一的嫁妆——新被子;但是细读之后,发现这个认识是对新媳妇的误解。通讯员借被之前的情节,注力描写通讯员在“我”这个女同志面前的羞涩窘迫神情。通观全文,这种神情描写在情节上是为通讯员不能借到被  相似文献   

2.
钟培旭 《读写月报》2023,(13):19-23
<正>《百合花》故事动人,牵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篇小说以“我”(一位文工团女兵)的视角展开,写了“我”被小通讯员带到包扎所,后来一起去向老百姓借被子,遇到一个刚过门三天的年轻媳妇,颇有些曲折地借到她唯一的嫁妆——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  相似文献   

3.
一只脚站着写作美国作家海明威为了使作品简练,他想出用一只脚站着写作。他说:“我采用这种姿态,可以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意思。”因此,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描写,语言都很简练。  相似文献   

4.
许多学生,写作记叙文时,虽然也能写得具体,但是语言不够生动,形象不够鲜明,缺乏感人的艺术魅力.例如写《我的老师》:“王老师是我最敬爱的一位老师.他工作二十多年了,二十年如一日,工作责任心一直很强,每天备课都到深夜,批改作业报认真,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关心学生,下雨了,他将雨伞借给同学,自己却淋两回家,同学病了,他总要去家中探望……”.要是叙事,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也能写得眉目清楚,但是缺乏细致的细节描写.写《春天的花园》,也无非是那里有什么树,什么花,蝴蝶飞舞,小草可爱等等.这些都反映了…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月亮都是人们情感的载体,关于月亮的描写数不胜数,不少诗人墨客都对它咏之叹之。老舍的作品《月牙儿》却不是如此.他写的是“月牙儿”陪着“下贱女人”的生活往事,“月牙儿”在其中的象征意义表现出凄凉的美。  相似文献   

6.
关于细节,高考作文评分在发展等级项中有相关规定,即:“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形象丰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生对细节的描摹与刻画。细节描写之重要,不仅可以在“生动”上“出彩”加分,而且可以使作品形象丰满,使整个文章升格。但在平时的作文中,同学们忽视的恰恰是对细节的描写。同是写“我的父亲”,有的同学从父亲的外貌、穿着打扮写起,然后写父亲对家庭如何负责任,再写父亲多么关心疼爱自己,这种写法自然很平淡,缺乏感染力。一位生活在农村的同学在写她的父亲时,在作文开头作了简单的交代之后,集中笔墨写了这样一个细节:一次学校大星期,放学后我迫不及待地抓起收拾好的行李往外跑,又是一个月的分离,我真想一步跨到家,带着牵挂和激动,我终于到了家门口,我推开院门,刚要喊“我回来了”,忽然,我看到了日日牵挂的父亲,他蹲在井旁,双手握着已经发霉的干煎饼,正津津有味地啃着,看着他那苍老的背影,看着他啃煎饼的专心神态,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爸,你干什么”听到我的叫声,父亲猛的把煎饼从嘴边拿开,“我--我在喂花猫,这个死猫,刚才还在这儿,跑哪去了”我一扭头,跑进了厨房,我分明看到一碟咸菜和几个辣椒正摆在桌子上,旁边还有一碗冒着气的白开...  相似文献   

7.
《百合花》历久弥香,感人肺腑,悲剧美的渲染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与通讯员的情感交流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呈现了一个无法聚合的“美丽的错过”。新媳妇不借被子与通讯员不理解,以及新媳妇与通讯员都希望修正错位而不得的双重错位,使小说的悲剧美更深入人心,人物塑造更立体。  相似文献   

8.
细节描写,贵在文字简约而生动传神,看似寻常却耐人寻味。例如,《穷人》(人教版第12册第8课)中的这一细节描写:“回到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小孩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着重号系笔者所加)这是描写渔夫的妻子桑娜见女邻居西蒙已死,出  相似文献   

9.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采用了间接的写人手法,没有对邱少云的外貌和语言做细致的描写,也没有对他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做深入的刻划,仅写了他“一动也不动”的一种静止状态,但丝毫没有减低文章的感染力。为什么呢?我认为在写作方法上有两点值得谈一谈。用第一人称写耳闻目睹的事实。文章中描写“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  相似文献   

10.
<正>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呈现了“我”、小通讯员、新媳妇之间在一九四六年中秋节那天发生的故事。由于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受到限制,小通讯员为什么没有借到被子成为小说的一处关键空白。如何填补这处空白,关系着对小说整体布局的把握,也是理解这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何以能催人泪下的关节。一、文本空白的填补因为通讯员没有借到被子是一处关键空白,  相似文献   

