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美国文学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刻画经历了从"扁"到"圆",从模式化到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形象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对性别和种族歧视的有力反抗,抨击了白人和父权社会对于女性尤其黑人女性的迫害和压制,使得当代美国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日本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迈进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从阿关、叶子、伸子这三个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日本女性文学形象的渐变与突破,以及日本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女性思维的嬗变。通过对这三个女性人物性格、经历的剖析,透视日本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过渡的历程,以及与同时期的西方女性文学相比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始于20世纪初叶,进入自觉的历史时期以后,女性文学自我深层意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纯洁的女儿国和神圣爱情梦想的破灭;男女分盟与女性的孤独与漂泊;理性文明的崩塌和魔女、怨妇的出现。论文从这一视角对中国女性文学纵深意识的演进轨迹作历史考察,并对冰心、丁玲、张爱玲等的历史地位和有代表性的若干现代女作家的创作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评论。  相似文献   

4.
沃尔夫与女权论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沃尔夫与女权论文学批评关系密切。分析比较沃尔夫与当代女权论文学批评家在几个重要议题──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女性的文学传统、阴阳两性论、女性的审美观、女性的语言与意象,有助于追踪女权论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并揭示这几个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对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众多关于女作家创作的命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充弃传统意义上对“女性文学”的简单理解,并尝试对“女作家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女性文学”四个命名做新的解释。认为这四个命名既是共同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发展的,而其中又以“女性文学”作为女作家创作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6.
黄心村的《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及通俗文化》是一部以女作家张爱玲为中心剖析沦陷时期上海女性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力作。作为一项带有鲜明的海外学术烙印的研究成果,该书具备显而易见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若干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其第一章中女性文学的战争叙事、家庭性定位以及第二章中有关女性出版文化借助商业文化的支持得以成功建构的结论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可片面夸大战争对沦陷时期上海女性文学的左右力、商业法则也从一个扭曲的角度刺激了女性文学的发展等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7.
南丁格尔现象是19世纪医学领域的里程碑事件,不仅扭转了19世纪公众心中女护士这一职业的刻板印象,使女护士这一职业成为女性走入公共领域的滩头阵地,而且激发和提振了女性进入现代医学行业的信心,使女医生成为19世纪显现度最高的“新女性”代表。然而,女护士和女医生的涌现,也引起了维多利亚社会的不安和焦虑。19世纪英美文学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身影和时代“症候”,将医学女性纳入文学想象,加入性别与医学议题的公共论坛。本文以“女护士”和“女医生”作为管窥维多利亚时代医学女性和女性发展的重要窗口,首先阐述19世纪医学话语和性别话语等对医学女性的多重建构,然后分析英美文学对医学女性的表征及其发挥的文化功能,揭示医学话语、性别话语、文化表征之间的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致橡树》是一篇爱情宣言,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这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寻找女性文学传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种必然的走向。英美女性主义者对于女性文学传统的寻找,其目的并非简单地让妇女跻身于男性统治的传统,而是力图在妇女自身中间谱写一个传统。法国女性主义者则对女性文学传统提出了质疑,因为妇女作为一个标举差异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上的每个具体的女人和女人群体不一致,如果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很容易陷入为广大女性主义者所坚决反对的二元对立的父权制的陷阱之中。总之,通过对妇女文学传统的研究可以发现,妇女的创作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抑,这对于揭示父权制文化的本质和调动妇女的创造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一种:商业化时代的乡村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女性文学存在着亲近都市疏离乡村的写作倾向,作为尚欠缺言说能力的乡村女性,成为女性文学中的缺席者,她们的现实生存和文化困境被普遍忽略了。铁凝、方方、严歌苓的有关商业化时代中乡村女性命运的小说,弥补了这种缺席与忽略,既拓展了女性写作的叙事空间,又揭示了作为现代化的表征——商业化所隐藏的男权中心的本质,以及对乡村女性的压榨。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经济转型下女性写作中的女性意识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女性写作中存在的女性意识的涵义,回顾了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两个发展阶段,并引出本文的焦点问题,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女性文学对女性意识所做的新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徽州妇女文学作品中,蕴含难得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文学活动中的平等意识、女性的自我映射与同性关注、抒发女性情感与生命体验、对男女不平等和女性生存困境的喟叹与反思这四个方面。这些女性意识既体现出清代女性文学的时代共性,又具有徽州地域文化的特性,对近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奠基与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异军突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女权运动的发生,其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觉醒,文学成为这种现象的有力表征。本文力图通过对女性文学外部与内部两个层面成因的梳理和解读,对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独放异彩的社会底蕴和文学自身资源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以期为今天方兴未艾的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从女权主义角度考察新时期中国女作家的创作,最初的创作常常被视为不够格的女性文学。但女性作家在融入整个文坛合奏的过程中,的确还触及到了女性的某些特殊问题。在时代的开放态度与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触发下,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性别意识。在总体上呈现出从温柔敦厚到乖戾尖新的转变过程中,不同女性作家仍然做出了各自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以激进的文学话语与自恋式的退守、自虐的抗争等表达方式来宣泄情感,感受世界,给人一种独特的全新的视角,使女性写作红遍文坛。但女性文学的积极意义在于为女性争取应获得的各种权利,从而达到男女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女性写作究竟走向何方,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继续讨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女性文学在话语体系中由被叙述者向叙述主体的转变,女性文学开始了对话方式的全面控制和独立操作.这种以女性经验为基础实现女性性别意识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一种与长久把持话语中心的政治性、功利性话语有迥然不同的言说姿态,它不再是对传统写作语言和写作规范的简单摹仿或重复.而是一种具有剐样风格的女性语言的"飞翔".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呈现出一套成熟而又各具特色的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代以来,女性话语格外活跃,但由于其赖以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自身的矛盾并未解决,女性话语某些矛盾也随之扩张:女性文学在内容上走向个人化,从而使创作题材与视角狭隘化;女性文学张扬的女权主义并未建立在男女平权的基础上,因而不自觉地崇尚女性霸权;身体写作成了对女性性特征的暴露和展览,走向极端化,从而变成一种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第一个20年(1900-1919),中国女性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时期的女性文学不仅出现了女性小说家群、女性翻译文学家群、女性政论文学家群、南社女性作家群等四大作家群体,而且在创造主体、文体结构、思想意蕴、艺术表现,乃至传播方式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第一个20年女性文学的创造主体由闺秀转变为第一代知识女性,为中国女性文学走向现代迈出了第一步,为"五四"女性小说家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五四"之后现代文体结构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这一转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小说创作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书写重构革命理性的秩序,一方面,革命叙述不容许女性的个体感觉和情欲空间的独立存在,这一主题必须与男性话语民族国家话语相互缝合;另一方面,文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导致了国家叙述与个体叙述的渐行渐远。女性形象自身的女性意识逐渐被遮蔽和涂饰,完成这一转变才能成功地指称革命方向,获取自身在革命序列中的身份角色。茅盾的创作从与主流话语的交锋到最终回归社会和时代认可的主流,最终难逃流行的革命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个人叙事方式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女性自我话语权威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女性文学从五四时期开始,其个人叙事文本经历了从简单明了的日记体到复杂多姿的“私人”自传体的流变,这一进程中反映出女性文学对自我话语权威逐步建构的历史行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