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狄尔泰把纳入人的生活视野之中,使教育过程成为人的生活体验的过程,使传统教育中的“知识教育”变为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教育,从而把人引向作为“总体人”的生成之路。了解和借鉴狄尔泰的教育观对今天的素质教育实践将大有神益。  相似文献   

2.
生活意义的失落与当代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意义的失落与当代教育的使命刘铁芳(一)生活意义概说1.什么是生活意义狄尔泰曾经提出,意义(meaning)是“表达式”所表达的东西以及“理解”所理解的东西[1]。生活意义就是生活本身所表达的东西,以及人理解自己的生活所理解的东西。狄尔泰坚决主张,...  相似文献   

3.
<正>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文化教育学家威廉·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是本世纪哲学界、教育哲学界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当代西方出现的“狄尔泰复兴”现象使人们敏锐地感到,狄尔泰时代所困扰、所思考、所关注的一系列人的哲学问题、教育哲学问题、精神科学问题在当代教育哲学和人的哲学中仍未能解决,有的问题甚至更为尖锐和迫切,因  相似文献   

4.
从苏格拉底将教育的目光转向对人的重视,到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自然教育,到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再到柏格森、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以及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正是在不断追求对于人的关注和重视、不断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完整发展的过程中逐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中“具体的人”——现象学的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传统教育学仅仅把人当作概念对象来把握,因而是抽象的;教育现象学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因而是具体的。关注“具体的人”即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研究“具体的人”强调指向教育生活体验,解释教育生活“文本”,面对教育事实写作。构建以“具体的人”为基础的教育学意在追求教育实践智慧,重视教育生活体验,珍视师生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6.
包勇珍 《成才之路》2011,(27):73-73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是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也就是说,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教学的范围。如何改变职业教育中枯燥乏味的专业课堂教学,实现其生活化,使学生生动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摆在我们中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7.
狄尔泰精神科学教育观是从理性和非理性结合的角度去理解人,人是具有知—情—意的完整生命结构,体验是教育的生命起点;表达是教育的生命过程;理解是教育的意义生成。这种"体验—表达—理解"的教育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教育应该投射到人的心理生命之中,回到生活世界,追寻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放开眼界     
《科学课》2004,(11)
有人批评说,现在的教育是“目的”(生活)与“手段”(知识)颠倒了,“知识,原本是人们用以生活的手段,生活本身才是目的”。因此,要“把目的和手段再颠倒过来,使教育回归人自身、回归人的生活,这才是教育的出路!”这话就一般情况而言是基本上符合实际的,这也正是这一轮课程改革要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舒适     
“使生活舒适”是伦理学自当有的价值祈向,对教育而言,“使生活舒适”的伦理学祈向至少表达了两种诉求,即“教育如何使生活舒适”和“如何使教育舒适”。“教育使生活舒适”的要务是引领人回归生活世界,寻找失落的主体性;“使教育舒适”即要克服教育中的“人”的空场,“缘人情”建构新教育,这种教育应是历险的、创造的、闲适的、自然的。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伟大的实践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有论断,他说:“只有精神力量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的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成为一个精神健康而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唯知识教育与为生活教育的阐释,指明教育之最终鹄的不在知识,而在生活,在美且善的生活;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教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能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为’生活的教育即是为“人”的教育,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求教育看到人、回归人。因此,使教育拥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便成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黄永红 《考试周刊》2012,(79):44-45
目前在教育界,抨击“教育脱离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脱离现实生活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只重书本,只重知识的传授,把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分离开来,以学校教育代替生活教育……长期以来,在学校内部,由于灌输式的‘分科教育’及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和以考试为目的,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分离”。由于这种疏离,仅仅把知识传递作为自己的使命,长期以来,便导致知识与生活相悖离,使课程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缺乏内在关联,知识的引入和应用没有切实联系各种实际,知识的接受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教学过程仍停留在认识层面,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上的沟通、理解、合作、互动等,忽略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使现代人失去活力。  相似文献   

13.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是以日常生活为依归的。力求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把生活世界理论庸俗化、简单套用生活世界理论解说教育的问题。“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立足人的生成性,要矣注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关注生命。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生活教育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是“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贯以来,人们都把道德摆在比其他素质,诸如智力、体魄、有关美的鉴赏力等更重要的地位,也将“立德”放在“立功”、“立言”之先。道德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旨在使人成为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康德),使接受教育的人过一种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而德育尤其关注人的价值世界和生命意义,德育让人懂得尊重别人,也要学会自尊,在尊重别人与自尊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完满人格从而提升人的尊严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咸高军 《辅导员》2009,(19):28-28
杨再隋教授曾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最终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成为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机勃勃的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小学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即“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为生活之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认为教育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即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其教学观为“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  相似文献   

18.
对日常生活的处理、对日常经验的诗意提炼是当下诗歌写作的一个难题。在一些诗歌那里,“日常的”、“生活的”常常被“皮相化”:或者是对“生活”的语义重复,简单歌咏:或者是把“生活”直接搬进诗歌。用“口语”说话。不管其立足于何种诗学立场。这类写作关系到一个很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才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 哲学家狄尔泰通过对“体验”的考察来把握“生活”的实质。他认为,体验与生活具有共生性,但这种共生性并不具有必然性。因为,虽然体验着一定是生活着的,但生活着并  相似文献   

19.
王俊梅 《新课程研究》2010,(2):113-113,116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他们都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走进课堂,学成后把知识用于生活。因此,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使其沉浸其中.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初中英语课堂中要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英语教师要把生活引入课堂,用生活教英语,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和领域,同时也使“人”在追求财富、技术的运用和权力的争夺等强大利益面前被忽视了。换言之,获得了财富、技术和权力,是否就意味着生活就有意义,生命价值就能体现出来了呢?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了。为了培养大批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人才,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一切按事先计划好的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进行。把“人”当作了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同样在道德教育中也暴露出与生活逻辑和自然逻辑的双重背离:学生每天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