11.
冰心《关于女人》一书具有鲜明的写作特点 :肖像描写“画龙点睛” ;细节描写栩栩如生 ;对话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对比”、“反差”手法突现主题。  相似文献   

12.
《百合花》是茹志娟登上文坛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作品。在上世纪50年代提倡书写大场面、歌颂大人物的文化背景下,《百合花》以“通讯员”“新媳妇”两个小人物的塑造,歌颂了战争年代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小说中关于细节的设计和描写将这种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小说主题在作品的结尾集中爆发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是中西剧坛的两大名剧,都描写了鬼魂复仇问题,都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借鬼喻人,借鬼魂批判现实。在鬼魂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思想主题、社会意蕴方面都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4.
要想写出好文章,还得在写作材料的细节之处,多下功夫、多用心思。一篇成功的作品,其细节描写必然很精彩,但描写得不恰当,反而会使文章松散、拖沓。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细节呢?细节,相对于整个故事情节而言,的确是细小的,它是构成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环境特点的最小组成单位,可以说是作品的“细胞”。暂不妨将细节顾名思义为“细枝末节”,对这类“细枝末节”进行形象刻画,就叫细节描写。因为细节本身就很细小,描写时如果粗略而过,使细小的枝节眨眼晃过,就很难使细节描写起到它本应该起到的“借一斑窥全豹,以一目尽传其神”…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写刘备,是把他当成圣君、仁人形象来写的,我在题目中却对“仁人”两个字加了个引号,为什么?因为刘备虽然是罗贯中心目中的正面形象、仁君形象,但在作者冷静的描写中,刘备这个“仁人”,有时颇有点儿作秀味道。爱民《三国演义》的作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创作小说,儒家提倡“明君仁政”,就是希望有圣明的君主,能够按“民为邦本”的思想对老百姓行仁政。汉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向往清平世界,向往有“明君”拯救他们。刘备就被罗贯中塑造成这样一个人物。刘备在小说中一露面,“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明确表达这样的理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一生讲究仁德,他的队伍所到  相似文献   

16.
细节描写问题,无论从创作的角度或者从批评的角度来说,历来都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问题。自恩格斯把细节的真实做为现实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提出来以后,这问题更是进一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细节描写为什么如此重要?笼统地做出回答难免简单浮泛。把问题放到具体作品中去考察,认识会比较深刻切实。正象恩格斯对巴尔扎克在这方面的杰出成就做出的评价那样,他说:“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比起经济细节来,现实主义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节或许更复杂。因为它  相似文献   

17.
细节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自然景物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如果我们把文艺作品比作生物学上的有机体,那末细节就是组成这有机体的细胞。可以说艺术的形象和情节都是细节构成的,离开了细节,既谈不上形象,也谈不上文学艺术的创造。我们不妨设想,那怕是出类拔萃的佳作名著,如果把那些生动传神、有声有色的细节去掉,那将会成什么样子?那就只剩下干巴巴的故事梗概,还谈何艺术性!A·托尔斯太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我的作品比作编织好的生活的网,那末细节就是网中的结点。”  相似文献   

18.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故事内容主要讲了渔夫和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文中描写渔夫的笔墨不多,只写了他深夜归来后与桑娜的对话,而在这段对话中四次出现了“哦”这个语气词。四个“哦”语气都表示感叹,但是音和义不尽相同,应根据句子中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19.
《卖蟹》和《醉人的春夜》出自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两篇课外自读课文。教师如果将它们进行综合比较阅读指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比较相同之处。 一是主题相同。都是表现社会主义先进人物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德。前者集中体现在少女小姑娘身上,后者集中体现在青年小伙子身上。小说通过他们的赠蟹和修车等平凡小事,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新道德。 二是描写相同,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前者主要体现在“过滤嘴”的身上,他“胖”的肖像细节,两次丢掉半截烟卷,两次被蟹夹疼的动作细节,生动地画出了他自私肮脏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故乡》是鲁迅先生极富抒情性的作品 ,写于 1 92 1年。它以作者 1 91 9年回乡的真实经历为背景 ,借“我”和闰土之间前后二十后关系的巨变 ,深刻而沉痛地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景象 ,指出“路是人走出来的”这一生活性哲理 ,抒发了对旧时代的憎恨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小说巧妙地采用时空交错和直接对比的手法 ,将闰土从少年到成年日益贫困麻木的悲剧命运描写得淋漓尽致 ,用一种鲜明可感的形象打动读者的心灵。虽然全篇饱蕴着对时代的抨击和批判 ,但却没有一句直白浅露的抗议和呼号 ,而是以一片脉脉流水般的深情诉说一切。《故乡》中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