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7年有一天在纽约,我从哥伦比亚大学回家,发现母亲在哭,而父亲吸着烟斗,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她。原来父亲为了发明中文打字机,制造模型,不但把多年的积蓄用完,还向银行和朋友借钱,背了一身债。我们不得不卖掉我们的公寓和家具。 父亲自从2岁起就梦想发明一架人人无须受训练就会打的中文打字机。关键在于重新把汉字分类——不用康熙部首——进而发明一个便利的键盘。1931年,他36岁时。他以为已经把这问题解决了。他从上海到美国去和工程师研究打字机的设计,回国的时候钱用光  相似文献   

2.
提心吊胆地躲过一次又一次的裁员,在美国电脑部门工作的父亲还是没有逃脱失业的命运。正好纽约现代中文学校急需中文老师,父亲决定去试一试。父亲当上了老师,教书回来恢复了往日的神采。期中考试了,父亲出考题。最后一道题是读短文回答问题,需要选一篇教材以外的文章。父亲把他书架上的中文书翻了个遍也没找到合适的,不是生字太多就是文章太长,内容太深。看到父亲子天地》里找吗?别忘了,《孩子天地》我的提醒,父亲从  相似文献   

3.
父亲自从23岁起就梦想发明一架人人无须受训练就会打的中文打字机。关键在于重新把汉字分类——不用康熙部首——进而发明一个便利的键盘。1931年,父亲36岁时,他以为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从上海到美国去和工程师研究打字机的设计,回国的时候钱用光了,口袋里只有3毛钱。他没有制造模型的本钱,但是他念念不忘这个梦想。  相似文献   

4.
自从9月17日开始,一些纽约人游行来到曼哈顿金融区,喊出了占领华尔街的口号,打出了我们都是99%的标语,到眼下还没有收摊的迹象。一位曾是图像设计师的游行者说,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了,美国当前的问题已  相似文献   

5.
我叫尚洁,来自美国纽约,但是我的家庭是从加勒比海移民到美国的。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92年。那时候,我在纽约读大学。我没有想到会来中国学习中文,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觉得我不能去中国,因为在我们那个地方从来没有人去过。  相似文献   

6.
早年的环境我的祖母出身在一个落后的农民家庭,可是她喜欢装模作样,好高鹜远。祖父是个英国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到美国来寻找职业。直到他九十岁去世时,还没有找到合他心意的工作。祖母和他邂逅相逢,后来就嫁给他。祖母把希望寄托在我父亲威廉身上。起初父亲在宾夕凡尼亚东北部的苏士克哈那城伊利铁路局作学徒,当绘图员,并抽空读点法律。后来他到纽约市一个法学院升学,在取得学位之前就通过了苏克哈那县的法  相似文献   

7.
马志国  nickyoyo 《成长》2005,(5):70-70
我的父亲是一位大学中文教授,母亲是弹钢琴的。12岁那年,我明白了一件事情——父亲的心里装着另一个女人。第一次见到那个阿姨是在我家,母亲还外表镇静地出来倒茶。  相似文献   

8.
来美国已经五年了,比我早来的人。与我同时来的人,甚至有比我来的还晚的人,干的好的都出息了,能耐大的已经有了自己的洋房草地,次一些的也是新车华服。一早一晚地随着车流上班下班,在美国社会里已经很进入角色。更有强人如周励女士,来美国也就三五年工夫,已经出入纽约的名流显贵,无论度假消闲,到天涯海角总有越洋电话追着找她。汇报工作,请求指  相似文献   

9.
每逢月初,都是家人探监的日子,可是这个月已经到了中旬,还不见家人的影子。我的心情不禁沉重起来,是否家里出了大事,爸爸、妈妈……我简直不敢往下想了,如果没有了他(她)们,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到了月末,父亲来看我了。远远望去,父亲步履蹒跚,无情的岁月在父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留下道道皱  相似文献   

10.
星期一的早晨,我早早地背起书包来到了学校。临走时,我又一次地嘱托父亲9点半的家长会。早自习过后,吃了早餐,已经9点钟了,看着别人的父母都陆陆续续地来到学校,我的心里不免产生了些许焦急。我不时地望向窗外,在人群中寻找着我的父亲。人也不算多,可我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熟悉的身影。9点28分、29分、30分,我的父亲还没有到,学校的广播已经通知家长会开始了,可我还是没有等到他。  相似文献   

11.
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这已经是1978年春天。父亲早已退休,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嘛这样难  相似文献   

