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江 《大学时代》2003,(6):9-10
让我们珍惜青春的每一张底片。 因为我们知道:青春如一幅画,若想赏心悦目,需要你每一个行为和每一寸光阴和谐入画,把青春最美好时光留在你的心间。  一、 珍惜每一个艰辛奋斗的定格  1.宁与苍鹰比翼,不与鸡犬争食。与苍鹰比翼虽然辛苦,但苦中却有追求崇高目标的喜悦。  2.宁登高而有险,不龟缩洼地求安宁。  有一个人艰辛攀登到山顶后疲惫不堪地走下来,旁人见此挖苦说,何苦呢?走下来的人自豪地说:我登山之后才有下来的自由,而且登高而见,见而有识,识而有益,非他人所能体会。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二…  相似文献   

2.
吴晓红 《早期教育》2009,(10):24-24
点点是一个很文静的孩子,也有些胆小, 不太喜欢运动,尤其是怕登高和游泳。为了让他能克服掉怕登高和怕水的心理障碍,我便为他报了游泳班。  相似文献   

3.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相似文献   

4.
风景在远方     
王国军 《家长》2012,(5):44-44
人生就好比登高,因为在低处,所以你看不到远方的风景。只有不遗余力地攀登,让自己站得更高,才能看见更美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见者远"是借"登高";"闻者彰"是借"顺风"。会借助外物做事,往往事半功倍,不会借助外物做事,往往事倍功半。明代文学家徐文长就擅长借助外物。徐文长从小就聪明、机智,整个人都充满了情趣。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锻炼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  相似文献   

6.
表现家国之痛,身世之悲的登高诗作构成了唐登高诗的主旋律。它是诗人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准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在个人政治命运蹭蹬之时体呈现。登高诗的共同意象高台作为寂寞诗魂的精神见证,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悲秋和荒野的普遍存在 登高诗“悲”的美质。遭遇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诗人,在寂寞中恪守生命的初衷,走不出既定的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前,曾经三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在他那专论教育问题的著名《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段话里,  相似文献   

8.
舍得画鸭     
《当代学生》2011,(Z4):15-18
我是登高把这本《放鸭记》找出来的。巴掌大块店面,店主认为不值钱的小人书就摞在门口书架上,值钱的则码在店内架子的高处,一直顶到天花板。他自己坐的那把椅子垫张报纸给人踩上去瞧,我觉得他应该备把70年代的梯子,因为旧木头梯子跟小人书更般配。怕书抽多了塌架,我站在高处也只能有节制地看,抽一本看一本,或凭书脊判断。抽到《放鸭记》,见这个  相似文献   

9.
诗歌解读,无外乎通过诵读找意象,而后分析意境。学生要弄清楚意象所包含的感情才能读懂诗歌。文章分析了《登高》的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中等职业教育》2005,(15):35-35
A:挺拔的大山,向上只有一个休息的小站。B:人们啊,请不要满足于八分的收成。C:永远圆不了,是因为每一次都半途而废。D: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限月常圆。E:向上的台阶,登高才能望远。F:是一把智慧的钥匙,只送给钟情她的人。G:运动员美的体形,来之于艰苦的锤打。H:只有团结,你我才能并驾齐驱。I:顶天立地,方显出有志者本色。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要点: 1、读懂全文,重点理解文言虚词“于”、“者”、“而”、“焉”,通假字“有”、“暴”、“生”、“知”的用法。首辞写部心的;用 C青)之所学也;吾尝段(音 )而望夹,不知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彩.仅冉(音.)马者,非利足也,而致 里;仅舟裤(青)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只有加强“内功”修养,强化课堂上的正确引导,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以杜甫《登高》诗中的两句为例探讨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13.
<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  相似文献   

14.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笔者在反复拜读这段话的时候,忽然觉得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校长,有三点是特别重要的,那就是“登高而招  相似文献   

15.
登高类诗歌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登高意象是体验登高类诗歌意境的前提条件。文章从六个方面剖析了唐诗登高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心理历程,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人喜欢登高望远,更喜欢登高作“赋”。翻开中学课本,登临之作俯拾皆是。古诗词中登高之“高”,不仅限于登山,还有登台、登楼、登阁……登高而能望远,望远而致思深,因此,虽说登高的形式有别,但登高的意义却相似。登高望远,万里江山尽收眼底,万千情思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7.
“登高”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都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他们往往会借助一些意象将自己的感情喷薄而出。登高而歌,登高而叹,登高而泣……经历过人世沉浮的诗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意境中,浑然忘我,气壮山河,让后人反复倾听那来自高台上的悠悠心声。  相似文献   

18.
月光花     
我叫月光花,要想知道我名字的由来,请听一段动人的童话。 我是登高运动员,各式篱笆是我的家。大多数植物都生活在阳光里,惟独我全靠沐浴月光长大。所以,人们给我取了个美丽的学名,亲切地称我月光花。  相似文献   

19.
秋天是有些明净地来了。宛如我此时的心情,有些轻松,又有些明快。都说这样的日子是个登高的时节,然而我不能,我只能以我的想象,和清朗的高山对话,和那散漫的浮云携手。  相似文献   

20.
登高是古典诗歌的经典主题。在语文教学中,登高可以作为古典诗歌群文阅读的着眼点。具体来看,登高主题古典诗歌群文阅读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首先,登高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理层面的位移,也是精神层面的上升;其次,登高具有张力属性,诗人在客观不遇的现实与渴求出仕的愿望之间形成了矛盾;最后,在时间线索上,不同时期的登高往往展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与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