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题画诗是宋诗的重要类别,苏轼是最早大量创作题画诗的诗人,通过对他的题画诗的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轼的题画诗不是简单地为题画而题画,而是借画作媒介,融入了自己一生的情感经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以诗人的具体经历为线索来解读这些题画诗,可以得到更真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史上,对后世有大影响力的往往是有自由独立个性的文学家、诗人。但是这些文学家和诗人往往在世俗的体系中苦苦挣扎,而这种挣扎又恰恰成全了他们的文学地位。文章先谈第一个诗人陶渊明。他的求仕与归田,恰恰形象地反映了这种挣扎和无奈。他的归田既是无奈的选择,又是符合他自由本性的自然选择。物质的需要和政治的追求是他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自由的本性又需要他的回归。而他在这样交织的体系中,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自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回归不是归隐而是归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丰富而富有系统性。他的“历史意识”要求诗人要在作品中体现过去性和现存性、永久的和暂时的共存,诗人关照的不是它们外在的“统一性”,而是内在的联系性,在主题思想的统领下,使若干征引材料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非个性化”理论认为诗人的感情要进入作品,必须要转化为非人格的东西,转化为普遍性的艺术性情绪,使诗歌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感情并反映时代面貌。“客观对应物”理论认为诗人的情感不能直接表现,需要借助“一件东西”(象征物)来揭示,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念。艾略特的这些文艺思想在《空心人》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当一个诗人的神性与世俗碰撞的时候,受伤的总是诗人自身;当一个诗人的纯粹自我与物质世界交锋的时候,受伤的就不仅仅是诗人的内在良知了。世俗世界的繁华与追逐,喧嚣与躁动,冷漠与热烈,远远不是诗人自身能够明了或者能够把悟的。在此前提下,诗人自我的真正意义就不仅仅是内在神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读过了许多激情昂扬的诗作后,再来读夜来的组诗《微澜》,就更有感觉。这既不是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那种抒情诗,也不是像中国古代那样的叙事诗,而是一种当代的生活诗篇。也许它只是一种生活小诗,只记下诗人自己在历经多种多样的曲折之后,对人生事件的一点感觉,自我情感的微波不兴。  相似文献   

6.
诗就其目的来说,它不是传达信息和传授知识,而是传达诗人对生活进行审美观照时所产生的体验。诗人将这种体验化为新颍独特的意象,来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情绪和深广久远的思索,从而更好地感知并理解他的周围世界。诗人就是通过某种意象来进行写景、言志、说理等。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是反映诗人生活、思想、情感,最终达到与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郭元祥 《湖南教育》2007,(11):41-42
当一个诗人的神性与世俗碰撞的时候,受伤的总是诗人自身;当一个诗人的纯粹自我与物质世界交锋的时候,受伤的就不仅仅是诗人的内在良知了。世俗世界的繁华与追逐,喧嚣与躁动,冷漠与热烈,远远不是诗人自身能够明了或者能够把悟的。在此前提下,诗人自我的真正意义就不仅仅是内在神性,更明显的却是体现出大众的融化意志:  相似文献   

8.
交朋友     
交朋友不是只用嘴巴去聊天谈话,而是要像筷子一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交朋友不是对方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而是要拿出智慧,思考如何帮他或该不该帮他。如果他说:“考试时借我瞄一  相似文献   

9.
诗人特殊的心理素质决定了其情感的发生率比常人更高,情感的内容更为丰富、复杂、细腻。但诗歌表现的情感不是诗人自然情感的原始重复,而是审美化了的、单纯化了的、要具持续感染力的情感,是诗人经过艺术思维,与审美观念和审美需要结合后物化在作品中的艺术情感。审美情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源于诗人的审美实践活动,其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审美情感贵在真实、独特,具有非实用性、普遍适应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民俗风情在小说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更不是以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而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部分,在小说题材的构成、氛围的营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意蕴的开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潘军 《现代语文》2005,(10):72-74
中华诗词相当重视艺术表现的含蓄性,诗人的志、情、意通常不是直接告之读者,而是以艺术形象为中介或载体来转告.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研究这些载有诗人思想情感信息的艺术形象中介时,一般较为重视对"意境"的认识与讨论.其实,在探讨意境时,还可以再深入一层,去关注比意境更基本的艺术范畴--"意象".  相似文献   

12.
<正>借景抒情是古诗词中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它主要是指寓情于景,借助客观环境中的景物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的情感。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通过移情于物、融情于景的方式来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周围的环境和情景来表达,使这些景物带着感情色彩[1]。诗人在对景物的观察中通常包含情感,带着有情之眼去看事物,以有情之笔去进行诗歌创作,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中,使景物浸染上情感,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相似文献   

13.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晚上。秋天的萧瑟往往令人产生伤感的情绪.很多诗人都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悲秋”的情感。不过引人悲伤的其实并不是秋天本身,而是诗人当时的境遇。叶绍翁是南宋诗人,他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身花异乡,那种对家的强烈思念才是全诗淡淡悲伤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打好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  相似文献   

15.
打疫苗     
今天,我们四年级的学生要打麻疹疫苗。我们排着队来到了体育馆,有的同学欢蹦乱跳,嘻嘻哈哈,好像不是来打针,而是来逛庙会的;有的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好像来打针的不是他;有的愁眉苦脸,眉头都拧成疙瘩了;而我则是胆战心惊,怀里像揣了一只小  相似文献   

16.
纵观现代英美文学史上的几次运动,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运动的主要目的都在于呈现和表达现代复杂社会中人的心境破碎感和孤独感。而意象运动,好比一股潮水涌现出来,抒发诗人心中某一特定时刻的顿悟或感慨。它的精华就是运用某一个主要意象来传达包容这一时刻的抽象思想。那么何为意象呢?这里不妨引用庞德语:“意象之为物,乃需于瞬间能呈现理智与情感二者之复合体者。”换言之,它并不只是一种客观的事物,也不是一个普通的譬喻,而是具有高度含摄力的一景或一物,能于瞬间使读者对作者的心境有一透析的了解。威廉·卡罗斯·威廉士是意象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红色手推车”可称得上是意象诗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7.
美丽旅程     
戚圣杰 《新读写》2009,(5):14-14
他拥有在喧嚣世俗中坚持自我的奋斗精神,正因为如此,他的服装不是一时的珠光宝气之作,也不是潮流的悲哀产物,而是一件件的艺术品,是一种美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是19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表现,但反对像浪漫派诗人那样赤裸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他的观念中,诗歌创作的动机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诗歌既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像,而是“由真实经过想像而出来的”(《诗论零札》)。在诗歌创作中,戴望舒非常善于寻找意象,营造意境,艺术而真实地传达自己的心灵,这就使他的诗歌富于情感而又极其美丽。1928年发表的《雨巷》即是一首极具魅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19.
济慈的“消极能力”是他区别于其他浪漫诗人的重要标志,但它不是指灵感或创作时的迷狂状态,而是说要避免个性入诗。即使平时也要保持淡泊的心境。  相似文献   

20.
论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它是针对浪漫主义的“个性说”、“天才说”而提出的,它主张诗歌不是诗人个性与个人情感的反映,而是个性与情感的脱离。“客观对应物”与“情感统一论”是诗歌非个性化的实现途径。艾略特本人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诗歌最能反映他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