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指导应立足课文,从经典中汲取写作营养,指导学生管中窥豹。本文以老舍《想北平》为例,归纳出简单易行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的对比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3、品味老舍的京味语言。教学重点:衬托手法表现出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想北平》课堂实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4.
少年时读老舍的《想北平》,只觉得他的文章明白如话,并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读了很多遍,对文章的认识渐渐发生了变化。先生的文章如无声细雨随着时间慢慢浸润了我的心,平淡之中蕴真情,可谓淡笔浓情。  相似文献   

5.
就风格而言.年少的时候比较喜欢郭沫若和巴金.因为他们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无不充满激情与活力.读后无不为之怦然心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发爱上了鲁迅和老舍。鲁迅的冷峻幽默、犀利深邃,老舍的自然亲切、温暖感人,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上老舍的《想北平》有两个重点需要落实:一是情,老舍先生深深的思乡之情;二是味,字里行间浓浓的京味语言。前一点大家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只是感受不深,缺乏共鸣;缕析课文语言的特色,我总感觉苏教版必修1的《想北平》“京味儿”不是很浓,不容易落实。  相似文献   

7.
本次教学采用“自主研习”的教学理念,采用评点交流、朗读、讨论的教学方法。《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语言及其质朴而内蕴及其深厚的散文。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这三次对话展开的。三次对话,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完成对散文情感的体会和对语言的品味,另一个就是通过文本达到感受人与故乡的人文主题的目的。前者是重点,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延伸。这两个问题的统一,实质上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文章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9.
老舍的《想北平》是散文中的名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眷恋之情。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对比阅读老舍的《想北平》与林语堂的《说北平》,评点分析两篇文章异同。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家园之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张芹 《考试周刊》2013,(93):32-32
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情感在知识向能力转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情感教育。文章以《想北平》一文教学为例,通过情境创设、内涵挖掘、拓展延伸、写作演练等环节的精心设计,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情感渗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童年是如何度过的,都会热爱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都特别的眷恋。因为故乡的草草木木都与我们有特殊的感情,这种情深深的扎在我们心里,融入我们的血液,铸就我们的性格。无论何时,当我们作为游子远离故土,都会思念养育我们的那块热土,因为“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那才是我们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是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想北平》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抓住作家的心灵密码、文中的重点词语及编者意图,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体悟老舍先生对于北平的那份深情。  相似文献   

13.
董华翱 《文教资料》2010,(12):55-57
入选教材的文章加工表现在两个方面,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无碍总体价值取向或曰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容,只不过和所谓情爱有些联系,就被舍弃,未免有些迂腐冬烘。但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加工却是有讲究的,一是语言文字必须加工删改,二是尽可能地少删改,三是删改一定要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4.
《想北平》是老舍散文的经典之作。本文的情感分析不能仅停留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层面。散文贵在以情动人,真情正在细节涵泳之中,文中的细节设置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匠心所在。从文本的细节描写处入手,走近作家,挖掘老舍内心深处的心结,才能深层解读文章情感主旨。  相似文献   

15.
【设计说明】《想北平》是苏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个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个角度选取课文。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本案例重在通过对文本的研读,让学生在诵读、品味和领悟中,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想]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文章的任意一点、任意一方面进行自我欣赏或合作欣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写欣赏性文字。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要说说老舍《想北平》的妙处,真还有些想说而说不出的感觉。总担心胡言妄语一出,会辱没了先生的大作和文名。不说吧,又觉得愧对了这篇出语平淡、真情弥漫的美文,终不免生出些许遗憾。老实说,笔者初读该文,犹如啜饮乡野米酒,淡而无力;不过,读后待反复揣摩,涵泳久之,始觉中心如醉,竞不能自持!  相似文献   

18.
郭冠群 《学语文》2021,(1):74-75
老舍的《想北平》采用欲说还休的方式抒发情感,挖掘北平平民的特色,表现对北平家的思念,又潜藏着忧虑之情,无论是在情感认知还是言说方式上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读老舍的《想北平》,理解其深爱着北平的情感(即文章的主旨)应该是毫无障碍的,但要说出老舍《想北平》的好(即《想北平》的艺术匠心),则需要用心体悟。  相似文献   

20.
<正>【教案设计的整体构想】基础年级的文本教学往往侧重文本本身,对文本的挖掘很深很细,但往往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会忽略高考中阅读能力的体现,而对于高中生的文本阅读教学课的终极目标应该培养其阅读课文文本的能力。如果仅从文本教学出发,没有为高考服务的意识,这样就不能和高考有效地衔接,失去了基础年级教学的很大意义。出于这点考虑,我把本课的课堂教学环节就设计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