12.
即使你没有来过美国,没有到过纽约,你也一定会知道时报广场。2004年,时报广场的百年华诞上,纽约市长彭博说:"当你同国内或世界上任何人谈起什么是纽约的时候,你可以说百老汇和时报广场就是纽约。"好莱坞大片里,蜘蛛侠穿梭在有炫色LED巨屏的大厦之间,与恶人斗智斗勇;纽约市民在这里聚集、等待和庆祝种种大事件的发生,无论是棒球大赛还是总统选举,这里都是美国人民的市集;那块高达36.6米的荧幕,不停播放着纳斯达克标志和股市行情,不停变化的黑蓝红,告知着世界金融中心股市的莫测风云……一切的一切,都是美国的符号,让整个世界都无法忽视。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一直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胸怀宽阔如大海。父亲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白底黑帮,宽宽大大,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刺眼,格外落伍。我曾经笑着问父亲:"你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怎么还穿这么土的鞋子?"父亲微笑了许久,没有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14.
从我开始成熟的那一分钟起,我便与父亲疏远了,隔墙了。唯独没有断的是一根极普通的长线,一直锁在我和父亲之间。我两岁时,父亲的身影在哪,我便跟到哪。因为从小开始,父亲的背和肩膀深深地吸引着我——像一根长线牵引着我。从室内到户外,从外面到家门,我从不走路,一路都是由父亲背过来的。在父亲的背上,我感觉自己并不弱小,而是很高大。不是吗?坐在父亲肩上,比父亲还要高。许久,父亲背我成了家常便饭。但  相似文献   

15.
为父为子     
高超 《广东教育》2005,(12):61-61
下午是一节语文课,我要求学生以“真情”为话题写一篇散文,很多学生写了自己的父亲..这些学生,也不过刚刚十五六岁吧,还没有越过对父亲崇拜的藩篱,他们都还天真,误以为自己的父亲是巨人,无所不能的,因为幼稚,他们忽视了父亲脆弱和卑微的一面,,我有种莫名的沉重感,在内心深处长叹一声,眼前闪过一个已经佝倭而衰老的身影,那是我父亲。  相似文献   

16.
我初到纽约时,看见那些方块形的房子,觉得没有诗料可寻。不料后来居然做了许多诗。《尝试集》的第一编,除了一首“百字令》,两首《如梦令》之外,全部是在纽约做的。自从我去年秋间来北京,——尘土的北京,龌龊的北京,——居然也会做了一些诗。我仔细想来,这都是朋友的益处。  相似文献   

17.
朋友在美国做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她收集了许多孩子的请假条,非常有意思。一我的外婆因为太老了,喝咖啡喝多了,却神奇地从楼梯上掉了下来,幸好,我的外婆没有事。可是老师,我外婆是没有事,但我的妈妈却被从楼梯掉下的外婆给砸晕过去了,现在还躺在医院。而我的父亲,那个可怜的男人还  相似文献   

18.
财富     
美国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出生于一个贫穷但很和睦的家庭。中学毕业时,布瑞纳的很多同学都得到了家里给的新衣,有些富家子弟甚至还得到了一辆崭新的轿车。布瑞纳跑回家,高兴地问父亲可以给他什么礼物。父亲把手伸进上衣口袋,取出一样东西,然后轻轻放到布瑞纳手上——一枚硬币。布瑞纳以为父亲在同他开玩笑,可是父亲却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分类广告栏,自己去找一份工作,到这个世界去闯一闯,它现在已经属于你了。”布瑞纳成名以后,还念念不忘小时候父亲给他的那枚硬币。他说:“我的那些朋友得到…  相似文献   

19.
美国刀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参加朝鲜战争。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郭,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公分就没命了。3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了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美国人的刀到了我家里,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到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知道杨家有一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2006,(12)
如今,中国在国际社会已经享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逐渐被世界认知,中国文化的持久魅力会对世界影响越来越大;国外学习中文的热潮也方兴未艾。在马来西亚,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有很多,学习中文的需求也很大。除了一些在中国投资的人士想学习汉语;一些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小孩学习汉语;为将来做一些知识储备。我有位美国籍的马来西亚朋友叫TOM,他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是李小龙。他是为了做生意才到中国来的,他刚来时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而现在和别人用中文交流根本没有问题了。据了解,他在马来西亚有许多朋友对中国都很感兴趣,他们经常通过上网或电子邮件了解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