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平 《教学随笔》2016,(9):165-165
对于高校医学院来说,我们在学习本专业课的基础上,也要懂得开展医学人文素质与品德类课程。进入新时代教育后,一方面要在专业课上下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在道德和思想方面下力度,让文学赏析类课程与医学品德培养有效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医学类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认识和掌握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究品德的心理实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以寻求品德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王利 《辽宁教育》2013,(9):79-79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指出: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优化,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在如今的社会中,可谓是处处都有法制的存在。我国的法律也是较为完善的,这种大环境之下,当公民遇到民事纠纷或者被人伤害的时候,便要拿出法律的武器,坚决地捍卫自己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法律与法制的意识,更应该懂得将这种与法有关的意识融入日常的生活中。这也是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开展品德和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因,让学生养成一种法制的思维形式。而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培养学生法的意识,成为本次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类课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点。其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教学策略呈现出来。我们应把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方式、开放教学评价作为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类课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点。其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教学策略呈现出来。我们应把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方式、开放教学评价作为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韩文艳 《林区教学》2008,(10):54-55
当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拥有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品德修养成为社会和他人衡量与接纳一个人的重要的标准和尺度。一个人提升自身修养的途径很多,有社会和他人的外在他律,也有作为个体通过反思等方式的自律。两课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阵地,更要发挥它的重要作用,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主要探讨和研究了两课教学中大学生品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能力培养是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本文以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结合小学品德课程的特点,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改革实践。实践效果表明,教学中始终树立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培养高品质、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在当今中国的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席是个不争的事实.通过文学课程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改革证明,这样的探索和尝试是有成效的,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12.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德育评价是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德育评价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尝试建立“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系统 ,有可能将品德测评的科学化进程推进一步。现代品德测评的特点是发展性、主体性和生态性  相似文献   

13.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个人组成的,一切的社会生活包括道德生活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相互交往构成的。所有的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归根结底都要通过个人的道德行为反映出来,而个人的道德行为在形成了比较稳定鲜明的个人品质后,就充分地体现出这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原则和规范。因此,不论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都必须高度重视个人品质的建构,必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相似文献   

15.
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品德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但在当今的品德课堂上,却常常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我结合十多年的品德课教学经验,认为在品德课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上强调生活化,在课后注重实践,这样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才会都沐浴着品德教育的阳光雨露。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生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与之相对立的被动的机械学习则只能阻碍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变被动的机械学习为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笔者认为应以"求实"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来体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7.
杨玉蓉 《新疆教育》2012,(18):157-158
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从幼儿抓起,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钟琳 《教师》2016,(6):29
好的品德修养,是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它可以使人生的道路变得顺畅、通达,可以为人生增光添彩。俗话说:"播种习性,收获行为。"小学品德教师不能只把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作为自己的任务,更应注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  相似文献   

19.
品德优良大学生是指品学兼优、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国家法律、具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大学生。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品学兼优者。因此,研究品德优良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培养途径,是品德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明了品德能力的基本内涵,论述了培养大学生品德能力的现实性、必要性,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品德能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